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91) - 调经论篇之二:血气虚实的定义及其补泻、手之三部九候、风雨和寒湿伤人、阴之生实与实之生阴
六十二-3、虚实之处、血虚、气虚
原文: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倪师注释:
黄帝说,答得好。我已听闻有关虚实的形态,但到底是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现象?
岐伯答道,身体内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必互相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
如果血集中在阴臓,气集中在阳腑,会使人呈易惊且发狂状。如果血集中在阳腑,气集中在阴臓,就会有内热很盛的病症出现。如果血集中在上部,气聚集在下部,会造成心中烦闷、情绪易怒之症状。如果血集在下部,气聚在上部,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
黄帝问,血偏居在阴,气偏居在阳,如此气与血分开的时候,究以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答道,血气二者,其性喜温暖,厌恶遇到寒冷。寒盛能使它涩滞不行,温暖则能使它流畅运行。因此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
课堂笔记:
1.“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我已经知道了虚实刚开始时病的形态,那病从哪里来的?
2.“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气和血一前一后走动,本来是不会相互打仗的,当气血并在一起时,就会相搏相斗,阴阳相格。这时血和气会分离开来,形成一处虚一处实的情况。

3.“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脖子是气之海,头部是髓之海,当气并于阳时,气会往诸阳之会的头部冲,这时病人就会发生惊狂。遇到这种阳气太盛的情况,我们马上要用百会放血的方式把它泄掉。涌泉放血也可以把阳气导下来。
4.“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本来就是很热的,气血紊乱时,热血再并于阳就更热了,所以为炅中。

6.“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岐伯下定义了,血与气的本性就是喜温而恶寒,所以人体的温度很高。血一遇到寒就会停滞不流。当温回来的时候,气血才会平衡下来。

7.“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气血的虚实关系:如果血太多,气就少了;气太多,血就少了。气血必须在均衡的状态之下。气行,血才跟着行,二者不回头地一直在循环,不能停。
8.当气和血遇到寒时,如果寒伤到的是气,气就会累积而停下来。因为血要等气先走六寸,血才跟着走。当气累积在一处时,血不过去,就会和气并一起,造成血虚。如果寒伤到的是血,血也会累积在一处,血一停下来,气就不动,从而造成气虚。
9.我们有些药入气分,有些药入血分,需要辨证选择。后面讲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法则,都是源自这里。

六十二-4、虚实定义
原文: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倪师注释:
黄帝问,人体中最重要的就是气与血,现今老师说的都是血虚与气虚,是否表示没有实证?
岐伯答道,有即称为实,无即为虚。所以气相聚必无血,血相聚则无气,现在是气血不平衡,而造成气虚。
孙络与络脉皆输运气血进入主经,如果气血都一起集中在络脉与孙络之中,这就是实。血和气一旦并聚于头部,会造成手足冰寒、不省人事的疾病,严重时会立即死亡。如果偏于上部的气血能复返下部,此人必生,如不返则必死。
课堂笔记:
1.“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人体最重要的就是气和血,如果血并是气虚,气并是血虚,那人是不是都为虚证,而没有实证啊?
2.“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岐伯对虚实下定义了:有、你看得到摸得到的,就是实;没有,看不到摸不到的,就是虚。
3.“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如果只是气淤积而阻在那边,会造成血虚;如果只是血受寒而凝滞不前,会造成气虚。
4.“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所有的气血都会输到主经里去,所以只有当血和气并在一起时,即气血同时受到阻碍,才会造成实证。
5.虚证,就是气或血只有一样东西堵塞到;实证,就是气血两个东西一起堵塞了。所以当我们去攻实时,例如肿瘤、癌症,会用到行气的药,也会用到活血化淤的药,才可以把病治好。

5.“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如果血和气“并走于上”时,会造成大厥,即人昏迷过去了。严重的会死人。
6.“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如果气血两个并冲到头上,人会昏过去了。如果此时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百会上放血,让血虚掉;再在涌泉放血,让气虚掉;同时还可以在人体末梢的十宣放血,让他行气。

六十二-5、手之三部九候
原文: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倪师注释:
黄帝问,实证是从何而致的,虚证又从何处而产生的?此虚实的要点,请老师为我解说。
岐伯答道,人身中阴经与阳经都有俞穴,此阴阳气交会之所。阳气由此而注入阴经,待阴经满时,又由阴经之俞穴外出入阳经,此阴阳和谐时,形体必饱满。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如一,则表示此人正常无病。
人病邪的初生,有时发生在阴,有时发生在阳。生于阳的病,必得自外感之风、寒、暑、湿、燥、热。生于阴的病,必得自饮食不节,居处不洁,情绪之过度喜、怒、忧、思、悲、恐。
课堂笔记:
1.“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实证是何道而来?虚证从何处而产生?虚实的要点是什么。
2.“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阴,讲的就是臓,讲的就是血。阳,讲的就是腑,讲的就是气。所有的阴和阳,都有它的俞穴,即气所汇集与转输的地方。
3.“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阳经之气通过俞穴注到阴经上,会造成阴满。
4.“阴阳匀平,以充其形。”我们人体有正常的身形,是因为阴和阳两个同时把身体充了起来。阴(血)太多,或者阳(气)太多,都不好。


