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是一年
最近看的一个视频,颜宁院士提到:“现在我对微信又爱又恨,它把工作和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有时候觉得好累,但确实又很便捷。”
有同感。记得儿时的父母,下班后很少在家中工作。那时,在单位是一颗安心的螺丝钉,回家便是全然的柴米油盐,楚河汉界一清二楚,各不相干。如今的我已活到了曾经父母的年龄,过着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没有下班的感觉。好像一年365天,一天15个小时,时时在线无宕机。感谢微信。在它的帮助下,人的工作和生活之间的边界被吞噬殆尽。或者更准确地说,工作顺着微信,吞噬掉了这头的生活。
不仅仅是微信,我们常用的设备,也对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过去,世界和我之间隔着一个周边小环境。想了解国家大事、国内新闻,一般只能看电视、报纸或是杂志。这种类型的输入一般是单方面、低频次的且缺乏互动的。相比于遥远的新闻,周遭小环境里的家长里短,因为信息更新快捷,互动更生动,更能捕获我们的注意力。小环境是个体和世界之间的缓冲区。
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手机上五花八门的APP可以从各种角度给我高频推送新闻、课程、我感兴趣的内容。最为要命的是,这些信息太容易获取了,唾手可得——低头看手机就可以。
现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可以在比以往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活动,但实际上,我们每天关注的内容,都来自于方圆半米以内的手机。无论我是在办公室,或是在地铁里,还是在公园里,形影不离的全是手机。
这种“交流”方式,甚至比和身边朋友、父母、亲戚、同事交流更为方便。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和身边的人、环境沟通的意愿以及能力持续下降。我们能被手机上八竿子打不着的消息刺激,但是却对身边人或自然麻木不仁。
有人开玩笑说手机是人体新的器官,可如果是器官,在大部分无障碍的时候,它是没有存在感的。手机不同,它更像浸泡大脑的液体箱。这个液体箱给我们大脑提供着最直接的环境。我们开心着它让我开心的,我们焦虑着它让我们焦虑的。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被手机或其上的APP界定着、牵引着和预测着,就这样无意识地过着一种被定义的生活。我们的大脑在手机提供的液体环境里浸泡着,像一个标本。
被工作吞噬掉的我,被手机浸泡肿胀的我,听到遥远的地方有人问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斗转星移,你都想了啥?
我从手机上抬起头,道:“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
“不,你刚刚问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