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三事
今天死党老婆说起她在听的播客,说起最近的话题是拉拉和甄嬛,她说她不明白为什么主持人要谈这些无聊的事。这让我突然对她所听的内容产生了警惕,询问她是否觉得这两个话题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属性。
死党老婆说不清楚,当然我也不愿浪费时间听那个播客内容,一切我所警惕的至此也都只能是虚空的假设。
不过虽说未被证实,引起我警惕的原因倒是偶尔我所遇到的关于甄嬛传的讨论,都有其特殊的针对目的。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我曾认为海贼王会在过去十几天中成为讨论热点,但实际上没有的事情。
这也让我不由得想起鬼灭之刃的热度问题。
先不讨论具体内容,只讨论表象的话。讨论的前提只有,甄嬛和鬼灭,同样是高热度作品。那么:
甄嬛传在完成作品热度后,被再次讨论,次数频繁,主题单一。我们可以看到,甄嬛之所以被再次讨论的原因,正是因为具化的讨论主题。这和主题的内容是否单一无关,而是与讨论的内容有关。
鬼灭之刃在完成作品热度后,被再次讨论,次数少,主题单一。我们可以看到,鬼灭这部作品在热度之下,出现的是和热度并不匹配的话题讨论度。甚至大部分相关讨论还是对于作品本身质量的质疑。
综上,从我个人的观感来看,作品的好坏和讨论度是分离状态,且讨论的内容与作品自身主题有一定关联,但更要符合当下时代主题讨论内容。
而更主要的一点,是人类世界是一片混沌的世界,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创作者尤甚。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们会将以色列比作天龙人,但是在鬼灭的刀匠村篇完结许久的当下,没有人会将其与上弦之肆联系在一起。
一部将现实题材撕碎了的优秀作品,普遍引起人类最纯粹的情感体验后,却并不能普遍让人们将作品内容和现实结合在一起考虑。
这一刻,作品的经典程度和作品的解读者数量成了正比,和是否优秀没了关系。
而这一切的问题又在于,解读者是否是真实解读作品的人。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最近的热点上。
比如融创和我本是高山。
话题度的高攀之下,我发现他们都统一存在一个问题,即并非讨论事情本身,往往发散到了其他存在问题甚至是虚构事实的问题之上。
结果就是在法律的问题上,我们不断讨论经济问题;在风险控制问题上,我们不断讨论个人权益问题;在创作结果不理想上,我们不断讨论创作应该怎么开展;在他人能力局限问题上,我们不断讨论我们的想要……
这帮人在讨论过程中产生了巨量的流量,巨量的焦虑,但是什么问题都没解决。而且不仅仅是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还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毫无头绪,不知道如何应对。甚至通过他们的讨论,别人都无法从中获得该有的警示。
而最吊诡的,可能就是,当有人告诉他们,这件事的解决方案应该如何,如何警惕投资风险的时候,他们不愿意听;当有人告诉他们,从创作的角度如何对待这种作品,从商业角度如何看待所谓主旋律电影,他们仍然不听。
唉,死党老婆说她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播这么无聊的内容,而且还有那么多人去听。
我告诉她,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