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如何避免“发臭”
这学期的课相对来说比较少,但仍然忙忙叨叨,因为加了一门新课——研究生英语,备课量有些大,但在备课的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新东西,日子过的充实而快乐。
四十一过,我在心里常常叹息,我也是中年人了,我会不会也变成庸俗的中年人?我会不会也会发臭?我挣扎,我不想。这种自我警醒却让我在41岁这一年焕发了新的活力。
我开始注重健康。一日三餐,尽量营养均衡,食不过量,也不过分节食。每周抽出三天清晨晨练,伴着播客快走,锻炼的同时也接受新的资讯。在空气清新,景色迷人的 滨江路锻炼,心情也是极好的。
我开始注重学习。虽然我一直喜欢阅读,但很多是闲书,全凭个人喜好。但现在我更倾向于有质量的书籍,而且对自己提点要求,如注重专业的进步等等。不论这一年的平常晨练,还是寒暑假的快走锻炼,我都浸泡在三联中读的有声书或者有声博客里。新闻人专业、尖锐的视角和评论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知,而且有助于我批判思维的提高。我还在B站follow一些频道博主,如英文报刊阅读,规定自己每天花至少半个小时去学习阅读报刊。无意中,我还发现了一个英语学习的宝藏app——友邻,虽然它的课程卖的比较贵,但其中的老师的确也很优秀。在试听两周的课程里,我基本学习学完了《西南联大英文课》,虽然我两年前都买了这本书,但只读过少数几篇文章,这次跟着老师们听完了所有,自己阅读与跟老师阅读是不一样的,跟老师阅读是一种交流,把老师的理解与我曾经读过的体验结合起来,真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友邻的启发下,我又买了一些书,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等书,刚看了几页,发现好亲切,希望能坚持读下去。
我更专注于工作。因为注重健康,所以体力变好;因为注重学习,所以对教学有一些新的方法和视角;因为前两点的准备,我更享受上课,更享受同学生交流,更享受给学生提出建议。
我仍然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妈妈。我尽量管理好我的时间和孩子们的时间。孩子们在学校的时候,我尽量把我的工作处理好,然后跟他们在一起时能全心全意的陪伴。下午五点半放学后到九点半睡觉前,我的时间都是属于他们的,或聊天,或游戏,或散步,或运动,或一起阅读,或指导作业。周末也尽量合理安排,做到有条不紊。尽量减少他们的内耗,提升效率的同时,减少疲累。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剩余的时间都他们呢可以自由安排。孩子们也接受了这种模式,情绪稳定,心态平和。这学期中期考试,妹妹三科都是97,语文全班第一,我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她没有上学科补习班,也没有刷题。哥哥科学英语综合考了99,全班第一,数学、语文95,我也还觉得可以。我虽然不看重成绩,但成绩可以反应学习状态。我潜移默化地给他们一些正面的学习方式:比如上课认真听讲,比如及时复习,比如注重效率,比如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每周六我教他们两个小时的英文后,周间抽出一天、大约20多分钟来复习(我浓缩主要内容);妹妹周末学习了二胡,平时也得复习;哥哥上网课、围棋后也得做做习题、在app上对弈。学习方法方面,英语语文看重记诵,数学更要学会思考。有时老师布置背诵整篇文章,妹妹有点儿怯,我鼓励她,一段一段地背,然后再整篇连起来背,效果杠杠的,成功的喜悦是正面反馈。哥哥古文背诵偶尔磕磕绊绊,我传授我学生时代的经验,睡前读熟然后第二日一大早记诵,很快就能背熟,他后面也能找到自己的记诵方式。有一段时间,哥哥做希望学的巩固练习(非常简单),刷刷刷很快完成,在拔高的加油站习题中就开始发脾气,因为难度提高很多。我鼓励他多读几遍题目,没有思绪的时候翻看老师讲的笔记,我也试着去学习(我是是学渣),帮他找到出口,渐渐也能摸索出学习方法来,我说难题本来就需要深度思考,有时偶尔只差一步,只差一点儿就想出来了,有难度才有提高。慢慢地,他也体会到了思考的乐趣,征服稍难题的乐趣,还会给我讲解。虽然大多数时候我是鼓励,但我也会批评。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学习进步,我也满足感也会加倍。
因为以上几点,我每天过得忙碌,充实且新鲜,没有时间“发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