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远程办公初体验
(据2022年年初日记整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梦想着可以在不同的城市边工作边体验生活。想象中,不似旅行时的走马观花,那样刻意慢下来的节奏,也许能更好的感知一个城市的气息,探寻本地人的烟火。
年前结束成都的出差开始休假,落地昆明的当晚是平安夜,而那晚凌晨西安因疫情正式开始封城。接下来的一周,我从昆明到建水到大理,完全没有目的闲散的走走看看,中间有许多个瞬间竟都涌出止不住的空虚。想起来多年前一个人去台湾,十来天旅程的最后几天也是同样的落寞。总是这样,在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百无聊奈里,风景并不能持续的打动我。于是取消了第二周假期,元旦之后开始在大理远程工作。只是未曾想,居然在2022年伊始就意外实现了在另一个城市短期工作生活的心愿,梦想悄无声息的迈出了第一步。
💻办公环境
决定在大理远程办公之后,便开始跟朋友咨询短租在哪里比较合适。综合生活和交通便利性,她建议我租在古城周边。那天骑单车环大半个古城实地去看了看平台上几个价格和环境还不错的民宿,最终选定了洱海门附近果子村的这家。
一进民宿小院,是大个鱼池,水面上落满了前一天大风刮落的卵形叶子。鱼池再往里是张大长木桌,桌中央别致的木盆里多肉长的正好。院子内圈还有其他各色的花草,并没有看出来特别精细的打理,植物们随意粗放的生长着。民宿共三层,一层开放式的厨房看起来很舒适,顶楼的露台上还有一个布置着吊床沙发的小天地,抬头就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我一眼看中了一楼的那个小房间,因为它有一张大木桌刚好适合办公,而且拉开窗帘便能看到整个院子的风景。

老板娘是东北人,很直接。我计划租期相对较久,老板便给了我比平台上更便宜的价格。小院老板才接手不到一年,接过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基本上没有重新装修打理。整个院子一年租金大概十万块,最短租两年,刚开始生意还可以,临近年尾疫情严重,客人一直都不是很多,空着也是空着。事实证明我住的周期内,都没有再见到其他的房客。
每次跟同事们开会或者跟朋友聊天,当得知我在大理办公,都流露出无比的羡慕。大家想象中在大理的办公生活,彷佛都是在洱海边喝着咖啡、敲着电脑、晒着太阳的惬意,但实际画面是——每天早上八点开始开会,午餐没有时间做饭,跟老板一起吃,匆匆吃完又一直干活到五点多下班,而大理的冬天六点出头太阳就开始准备落山啦。工作时间忙到几乎没机会看几眼院子,即便住在洱海边应该也没什么区别。总之,可能让大家失望了。
但,其实也没有非常惨,工作之外的时间还是足够美丽。
☁️日常看云
记得开始办公第一天早早爬起来,准备走去洱海门外买早餐,那是打听到离我最近并且尚未倒闭还可以买到早餐的地方(尽管那是整个办公期间唯一一次早起买饭)。大理的日出比中部要晚近一个小时,七点多天好像才刚亮开,铺面的凉气。 我从小院出来,走到村子中央的小亭子时不经意的抬头,一下子就被美呆了。很大团的云低低的悬在空中,像是从苍山背面升起漂移而来。柔和的阳光从不同缝隙铺在云面上 也照在房屋上,彷佛在静候整个村子的苏醒。一早上的困意,就这样被冲散了。

第二天下班,走到村南边的大丽路上散步,无意间看到头顶上异常深邃的天空漂着几团云,蓝白的对比如此强烈,又是一阵激动。后面每天下班都要出门看云,一直看到夕阳把云朵衬到橙黄,看到太阳缓缓落往苍山后面,看到云月以蓝天为幕开始共舞,看到天色终究暗下去。
大理的云怎么总是这么美啊!我每天都在不厌其烦的赞叹。



🌊跑步去看海
我并不是一个规律的健身人士,跑步于我往往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觉得运动量不够需要跑步发汗,另一种也许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莫名而来的仪式。跑步去洱海算是二者的综合。一天不出门的办公,确实需要动一动。虽然不住在海边,但民宿距离洱海旁的才村大概只有三公里多,于是有了那么几次下班后跑步去看海。
说是跑步,基本上都是跑跑走走,顺道看路两边的风景。从大丽路通往洱海边有好几条水泥小道,偶有村民来往。路两边大多是成片的菜地,这个季节地里大部分都是莴笋。记得有一次跑到村口集市买了一盒煎豆腐,坐在洱海边的大石头上边吃边吹海风听海浪,海面上一群海鸥调皮的玩耍,天上有几片被夕阳染了色又暗下去的云,静静地倒映在水面上。内心,又平静又激动。



离开前的那天晚上,我又沿着村里的水泥小道跑步去海边,后又在海边步道继续跑了一段距离。想到当初第一次骑单车路过海边那些民宿时,陌生又新鲜,而现在虽没有刻意去记,但那些名字也开始变得熟悉。太阳已经落下,远处的天空上挂着孤单的一大朵被夕阳染红的积云,路边只有少许旅人在慢悠悠散步、骑行。远处那片稍微深入到海里的台坝上,有人在给海鸥喂食,每撒一次食物海鸥们就扑腾着翅膀飞着叫着围过去抢食,之后便又缩着脖子回卧在水面上,任身体随水波荡漾。又一次被这样的平静打动,真不舍得这般美好。


🌌寒冷的冬夜
大理的冬天,白天在室内会被太阳晒到出汗,但是户外总是逛风,特别是晚上,总能听到房屋外边呼啸的风声和东西被去无情吹打的碰撞声。
记得有个周日傍晚从书理图书馆回住处,走在小巷子里直接被风吹到睁不开眼走不动路。那天早上出门之前洗了衣服挂在露台上,预想到下午可能会有大风还专门拿夹子做了防护,待我存一丝侥幸心理回到民宿,发现基本上没有衣服仍完好的挂在绳子上。大一点儿的衣服被刮到露台角落,小一点儿的衣服被吹到远的离谱的地方,有一件内衣居然被吹到隔壁院子的灰瓦屋顶上,让人哭笑不得。
后来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大理本地人写的大理生活,原来狂风是大理冬天非常常见的天气。以前只知道昆明四季如春,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想着大理应该也差不多,毕竟也不是第一次来,只是未曾体验到冬日还有这样凌烈的大风常驻。
在狂风的加持下,大理的夜晚是冷的。最可气的是,空调哪怕开到32度依然是瑟瑟发抖的体感,室温根本升不上去。被暖气十足室内短袖的北方惯坏的人,怎么能忍受得了呢。
最开始我把夜晚的冷归结为民宿没有空调,后来为远程工作去找住处时执念要求一定要带空调,然而事实证明空调根本毫无用处。我尝试搜寻过原因无果,只能盲猜是房屋建筑的墙壁太薄了,无法锁住温度。无奈之下,晚上只能把自己卷进厚被子里,努力不漏一丝缝隙。
想起来当初在建水的时候民宿空调也不顶用。当时跟青旅老板聊天问她大多数人都选在大理开民宿,她为什么选择建水。她说,大理人太多,而且冬天冷啊。
是啊,大理冬天的夜晚,真冷啊。

——
后记:大理的远程办公发生在22年元旦之后的那几周,偶然翻到那时整理的笔记,读来还挺有意思,组织一下便成文了。疫情恢复后,听说了大理的人山人海,仿佛所有人都涌到了那个有风的地方,怕是风都不流动了。很怀念疫情期间的大理,人烟稀少,但仍然可以感受到普通日子的平静和美好。
尤其怀念,大理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