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自我关爱计划
查看话题 >人到中年拼的就是自我修复力:重新上班后治愈我的事
今年夏天出于房贷月供压力等经济因素考虑,我结束了两年的自由职业生活,回归了职场打工人状态,每天朝九晚六,经常加班,工作内容需要大量写稿,几乎一周一篇,又烧脑又费肩颈。上班给我的身心状态带来了很大改变,我发现:
1. 上班本身就是情绪劳动和身体损耗,重新上班后身体出现了很多炎症反应,比如口腔溃疡、结膜炎、爆痘,甚至还有痔疮,两点一线和长时间通勤让我的感官长期处于关闭麻木状态,情绪也陷入低落。在自由职业健康的身心状态对比之下,我越发清楚上班族每年体检报告上新增的结节、囊肿,正是这些慢性损耗积累后的病变。是的,上班就是出卖身心健康来换钱。
2. 人的能量就是电池,过度耗能又休息不足时,电池就进入损耗模式,根本补不回来。能量不足的外在表现有:怎么补觉也睡不醒、身体不同部位的酸胀疼痛、暴躁易怒情绪起落不定、懒得回复别人的消息、休息时什么都不想做等等。我明明知道这些问题和能量不足有关,但依然会忍不住开始自我怀疑、自我攻击。
3. 有毒的社会环境正在让工作不断侵占我们的生活,包括常态化加班、随时on call、离谱的调休补班等等……下班后如果没办法从工作的情绪中走出来,就很难真正开启生活模式。每天只不过分为上班、预备上班的两种模式,无法获得高质量的休息。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调试,目前我尽量做到了上班的时候专注工作,下班就把工作丢到一边,认真休息和生活,补充能量,保证健康第一位。这篇我就想聊聊重新上班后自我修复的几个原则和方法。
一、必须允许自己有所放弃
自由职业阶段我培养了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自己做一日三餐,很少喝奶茶咖啡,空闲的时候会经常跳舞、爬山、到处闲逛。这种生活方式在重新入职后变得很难坚持,写大稿往往需要熬夜动脑,压力大了就想喝刺激性的饮料,加班累了就只想睡觉躺倒。人的意志力就只有一杯水的容量,全部倒在工作里,生活的土壤就会枯竭。
刚入职的两个月,我就像一个小丑轮流抛接4、5个球,什么都不想放弃,手忙脚乱、应接不暇,能量加速耗尽,我变得时而暴躁、时而低落,一加班就非常不满,怒火还会转移到自己和对象身上。
某一次无名火后我开始反思,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我得接受个人的意志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必须有所取舍,不能让欲望大过能力。于是,在舞蹈和爬山中,我选择时间更灵活碎片化的舞蹈。加班多我就拒绝了一些稿件,和合作方坦言时间不够。在咖啡和白水中,我选择咖啡,至少它让我专注写稿一上午不犯困,适当牺牲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不过我还是会设定一些非必要不破坏的规矩:比如每周中要保证上一次舞蹈课、每个月保证写一篇工作内容之外的稿件……这些微小的执念,让人感觉对生活依然保持掌控力。
二、用兴趣开启下班后的“心流模式”
自由职业后期间,人的状态总体是放松、心无挂碍的,大部分工作节奏自己可控,合作关系也很简单,交付即止。而上班截然不同,它从时间、地点、生活节奏、社交关系、社会身份、外在言行各个方面都对一个人产生规约,而让我们很容易陷入“被动劳动”状态:肉体下班了,精神还没有下班,大脑里都是工作相关的杂念。
这些杂念在通勤上下班、入睡前、周日的晚上袭来,令人感到倦怠、烦恼。我的应对方式是——通过一些占用注意力、脑力、体力的兴趣,尽可能地开启“心流模式”。运动、舞蹈对我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它让我切换到和工作全然不同的场景,放下手机、摒除杂念,只关注学习动作、控制身体、调整呼吸。
我坚持学习跳舞2年多,上了300多节课,不是出自什么自律、坚持,而是因为喜爱、享受、快乐。跳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带给我很多闪闪发光的“心流时间”,跳舞时,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能感受情绪的流动、对躯体的掌控,是极微妙极私人的体验。
除了跳舞,还有很多方式能带来心流时刻,饭后在公司附近的街区无目的散步20分钟,睡前花15分钟练字帖、写手账,沉下心去读书、看电影,周末去近郊爬山徒步半天,练练瑜伽、跳跳操……我还很享受钉扣子补衣服,缝缝补补也是很需要专心的。只要这项活动占用双手或者大脑,与工作的模式环境截然不同,它就有可能帮你开启“心流模式”。
比如我对象今年的新爱好是在阳台上种菜,以前一有空他就打游戏,自从开始种菜后他就总是坐在阳台上培土育苗、施肥打药、侍弄蔬菜。萝卜发芽了,番茄开花了,植物微小的变化,都成为让他远离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的最好安慰。

