一份来自4岁的烦恼之后续
旁晚时分下班回家,刚进门时,女儿兴高采烈地从里屋冲出来迎接我,然后兴奋地分享起她在学校得到的奖励。她说,今天陈老师表扬了她两次,并奖励了一件礼物。
我听罢,继续追问下去,午饭菜单里都是你不喜欢的菜,你能吃完么?她颇为自豪地答道,吃完了。
那恭喜你这次挑战成功,等爸爸吃完饭,带你出去玩。
只见她在一旁欢呼雀跃起来,没了上午的烦恼模样,沉重的心理包袱,早已被丢到九霄云外。
女儿生活在物质富足的年代,家里的零食更是层层围绕着她。当三餐的饭食不合胃口时,她知道还有其他更合口味的选择等待着她;挑食的小毛病,也因此日渐养成。妈妈说,外公就是这么养大她的。对此,我不置可否。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幼儿园的菜单,成了全家人情绪的晴雨表。有肉饼或炒饭的周五,一周的时间都是轻松欢快的;反之,则黯然神伤,当时间到了周四晚上,一股凄凄戚戚的气氛弥漫开来。
挑食和营养均衡,无形之中成了一道拉锯战。女儿与零食为伍,我则无比坚定地拥护幼儿园菜单。
这些年,家里的大人们用“爱”筑起了城堡,深怕孩子受到城堡外的一丝丝伤害,结果是少了成长路上必要的伤害训练,她也日渐形成了一股“偏执”的认知,对待陌生的事物,下意识地抗拒,甚至很难说服她,尝试一种新的食物。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总少了一丝兴奋感,尤其喜欢遵循大人们设定的“已知正确”的规则。
为了打破这个思维,在每次外出发现能让她“恐惧”的挑战时,我比她都兴奋不已。因为,我知道那里是自信的试炼场。
晚饭后,开车前往今晚奖励的目的地路上,我不时问她,今天为什么会得到这次奖励,让她仔细回顾;并让她今后有机会都要主动去挑战自己恐惧的事物,无论成败,爸爸都会有奖励,只不过这些奖励,总背负着沉甸甸的意义。
相比,孩子的妈妈总是舍得在孩子身上多花钱,各种零食、玩具和游乐园的年卡都快溢满了她的童年。她平日也时常质疑,为什么别人家的女儿都喜欢整天黏着爸爸,你女儿对你,则可有可无。因为,我知道用糖哄大的孩子,在外磕碰时,只会哭着鼻子,回头找妈。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慢慢坚信千篇一律的玩乐,并不能让孩子有所突破,一个父亲应该教会孩子的,不是无原则地索取,而是在她恐惧畏缩之际,“心狠”地推她一把,并且随时准备和她承担失败带来的代价。只要这个代价是不会伤害到孩子的人身安全,那就“不择手段”地设计套路,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所谓自信,其本质,就是在日复一日刻意试错的训练中,炼就一颗坦然面对成败的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