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极小范围的信息不对称事件
老家地处南方丘陵山区,本无食用螃蟹的传统。虽然有宽过百米的江河,但河中并不产蟹,而山间溪流中所产小螃蟹不过指甲盖大小,壳多肉少,不堪食用,仅儿童捞来戏耍而已。 前不久要回家休息几天,跟家里报备时,家人说买了老家河里产的大闸蟹,留着等我回家吃。心中顿生疑窦,什么时候起老家有大闸蟹了,产业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啊!然后家人告知,一名外地老板相中了老家河宽水净,又有相隔不远分别建有两个水坝,水产不易散佚的优势,在河中投放了80万尾蟹苗,但未经审批手续,于是撒手跑路。 蟹苗在河中自由生长,老家河流是沙底河,小鱼小虾和螺蛳极多,大闸蟹无人看顾,居然也长得黄满膏肥。家乡人最是擅长取食水中物产,小孩子极小便开始用竹篮内盛碎螺蛳诱捕河虾,稍大些就用竹竿蚕丝自制简易鱼竿钓鱼,大人或划竹筏或乘船,下网放笼,捉来各类渔获,大到几十斤重的鳡鱼、青鱼,小到拇指粗细的白条、船钉,各有用处,绝不浪费。这大闸蟹算是意外之喜,量多又易捕,只要愿意,随便捞捞也能弄个几十斤。 开始大家按乡间最常用的方式,将螃蟹炒着吃,发现壳多肉少,吃起来费劲,学城里人蒸着吃,又有人嫌其过腥,于是拿到街上叫卖,售价3元一斤,饶是便宜至此,也乏人问津,居然有大量螃蟹最后被剁碎,进了猪食槽,喂了鸡鸭。 而后终于有人学会了用螃蟹煮粥,既可得尝其鲜,又免去了剥蟹之烦,方法或许来自某个从沿海打工归来的后生,亦或许是抖音一类媒体的指引,总之当烹饪得法之后,大闸蟹终于跻身受欢迎的食材系列,身价从3元一路涨到8元,可谓身价倍增。 不过,大闸蟹真正的高光时刻来临是竞争的引入,外县商贩偶然得知老家大闸蟹质优价贱,大举前来收购,短期内便将价格抬到了20元以上,加上本地人也相当认可大闸蟹的食用价值,最终价格稳定在了25元左右。 听完愣了一会儿,想不到现在居然还有这种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有趣现象,又赶紧叮嘱家人,乘螃蟹新鲜赶紧吃,死蟹绝不能留。 回家后,发现冰箱里塞满螃蟹,连吃好几顿,母蟹满黄,公蟹膏腴,但是每餐都蒸一大锅,剥得真真有点儿不耐烦起来。 家人又告知,毕竟是无本的生意,卖蟹的远房亲戚半卖半送,家人挑个大品相好的买了五六斤,送的稍小些的螃蟹反倒有七八斤,多得当饭吃,简直梦回解放前的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