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解题汇评本》个人读后感
古文至此,观止。
几个月前淘了一套《资治通鉴》,但是看不懂,打算用这个来过渡一下。八成以上都是名文,有小瑕疵但无伤大雅,文末的评和旁边的注都很有意思。
先秦文大都出自《左传》,只要多读大概就能摸清其意义;读到两汉魏晋的时候是最痛苦的,两汉仿佛强行将用语古化了一般,秦文最后一篇《李斯谏逐客书》和《五帝本纪赞》简直就是两个时代,后者对我来说过于晦涩;魏晋是因为当时流行玄学,以至于很难看懂;读到唐代就好了很多,韩老师部分大都能看懂,确实感觉讲得很有道理,逻辑也开始往现代靠拢;到了宋代部分,尤其东坡的部分,更是欲罢不能,我几乎能看出这个人整体的风格变化,也不知是不是编者的恶趣味,特地把那篇拿了第二但是又没那么好的一篇挑了出来;明文我就没那么感冒了,感觉并没有太多创新,也没有那么惊艳。
仔细思考了一下,读到宋代感觉惊艳原因有二,一则是既不像魏晋那样是玄学大行其道,二则是也不像是唐代那样必须借景讽政,只是一种很舒服的讨论人生的方式。
周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姜小白数度发难,皆被化于无形,“风马牛不相及”和“问诸水滨”,完美应对之余又令人忍俊不禁;
《阴饴甥对秦伯》:逻辑清晰,拍案叫绝;
《子鱼论战》:所谓“围魏救赵”,典故虽出于战国,但类似战术春秋已有之,泓水之战就是因此而开;
《介子推不言禄》:有个典故说,鲁国公布法令,在外救助鲁国人的可以受赏,子贡救了人而不受赏,孔子批评他说,这样其他人也不好意思领赏,就没人愿意救助鲁国人了。个人觉得可以和本文对照思考;
《展喜犒师》:“大公”批注说“大”为“泰”,私以为应该是“太”;
《郑子家告赵宣子》:可谓声泪俱下矣;
《齐国佐不辱命》:当是一大开大合之文;
《楚归晋知罃》:只说德与怨,就是私心,可一说“尽臣礼”,便是一心为公,本文的话术可多多拜读,算得上是官僚主义的鼻祖;
《吕相绝秦》:荡气回肠!
《祁奚请免叔向》:P99,“伊尹放大甲而相之”,我记得是太甲;文末,“(祁奚)不见叔向而归”和“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将二人的境界又升华了一个档次;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吾子”大概等于“汝”;逻辑环环相扣,是目前为止最佳;
《古文观止》一共两百二十篇,子产一人五篇,此人绝对是被大众低估之人。
《子产论尹何为邑》:用了五个比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我只能理解其中的两个;
《子产论政宽猛》:堪称政治的千古名篇,宽猛和,既体现出大叔的无能,又表现出子产的大才,最后还有孔子对政治治理的总结;
《祭公谏征犬戎》:五服出处与国家级别信誉的重要性,此亦为政治;
《襄王不许请隧》:没看懂,标记一下;
《单子知陈必亡》:说是违反先人法度,其实只是违反了先人们总结下来的最佳规则,而这些规则在生产力不发达时又体现的作用尤其突出;
《展禽论祀爰居》: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叹服;
《里革断罟匡君》:最后一句意味深长;
《敬姜论劳逸》:论证倒是稀疏平常,唯独这个观察的点很有意思,老夫人一定是夜夜思国才能敏锐地关注到儿子的言行;
《叔向贺贫》:最后一句没懂;
《王孙圉论楚宝》:最后一段拍案叫绝;
其上都出自《左传》,其后为各家评点。
《春王正月》:隐公后来为桓公所弑,令人唏嘘;
《吴子使札来骋》:开头几句挺像营销号的,末尾一段是解释“春秋笔法”的;
其上都出自《公羊传》
《郑伯克段于鄢》:点评得很透彻,有点古之君子的迂腐,这个循循善诱的风格看得我很不适应;
《虞师晋师灭夏阳》:喜剧效果真是一绝;荀息的外交手段极为高明;
以上出自《谷梁传》
《有子之言似夫子》:三人对同一句话的观点不同,极有借鉴意义的一篇文章,但我没懂南宫敬叔那一节;
《公子重耳对秦客》:“稽颡而不拜”为何能表达“未为后也”?
《杜蒉扬觯》:忽略掉故事本身寓言般的感觉,杜蒉的说话之道,指责两人同时又自认有错,可谓高明!
《晋献文子成室》:没懂;
以上出自《礼记》
《战国策》简写为《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语言风格和前面变化挺大的,中间一段讲“任文”没看懂;
《范睢说秦王》:“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这两句话不知如何直译;
《颜斶说齐王》:辩论的论点可名留青史,最后弃官而归更是心生感慨,不愧是“返璞归真,则终身不辱。”;
《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妙不可言;
《庄辛论幸臣》:由小到大,就是有点难懂;
《触龙说赵太后》:和《颜斶说齐王》一样让我震撼,这种辩论方法属实非常棒;
《鲁仲连义不帝秦》:“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不懂这句话的直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这句话直译需要好好读;最后还是没看懂秦国称帝之后对待魏国的行为怎么就让辛垣衍折服了?“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鲁共公择言》:比较标准的引经据典;
《唐雎说信陵君》:“愿君之忘之也。”;
《乐毅报燕王书》:不卑不亢,宁自污而不毁昭王,高洁!
