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碎碎念以及观影记录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2023年已经到了年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今年是不一样的一年,告别了疫情特殊期,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可以无顾虑的出门,见面,看电影,出行,今年又再一次出国,感受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人过着各种生活。
今年流行的一句话,人生是旷野。
旷野,是自由,是没有规则,是无所拘束,但也没有道路可循可能时有迷茫,自由过后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回安心之处。大部分人其实还是想既要又要,既想要自由又想要安全感。希望旷野之中还有一条方向明确的路,所以最终大部分人不过是偶尔偏离道路,最后还是会回到那条主干道上。
但今年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好像确实有很多人内心放下了执着,离开了狂飙年代,终于关注到了生活的本身。
钱少了,膨胀也少了,内心反而踏实了不少......就“躺平”吧,好像也没什么,从ROI来考虑,折腾也不过也就好那么一点点,又或许越努力越不幸?
终于,不花钱的citywalk也能发现城市趣味,野潭边支个帐篷也能躺平一天,在家里洗手做羹汤也更健康了。赚钱的机会不多了,这不花钱也少了么?总之,好像怎么也能过得下去。
前几天我妈还在说,原来乱七八糟买一堆东西浪费,结果吃也没吃好钱也莫名其妙花完了,反而现在买少买精,吃的用的品质更高了,钱还省了。精打细算过日子不是省吃俭用,而是会吃会用。
说回电影,今年体感好像影视审查开了不少,当然这个也没有证据,只是以往以为不会上映的上映了,以为不会引进的也引进了。
上次回顾了5-7月份看了的电影,现在来说下8-11月份看了电影。外国电影看了五部,国产电影看了四部,以下按照观影时间来排
1、《芭比》
今年最期待的影片之一,导演格蕾塔之前导演过《鸟小姐》和《小妇人》都是女性主题,讲述不同时代的女性烦恼与叛逆,我都很喜欢。早知道《芭比》要拍电影时就非常好奇,作为一个儿童时期最喜欢的玩具,一个时代的icon完全不知道会被改编成什么故事,猜测会是个迪斯尼公主故事?
电影选取的角度倒是挺有新意的,宣传是个女权电影并在全球市场都大获成功,而我也抱着对女性主义作品的兴趣去看。也许是预期太高,结果还是有些失望的,电影中的女权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吐槽,最后靠感化以及投票选举推翻男权社会?感觉是西方建立在民主选举自信上的乌托邦女权。给人的触动远不及一百多年前的《小妇人》。好吧,不应该讲深度这就是个商业喜剧,但作为喜剧似乎也没有很多笑料,也许是文化差异,看电影时坐我前排的歪果仁笑得前仰后合,真羡慕笑点低的人。
豆瓣评分:8.1
个人评分:7

2、《音魂掠影》
百老汇院线办的意大利经典影片巡礼中选了一部纪录片,是关于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的人生纪录片,导演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多纳托雷,他的几部最出名的电影《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都是由莫里康内配乐,令人印象深刻。本来以为这种小众纪录片看的人会很少,没想到大号的影厅里几乎坐满,现代人也是奇怪,一边无法忍受15秒一刷的小视频一边又可以耐心观看2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并泪流满面。虽然《美国往事》以及《海上钢琴师》的音乐都很好听,但是看完后被洗脑的却是荒野大镖客中那一声怪啸,这一旋律响起,立马就像是看到了西部的黄沙。
豆瓣:9.1
个人:8

3、《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那件事》
前段时间比较有讨论度的台湾电影,宣传的噱头是擦边同志片,但其实有点老派喜剧的感觉,类似于90年代看的香港电影开心鬼系列,但是带有台湾特有的本土温情。直男遇上弯鬼,开始互相看不上但又甩不掉,到后面两人最终放下了偏见看到了本质的善良,其实直也好弯也罢,都是人的一个属性也不是全部。全片比较感人的点是事故去世的弯鬼的父亲,那种典型的东亚传统父亲,天天板着脸,不愿意对儿子说一句好话,不愿意面对儿子生前的出轨,却在儿子死后去找儿子的男朋友希望他给儿子一个名分。而父亲的演员居然是庹宗康,上学时期经常看的台湾综艺主持人当年还是天天沉迷夜店的玩咖,现在居然也演起了沉重的父亲......
豆瓣:8.1
个人:7.2

3、《奥本海默》
今年最期待的电影,主要是因为导演是诺兰,目前最有市场号召力的导演之一,而这个题材就更让人好奇了,关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传记,毕竟是真实人物真实事件,这要怎么体现导演的多段式悬疑叙事风格。很多人预测本片不会引进,没想到还是引进了,更让人见识了高超的P图能力,可以说是毫无违和感。三个小时的影片,不断穿插的三条时间线,密集出现的各种传奇人物,轰炸式的台词量,只有在核爆的那一瞬间,世界安静了,可以用一句中国老话形容“于无声处听惊雷”。试验成功了,兴奋只是那么短暂,后面还有漫长的人生也并不顺遂,猜忌迫害随之而来。
“只有当你毫无用处他们才给你带上勋章” 而当政治家们惧怕与猜忌时,科学家们却只是关心世界是否因此而毁灭。最后一幕时间线再次收拢,而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的对话令全片升华。
豆瓣评分:8.8
个人评分:8.5

