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论-教育
我的高中老师经常和我们说:“你去市场买菜的时候不会用到三角函数,但三角函数会决定你去哪种市场买菜”,然而实际上只有钱包的厚度才能决定我去哪种市场买菜,学习能否让我的钱包变厚尚且不明。但我知道我将三角函数学好,老师的钱包就有了厚度。不过话如果这么说,会显得很没有良心,因为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在老师的认知中,好好学习确实会让钱包变厚,至少在他那个时代是这样的,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金钱永远都不是靠所谓的学习和所谓的努力得来的,或者说努力而来的金钱十分有限,那些看似有钱的人并非是因为努力,而是他们足够幸运,这种幸运主要指的是时代的红利,有的人运气很好创业赶上了风口,有的人运气很好,买的股票涨了,甚至有的人什么都不用做,家里的房子自动升值。
当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先说结论:当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服从性,是筛选优质的打工人。
正常人类接受教育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家庭阶段,学校阶段和所谓的社会阶段。
其三种教育互相交融,相辅相成。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学校的教育
我们从校规入手讲解,为什么很多学校有很对于学生百害而无一利的要求,比如穿校服,固定发型,不准带首饰甚至连上厕所都不能得到自由。
这些要求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多种层面的意义,其中主要目的有三个,
1, 增加一部分学校的创收
2, 消除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培养集体意识
3, 培养服从性。
第一点不用多说,我们主要讨论第二点和第三点
消除个体差异并培养集体意识本身是一个合理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本末倒置。消除学生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压制个性,压制个性就代表着个体天赋被压制的可能,当代学校的教育不会引导孩子们的个体意识,也不会发掘每个孩子独特的天赋,当孩子特有的天赋被压制时,就会转而发展学校要求的天赋,从而使孩子变得盲目。孩子一旦变得盲目,长大后也会变得随波逐流,他们的行为目的往往是社会所赋予的,此时社会中大部分的人的目标就会变得十分单一,在这单一的方向就会产生极大的竞争压力。
没有个体意识的人失去了寻找属于自己人生意义的能力,就不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很多人都没有梦想,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人谈论梦想时往往是考公考编,或是赚钱这些充满社会气息的梦想,很少有人会表达出他们享受生活,或创造某方面价值的梦想。盲目的人不清楚当下行为的意义。大部分人从事的工作,进入的行业,甚至可以说是被随机分配的。
这会导致一些后果。例如为什么们现在的百姓都在痛斥官员的不作为,因为那些考公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考公。他们可能就不适合公职的工作,他们考公的目的也并不是服务百姓,而是为了一个稳定经济来源。每个职业有每个职业存在的意义,每种职业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责任,如果人们工作的意义只是为了赚钱,那人们又怎么会站在职业意义的角度去完成工作,又怎么会理解职业赋予的责任。
那么这时有好心人就说了,穿校服等规定也有好处啊。例如让学生产生一种平衡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贫富差距,避免一种攀比之风。而且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消除贫富差距,而是忽视了贫富差距,孩子们在学生阶段往往正是需要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念,而被校服覆盖的贫富差距正好成为了学校不重视这方面教育的借口,对于减少攀比之风,那简直就是个笑话,学校的老师领导会制定一些所谓的“荣誉头衔”来促使学生们进行分数的攀比。这种荣誉头衔在小学生也许是三好学生,学习委员。在初中高中也许是一些奖状,分数的攀比无时无刻,如果学生真的开始为了分数攀比,那么培养奴性就完成了,这会使一个充满灵性的孩子变成一个只为分数,只为名利的机器。孩子为了分数可以不重视任何东西,包括自己的身体健康,那么他长大后也大概率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变成所谓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我们可以仔细想想,如果社会上充满了这种人,那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至于现实中的“集体荣誉感”,仅仅是牺牲个体利益来成就集体罢了,甚至被牺牲的个体还要很荣幸自己能为集体做出贡献。 孩子们错误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为什么社会在内卷,因为每个人都有想当所谓的人上人,每个人都相当第一,都想当首富,至此追名逐利的价值观已成为主流,平庸的常态就是罪过,仅仅是一个听起来响亮却虚幻的头衔,便能使得无数人趋之若鹜。只用那些可怜的金钱和可怜的权力就能让无数可怜的人卖命终生。
