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乱世突围|张之洞:晚清的掘墓人

1966年秋,张之洞被贴上“洋奴”“卖国贼”的标签,遗体遭开棺倾尸,暴于野外数十日。令人心酸的是,带头发掘坟墓的正是张之洞回乡斥资建造的慈恩学堂(后改名“南皮县第一中学”)的学生。一代肱股之臣,葬于地下50多年,却难逃噩运。2007年通过村民提供线索才找回尸骨,重新安葬。
忆往昔,张之洞27岁被慈禧钦点为探花郎,从此成为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其一生的命运便与大清王朝紧紧捆绑在一起。列强入侵,昔日帝国风雨飘摇,这位儒臣试图力挽狂澜。殊不知,改革无力回天,他却阴差阳错地成为大清的掘墓人。

执干戈以卫社稷
甲午中日战争让张之洞如梦方醒,中日军队不是将士与枪炮数量的差距,而是军事制度优劣造成的差异。倘若不清除兵营顽固不化的旧习、不扫除积存多年的腐化堕落,买来再多的大炮战舰,军队也不可能有起色,强国也是空话。
深刻反思后,张之洞开启了从引进军械到跳跃式的军事变革的征程:改变依附将领带有私人色彩的兵营,用征兵制建立效忠国家、具有文化素养、能适应现代战争并由朝廷调动的常备军,实现军队早期现代化。
军事制度变革不可能孤立完成,要培养适应枪炮战争的将官,建立完善的军工生产体系,涉及修筑工事、布设电线、安埋地雷、运用军械等,需要多兵种配合,专业知识超出了靠力气拉弓箭、挥舞大刀被录取的武官,引发了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会通中西,权衡新旧

张之洞借《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既保王权,又吸收西方实用技术强国的需求,有限度地带动清王朝进行制度变革。
由此,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终结自唐朝以来,私塾先生教导学生读经史、写诗文、练习书法等,经不同层级的考试获取官位的科举之路,开启以小学至大学造就人才的时代。
与废除科举对应的是,吸收西方先进的司法理念,将其移植到有深厚专政土壤的中国,修改或废除沿用几千年损害民众权益的酷刑,制定刑法、民事、工商等法律,既约束中国人和洋人,又维护国家主权。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张之洞不惜重金派遣留学生,寄托他们吸收西方技术后转为强国的能量。但学生脱离清朝统治的封闭环境,接受了宣扬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思想,很快置换了由四书五经塑造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成为具有多元价值观,倾向以选举取代世袭王权,构建民主国家的精英群体。
教育引发的连带效应是,大量理工科毕业生,为商人、资本家创办企业提供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催生了机械、铁路、造船、采矿、纺织、陶瓷、食品、丝绸等产业,这又从另一层面以工业文明加速了大清帝国衰亡的步伐。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张之洞为终结王权创造了又一个条件:他花费高昂代价聘请德国、日本等教官,练成湖北新军,出其不意地造就了一个反抗专政的新式军人群体。他们吸纳各学堂的学生,再输送到各军营,成为向往民主的青年军官,形成连续性、稳定性、再接再厉的团队,直至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除了张之洞为终结王权提供了“温床”以外,从体制运行看清朝衰亡的原因是,慈禧没有构建一个紧密团结、高效运行的中央政府。军机处知识陈旧,创新精神、政治素养低下,互相拆台、争权夺利,无法独立决策并有效执行,没有随着国内外各种挑战及时更换职能。
危机唤起新军、学生群体的救国意识,对清朝没有归属感、认同感,不可能与腐朽落后的专制制度和平共处,不允许以慈禧为首的权贵集团,将国家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垄断,或以割让领土保王权。他们认识到:必须用武力终结清王朝!
由此可见,历史发生了与张之洞预期截然相反的变化:他受强烈的亡国危机感驱动,发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军事、教育、司法等变革,但同时,又如同在专制的母胎植入了民主的种子,一旦这个婴儿降生长大,反过来自然成为推翻清王朝的力量。
清末乱世,百弊丛生。张之洞想凭借政治智慧帮助帝王稳固江山,突围而出,却一直不能带动国家发生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回顾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看清中兴名臣的历史局限和晚清变法失败的教训,读懂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逻辑。

面对清末内忧外患,能臣志士提出各种救国之策,张之洞即代表人物之一。本书作者从浩瀚的档案中钩沉历史,以时间为轴深入揭示了这位清末改革家的心路历程。张之洞受晚清危机的驱动,艰难地推动老朽的清王朝革除积弊,可改革却违背了他的初衷,成了瓦解王权的“炸弹”。这于张之洞来说可能是悲剧,但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一件幸事。回顾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看清中兴名臣的历史局限和晚清变法失败的教训,读懂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