《李斯谏逐客书》:“李斯议亦在逐中。”,“议”字何解?取三川和巴蜀之功归于张仪,因为他时任丞相;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举例四位王者之所为,再举秦国当时对于其他外国事物的态度,对比人才态度,分析利弊,最后得出振聋发聩的结论,荡气回肠,妙哉!
《卜居》:应该是屈原,或者同时期的人所做,语言风格挺类似的;
《宋玉对楚王问》:逻辑倒是讲得不错,但其中的阶级歧视属实是暴露无遗;
《五帝本纪赞》:这语言风格和《李斯谏逐客书》差得好多,后者是刘向编的,明明时代差距不大,语言差距却如此之大?
《高祖功臣侯年表》:后半段没看懂;
《外戚世家序》:最后几句“六经”开始没太懂;
《伯夷列传》:“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论卑而易行”,“卑”应该是简单的意思;“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故不如在缧绁中。”,陌生人误解我,我无所谓,但你已经是我朋友,却仍然误解我,还不如是陌生人。
《酷吏列传序》:没完全看懂,但是主旨明白了;
《游侠列传序》:第四段没看懂;全文表达太史公对真游侠的称赞;
《滑稽列传》:说是“滑稽列传”,其实只讲了淳于髡一个人,言语犀利,嘲讽合适;
《货殖列传序》:第三段末尾和第四段开头没太懂;
《贾谊治安策一》:推恩令的真正来源;
《晁错论贵粟疏》:只看懂四成左右;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如此一人只侍奉梁王,而非景帝?除了突然出来的“朱象管蔡”以外,都是足够背诵的文字;
《李陵答苏武书》:“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李陵之悲,大汉之耻也;
《杨恽报孙会宗书》:“道不同,不相为谋”,喜欢这种洒脱的风格;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如此看来,“有志者事竟成”说的更像是有远见之类的;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
上半部看完
下半部开篇是《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肉眼可见地感觉到从对时事转变到了对人生。
《北山移文》:本文太难懂,全是拟人;
到了唐文,感觉又为之一变,但我还没总结出这种感觉。
《吊古战场文》:棒极!
《原毁》:第一段很棒,第三段的逻辑没懂;
《获麟解》:直译意思懂了,更多含义没懂;
《进学解》:韩老师脾气真好;被骂了还如此冷静,还能选择角度来反驳,好牛;
《圬者王承福传》:多读!无论是王承福的话还是韩老师自己的点评,都非常棒;
《讳辩》:韩老师!我的偶像!对现代杠精也可用的逻辑;
《争臣论》:太牛了太牛了,每个问题都能在第一句点出关键,然后引经据典;别人引经据典,就用自己的解释来回敬,甚至在最后还能不忘客观的分析,太牛了太牛了!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和《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和《与于襄阳书》:韩老师好急,但也真的好可爱;
《应科目时与人书》:很像现在的平常人;
《送董邵南序》:高明话术;
《驳复仇议》:很合理,父亲犯法而死,儿子复仇有罪;反之则无罪。这貌似给私刑开了路,但实际上只允许其血亲报仇,突然又合理了起来;
《桐叶封弟辩》:第二段倒数第二句没懂;总体逻辑直击核心;
来到宋文之后就感觉好懂很多了。
《纵囚论》:首先批驳太宗纵囚,点出其好名也,然后再层层剖析好名之原因;
《释秘演诗集序》:归有光的评论“读到慷慨呜咽处,清夜如听击筑声”;
《送杨寘序》:此写乐,惟《琵琶行》可比之也;
《丰乐亭记》:欧公之闲适,可见一斑;
《秋声赋》:没太懂;
《管仲论》:苏老泉的论点太过偏激,将桓公霸业之衰全部归咎于管仲,有失偏颇;
《辨奸论》:看完才反应过来,这是老泉骂安石的;第一段写得特别好;
《张益州画像记》:懂了意思,没懂细节;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早期作品,可以看出思想还有些迂腐;
《贾谊论》:只一此篇,可知东坡胜老泉远矣!
《晁错论》:比之《管仲论》,不知高出几何?
《喜雨亭记》:溢于言表的快乐;
《超然台记》:第二段逻辑没懂;
到这里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东坡的蜕变。
《放鹤亭记》:洋洋洒洒!
《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早期唯物思想表现;
《潮州韩文公庙碑》:引述孟子“养气”一段没懂;
《六国论》:除了把六国想成一体之外,其余都很棒,可谓一针见血;
《上枢密韩太尉书》:所谓养气,现在看来应该是增长见识而已;
《黄州快哉亭记》:“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寄欧阳舍人书》:逻辑清晰,雅俗共赏;
《赠黎安二生序》:曾子固真通达人也;
《深虑论》:最后一段之前都聊得很好;
《豫让论》:成功的评论终究掩盖不了腐儒的本质;话说“越人视秦之贫瘠”,这是什么典故吗?
《象祠记》:最早的文化入侵?
《信陵君救赵论》:至此,思考已经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