4、《威尼斯惊魂夜》
作为看了好多本阿加莎小说的人,好像完全没听说过这个故事,后来才知道是改编自《万圣节前夜的谋杀》但内容也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把发生地搬到威尼斯,大概是考虑景色更有看点,但是大部分的故事都发生在夜晚的室内这让人觉得也没必要在威尼斯取景,既然选了威尼斯那么为什么还是万圣节,不如改成狂欢节更贴近当地。而全片特意营造的恐怖氛围削弱了本身推理的逻辑性。这系列有点越拍越烂的趋势,感觉是每次是换一个国家拍风光片。
豆瓣评分:6.1
个人评分:6

5、《坚如磐石》
国庆档三大之一,几年前拍的作品,本来看这题材觉得应该能爆,毕竟这两年现实题材的作品反响都不错而且张艺谋本身就是自带话题。没想到最后的效果跟电视剧差不多,有人说是过审剧情删减导致的,但是明明这几年的扫黑反腐电视剧尺度也不算小不能都甩锅过审吧?全片的精彩看预告片就行了。而且撇开剧情不说,画面及表演也很电视剧,放在大荧幕上看毫无冲击力。跟电视剧比感觉甚至不如去年的扫黑风暴,更不说前几年的沉默的真相、今年的狂飙等了。全片的高光点大概就是车里的对话“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外有钱,官上有官”算是一语双关了, 整体看下来只能说有点失望。
豆瓣:6.3
个人:5.8

6、《莫斯科行动》
国庆三大之二,只能说香港导演动作片也黔驴技穷了,原本真实案件改编但也跟普通动作片一样的套路,没什么弱点,但也没啥亮点,感慨一下,演反派果然容易去油,之前的谢霆锋现在黄轩,演反派疯匹忽然就帅气了起来.......
豆瓣:6.4
个人:6

7《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4年的作品,久闻大名,当年太小没看过,估计看也看不懂,最近终于找到资源看了,阳光灿烂而暧昧,真实和幻想交错生出的迷离感,青春期的迷茫和痛苦,在成年后看似乎都很傻X,但是残酷的是,中间的有些人真的就这么不清不楚的没了,没有后来的故事了。最后当年的那帮大院小混子在街上重遇傻子,很有点他人看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思....不错的电影,但是我不是很喜欢,可能男生更有感触?姜文的作品还是更喜欢《让子弹飞》和《鬼子来了》。

8、《河边的错误》
余华的小说改编,听很多人说看的云里雾里,其实不纠结于谋杀案的真凶是谁的话可能更好懂。这是一部套了个谋杀案的来讲不融入主流的边缘人群,疯子是边缘人,沉迷诗歌的女工、出轨的诗人、异装癖理发师、乃至不会逢迎领导的男主都是边缘的人。他们是人群中的异类,也都是是疯子,而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一面一旦被揭露,就没了活路。电影中采用了一些不合逻辑的点来展现错误,引导了观众,跟着马哲走入癫狂产生了幻觉。真相是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才应该是真相。导演对影片的氛围和悬念都把握的不错,尤其是磁带中念诗那段甚至有种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惊悚感。朱一龙也终于不再用力过猛的演戏了,看不到他本人而更让人看到角色。
豆瓣:7.5
个人:8

9、《家族之苦3》
真的很喜欢《家族之苦》这系列电影,日本片经常能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一些有趣或温情的点,家族之苦就是这类片子,看似非常的平淡日常,但是细品却一点都不无聊。用一个普通日本中产家庭以小见大的讲述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第二部的独居老年人孤独死问题,第三部围绕的是家庭主妇的困境,明明每天忙的没完但家务劳动却不被外界甚至家人认可,既要照顾家庭但又对自身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不过纵然再有矛盾,电影的最后都会回归和睦,家人之间的羁绊依然牢不可破,可能也是本片治愈的点吧。希望这系列能一直拍下去呀。
豆瓣:8
个人:8
10、《红猪》
宫崎骏1992年的电影,今年在影院重制上映,一大早去看的居然人还不少。本来以为30年前的影片会看着很过时,结果完全没有,甚至让我更加觉得宫崎骏应该就相当于动画片中的文艺片导演,虽然是写战争背景的故事,但是视角却并没有放在战场,在飞机修理作坊里的女工们轻描淡写的说出,男人都上前线了,现在只剩下妇女们在工厂里了,不要瞧不起女性。大师就是举重若轻。红色的飞机在蓝色的亚得里亚海上掠过,浪漫是真的浪漫,哪怕是猪头也是浪漫的。而红猪特意绕过吉娜的花园,却又从来不敢踏入。成年人的爱都是小心翼翼希望对方靠近,而只有少年才会肆无忌惮,最勇敢的应该是少女菲尔。而影片最后也没有说出三人的结局,只不过生活还在继续着,好像爱情也并不是那么重要。
电影看完后,后排的几个小年轻说感觉有点意难平,我倒是觉得挺好的,年纪大了已经很能接受这种不完美结局了,甚至觉得不完美才也许才是最好的结局,留了一点悬念与期待。
豆瓣:8.6
个人:8.8

好了,以上是8越到11月看过的电影,正好10部,12月预计会看的应该就是《涉过愤怒的海》以及《拿破仑》了,看过后再来评价。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