5.“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人体的头上有三部,身上有三部,脚上有三部,九部的脉都合一的话,叫正常人。
6.手上也可以有三部九候。寸、关、尺是三部。其中每一部都可以按切脉的深浅度,即皮肤、肌肉筋骨、骨边,分为天、人、地三候。所以加在一起就是手部脉诊的三部九候。如果摸到脉在皮肤表面上,即病在皮表;摸到脉在中间,即病在腑;摸到脉在骨边,即病在臓。



7.“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有时病是从阴出来的,有时是从阳出来的。
8.“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一般来说,病出于阳的,都是来自于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热。病出于阴的,大部分来自饮食没节制、居处不按照四时的节气走,以及情志的喜怒忧思悲恐。
9.你只要记得,阳病通通来自于外在;阴病来自于内在。你没把自己照顾好、保养好。
10.所以我们常常要按照四时节气的变换来保养自己,同时饮食一定要注意,不要太饱,坏的东西不要吃。情志要保持稳定,不要过喜、过忧、过怒、过悲或过恐。

六十二-6、风雨伤人、寒湿
原文: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倪师注释:
黄帝问,风雨之伤人,其症状如何?
岐伯答道,风雨伤害人时,初时必在皮表,再渐进入孙络,当孙络充满病邪,就进入了络脉,俟络脉充满病邪,就进入主要经脉了。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此时名“实”。实之意,即肌肉呈现坚硬满大,用手按则生痛。
黄帝问,寒湿伤人体的症状又如何呢?
岐伯答道,寒湿伤到人体,会出现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艰涩,卫气会失散,故名“虚”。虚的人会因为机能不张而阳气不足,用手按压患处,阳气就会聚集该处,使它温暖起来,因此按时会感觉舒畅且不会疼痛。
课堂笔记:
1.“风雨之伤人奈何?”外来的风雨伤人,症状如何呢?
2.“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风雨伤人,先在皮肤表面,如果没有治好,病才会进入孙络,在孙络满了以后,就传入络脉——先是孙再是络,络脉满了后,就输于大经,从而影响到了血气。这时病邪就在人体的肌肉里,所以会摸到很坚大的脉。
3.“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如果一直持续的痛、不喜按,就是实证。如果是隐隐作痛、喜按,就是虚证。

4.“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寒湿伤人的时候,血脉会非常不流畅,病人会看到虚证。
5.“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虚证即阳气不足,手很温暖,按下去时你的阳气就会过去,病人会觉得舒服,所以喜按。而阳实的病人 则不喜欢被碰。“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就是从这里来的。

六十二-7、阴之生实、实之生阴
原文: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日,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重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倪师注释:
黄帝说,答得好。那由内因产生的实证又如何呢?
岐伯答道,过喜过怒之人不知节制,造成臓气向上逆行,一旦上逆,必使下部空虚,下部空虚阳气越散,寒气就乘虚而入,下部就成为寒实了。
黄帝问,阴由内因产生虚证,又由何而来呢?
岐伯答道,喜过度则心气必缓,而气就下降。悲伤过度会使肺气消散,一旦气消,则经脉就成为空虚状,此际若食寒冷之物,就会使胃生寒,加上肺气虚而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于体内,终令血行艰涩,阳气四散,这就是“虚”了。
课堂笔记:
1.“阴之生实奈何?”阴可满,不可实。实的定义是气血并在一起,相冲突与累积。那么阴之生实的原因是什么?
2.“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一下子大喜,一下子大怒,情绪不稳定,会造成“阴气上逆”。
如果以横膈膜为界,横膈以上的胸腔为阳,阳中带阴;横膈以下到肚脐为阴,阴中带阳。当情绪不稳定时,阴气会上逆,冲到上面来。此时下面只剩阳,则为阴虚,“上逆则下虚”,没有阴控制的阳也会散掉。下焦的阳气散了后,停在上面的阴就不动了,阴阳是不断循环的,此时阴阳就要分开了。这就是造成阴实的原因。
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情志很稳定,不要随便过喜或过怒,都不好。

3.“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阴虚的来源,都跟情绪有关系。当一个人过喜时,他的气往下走;当一个人过怒时,他的气会往上升;当一个人过悲时,肺气就消了,消则血脉会空虚掉。

4.“因寒饮食,寒气重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肺是阳,胸腔是阳,当一个人过悲时,胸腔肺部的阳气会消损,此时阴就会进来补位。如果病人在这时不知保暖身体,还吃冷食,形寒饮冷,就会造成阴虚,寒气太重。所以虚证都是由于阳气四散,身体里面寒气很重。

5.你为什么要知道阴虚阴实?因为我们有入阴的药,有去实的药,有补虚的药。只有你能分辨他是阴虚还是阴实,才能给他相应的药。我们还有祛热的药,祛寒的药,你能够分辨病人是寒是热,处方才不会错。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
注:以上表格内容皆来自《黄帝内经表解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