三、给自己多一点外援
但总有一些时候,靠自己的力量已经很难摆脱身心的疲惫和疼痛了。请不要犹豫,在个人的财务能力范围内积极寻求外援,包括:
1.身体保养:给自己定期安排一些肩颈理疗、捏脚泡脚、汗蒸SPA、泡汤、面部护理服务等,身体和汽车一样需要保养服务。超爱冬天汗蒸和泡脚捏脚。
2.医学治疗:有明确的病痛就及时找西医,慢性的不适个人感觉可以尝试看看中医(比如皮肤问题、肠胃问题、体质虚弱、月经不调)。
3.积极的社交关系:不要因为状态差就让老一个人宅着,和好朋友保持联络,我经常参加周五下班后的女子聚餐局,畅聊生活吐槽工作,聊完会觉得很轻松。一次面对面的深度沟通带来的快乐,远超在微信聊天100次。
4.咨询+教练式服务:有精神疾病时咨询心理咨询师,有体态、躯体疼痛问题找运动康复师,有职业问题做职业规划咨询,甚至失意时做玄学咨询……不同类型的咨询服务,都能提供专业服务+心理陪伴的双重价值。
上班后我的肩颈一直都不太舒服,做推拿也只能一时缓解,只要久坐不动又会开始酸胀。我知道很多疼痛问题,通过一定的自体训练,让肌肉足够强劲,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发力的时候发力,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于是咨询了创业做康复训练的友邻@阿夏,她安利我试试她参与研发的Halftime肩颈复健营:

每天下班后花15分钟,跟着课程进行呼吸训练、正念冥想、康复训练、神经训练,成为我每天固定的 “心流时间”。中午午睡前、回家洗过澡后,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完成一些简单的练习,就进入放松又瞌睡的状态,很催眠。
坚持练习20多天后,我颈后侧的紧绷、酸胀感有了很大的缓解。课程的动作设计针对的就是长期紧张的肌群、筋膜,跟练的过程就像在给自己做“牵引理疗”,让肌肉与骨骼恢复到放松平衡态。和Keep上的跟练课不同的是,Halftime的课程中设置了不少AI互动的智能辅助环节,通过手机拍摄我们跟练时的运动轨迹,识别动作是否正确、科学。

我还会在开会无聊时练习课程中教的放松小技巧,比如舌头顶住上颚张开嘴来放松肩颈后侧,有奇效!

Halftime的研发团队中有来自霍普金斯、杜克大学等名校的专业学者、康复医生。相当于用一次肩颈理疗的费用,就可以体验专业持续的复健指导,非常超值。现在用299元的特惠价享受复健工具包和25天的课程,课程可以无限回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链接购买:https://bootcamp.halftime.fit/link/wx/3/1_36_2
关注Halftime的公众号还可以获得更多复健科普知识:

Riesli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些有助于缓解内耗和倦怠的文字 (20人喜欢)
- 记录一些有助于缓解上班倦怠感的小事 (221人喜欢)
- 开工反思之“做题家”心态究竟错在哪里? (60人喜欢)
- 2024年终总结:远离又靠近自由的一年 (128人喜欢)
- 我如何应对工作中的窒息感(二) (23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