并且当社会进入这个阶段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因为在那些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人的眼中,他们的财富和小时候的分数一样,是通过自己努力而得来的,事实上能得到财富的人靠的都是运气而非努力,这些拥有财富的人也不愿意去分享自己所得到的财富,他们只需要拿出星点财富,就会让那些不够幸运,没有得到积累的人陷入内卷的热浪中,进入一种社会使人内卷,人使社会内卷的循环中,这种循环是永无止境,而且越来越深的。
但谈论到这里就有些跑题了,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完全是教育的问题,更多的是观念与社会环境的原因,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以后再讨论。
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的确有人通过努力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没有想过,这些人的天赋就是努力,或是适应,这是十分幸运的天赋,他们天生就适合这种教育和社会制度,同时在分数排名的教学背景下,最初的阶级意识就会出现,这些人会恃才傲物,长大后大概率也会目中无人。
我们的教育何等强大,我们做数学题往往不需要动脑,找出规律代入公式即可,甚至老师们也在寻找即使你不会这道题,也能让你做对的方法。应试教育发展到现在,比拼的并不是谁善于思考,谁富有创造力,比拼的只有记忆和耐力而已,他们口中学习好仅仅是做题已久而连成的条件反射罢了。但我们的教育仅仅是为了训练条件反射吗?过度重视书本化的教育也会让孩子的思维单向化,他们思考生活就像思考题一样,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所谓学生思维就是这种死脑筋,然而生活中很多事情讨论对错根本是没有意义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一个聪明的孩子,脑子里一定能存放多种逻辑意义上相悖的观点。
生活没有公式,如果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离开了校园,往往会陷入存在主义危机或深刻的精神内耗,因为孩子们从小没有选择,学校的生活也是重复且单一的,他们看待未来的生活也一定是重复且单一的,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未来能一眼望到头,无论这个未来是光明还是黑暗。加之从小失去了追求自我的天性,又没有了类似于学校赋予的学习任务,很多人就会变得不知所措,不知道干什么,此时也会习惯性的模仿身边人做的事情,甚至像听老师话一样,无条件的接受领导的命令,形成权威暗示效应。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想当人上人,来自乡下的土猪也不是生下来就要去拱城里的白菜的,强者优越的价值观是残害孩童心灵的毒药,失去自我而想变强的人,都会被轻易的奴役。
好的教育应该是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而不是让所有孩子都去走那条单向的路。每个人都有不同天赋,这些天赋体现在不同的方向,例如唱歌,跳舞,绘画,然而在压制个性的教育制度下,个体天赋无法得到展现,也许有些开明的家长会引导出孩子这方面的天赋,但那些天生不会服从,天生不擅长学习的孩子往往会被冠以差生的标签,仅仅因为天性使然,就会被老师家长和身边的同学被定义为差生,差生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不擅长学习而已,但却在那么小的时候被迫接收来自各方的压力。如果每个人都能发展自己的天赋爱好,并从事这类工作,社会绝不会内卷。在任何行业中,以兴趣和天赋创造的价值,永远高于仅靠所谓的努力所创造的价值。
现代教育过于局限,为什么会有读书无用论,因为如果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然而书本上“无用的”知识太多太多,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就近乎耗费了全部的精力,在书本之外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知识。但书本上“无用的”知识并非真的无用,从未来工作和生活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曾耗费大量精力去学习过与工作和生活无关的知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为什么我们国家获得诺奖的人那么少,无非是因为浪费了精力去学习与专业无关的知识,而且在应试教育下,有创造力的,擅于物理的往往是考不过那些,有耐力的,擅于做题的,因为对于高考生来说,只要你有一两门学科不擅长,其他擅长的科目都可以被忽视掉,因此他们也很难有更高的平台。就算那些擅长物理又足够幸运的人从事了相关的物理科研工作,那他们大部分也不会心无旁骛的专心于课题的研究,也一定会去用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与科研无关的社会知识,甚至为了完成一些不合理的任务,浪费时间去水很多自己都认为没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如果诺奖是以考试的形式获得,那中国一定是遥遥领先的。
人生本就是没有意义的,但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尝试忘记学校输送给我们的价值观,细心感受身边平淡的美好,创造属于自己生命中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