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留学那些事儿”的访谈主角是一位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下称麻省)的UMAS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马萨诸塞大学)读社会学博士一年级的中国女留学生Scarlett。她在美国已经待了两年,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所以对于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系统的体验。Scarlett跟我们分享了她作为一个中国女留学生,经历了这个陌生国度的诸种考验之后,从一个单纯的学生蜕变为一个可以适应异国他乡生活的坚强女性的故事。在这期采访之中,Scarlett让我意识到,“留学那些事儿”这档栏目不仅仅是在描绘异国他乡生活的剪影,也是在为我们看待其他国家时所带有的西方主义视角纠偏。让我们以鲜活的资料接触到真正的当地文化,拨开重重迷雾,破除先入之见,重新认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访谈录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如下:
Josephine: 最开始的时候,你是因为什么机缘巧合去了美国留学?Scarlett:我的家族里有很多教育背景良好的海归亲戚,所以我的家人从小就在我的脑子里给我植入了要出国留学的想法。我在国内读到大四的时候就开始准备申请材料,本来打算去澳大利亚读书,因为有一些亲戚在那儿。他们建议我去读心理咨询或者护理类的专业,因为这些专业的性价比很高,很快就能得到社会回报。但是护理学专业需要很强的专业水平,心理咨询又对英语的要求很高,托福很难考。后来我破釜沉舟,放弃了去澳大利亚读书的想法,想凭自己的实力去美国。一开始我的家人并不支持我读社会学,因为社会回报率不高,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很幸运地拿到了马萨诸塞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现在就读社会学的一个和性别平等相关的专业,非常感谢我的教授赏识我。有点不幸的是,在我完成硕士学位之后申请博士项目期间,我妈妈突然离世了。就在10月份左右,也是留学申请的高峰期,她当时忽然爆发了很严重的疾病,之前没有任何征兆,这对我的打击很大,我当时也面临双重压力。
Josephine: 确实是很艰难的一段经历,你独自面对很不容易。当时你申请美国大学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流程?Scarlett: 首先是要把自己在本科期间的成绩单经过公证之后寄给申请的学校,但是因为公证时间要两到三个月,时间限制导致我能够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很受限。此外,还要考托福和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再加上CV(Curriculum Vitae,简历),还有三封推荐信。对于文科来说,还需要一个writing sample(论文样本),我当时是把自己的毕业论文改成了英文版,过程还是挺辛苦的,因为中美对于论文的要求区别很大。最后,还需要一个personal statement(个人情况陈述),讲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选这个学校和专业,以及自己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Josephine:要提交的材料很多很复杂,但你最后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还是很优秀的。美国的奖学金是怎么发放的呢?Scarlett:一方面是免除我的个人所有学费,另一方面是我在做教授的助教期间,学校会给我发一定的工资。每个月大概会给我发2000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000元),勉强够生活。但是我的房租很贵,要1000多刀(折合人民币7000元),几乎用去了我的收入的一半。我目前住在一个公寓里,有自己的房间和公用的厨房。
Josephine:初到美国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会不会不适应?Scarlett: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是我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我来的时候是2021年,疫情很严重,中美航班也不是很多。我坐飞机倒了三班航班才飞到美国,觉得自己和难民一样。飞来美国的时候,其实很多在海外的华人都回国跑毒,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觉得我去美国就像进了大毒窝,可能有点“送死”。我在国内先找了和当地留学生合租的房子,但是舍友都是本科生,不是很懂事。本来说9月1号就能入住的房子,我实际到了才知道9月10号才能入住。而我当天飞到美国是8月27号,因此我要解决自己将近半个月的住宿问题。因为当时是旅游旺季,一开始我找的旅馆要三百多刀(折合人民币2100元)一晚。而且我很怕自己被检测出感染新冠病毒,因为如果我阳了之后旅馆就不再接受我了。当时有一部分美国人没有什么病毒防范意识,公共场所人流依然很多,并且有些不戴口罩。我发动了自己能发动的一切资源,一个人在外面四处跑找房子,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变阳。而且我当时用的是华为手机,美国对华为有所制裁,并且制裁在不断升级,所以手机的很多功能我都不能使用,非常不便。
Josephine: 你当时申请去美国是通过中介机构申请的吗?因为如果你找了中介的话,他们可能会协助你解决很多你在留学期间遇到的问题。Scarlett: 我当时并没有通过中介机构来美国,全程是自己申请的。而且我的一些海归亲戚英语都很好,在留学申请期间都能帮上忙,所以没有想到找机构的事儿。Josephine:为什么当时全世界疫情那么严重的时候,美国还是旅游旺季呢?Scarlett:美国人比较注重自由,这里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社会。哪怕疫情期间每天感染人数成千上万地涨,但这并不影响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出游。政府只是鼓励大家留在家里,却并不强制。Josephine: 英国人在疫情袭来的时候也表现得非常生猛,周围除了中国人之外好像都觉得这场疫情是雷声大雨点小,也经常跑出去旅游,但后来政府是强制关闭了一些旅游景点来控制旅游人数的。我在疫情中期的时候,跟一个中国女生一起偷跑到距离卡迪夫很近的一个小岛上旅游,但是当时岛上感觉已经很荒凉了,因为所有旅游设施都是关闭的,而且也没什么人来。结果为了这么个景点,我还在坐小火车回去出站的时候被一个警察拦住了罚款。警察一见我就问我要护照号码,我是懵逼的。后来我飞回中国在法兰克福转机的时候收到了警察局给我发来的罚款邮件,罚款60磅(折合人民币600元),说两周之内交钱可以打五折。我觉得当时那个英国警察可能是专门逮中国留学生的,那么多英国人出去旅游他不抓别人,而且跟我一同出站的还有其他白人,但他并没有上前询问,只拦住了我和另一个中国女生。所以你在美国会不会遇到这种因为肤色而差别对待的情况?
Scarlett:我来之前做好了被歧视的准备,但实际上觉得这里的氛围还好,种族歧视没有那么严重,但确实多多少少遇到过一些。一次是在地铁上,遇到一个喝醉了酒的人上前问我,“你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戴口罩?”他并没有进一步挑衅我,但还是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有一次是在学校的医务室打HPV疫苗(乳头瘤病毒疫苗,主要预防宫颈癌),一个护士在给我打针的时候一直反复试探我,想知道我是citizen(公民)还是foreigner(外国人)。但知道这些对她来说又有什么用呢,难道是想差别对待吗。在知道我是一个中国留学生之后,她的语气就开始变得非常嫌弃。Josephine:我在英国也遇到一些比较mean(刻薄的)的女性,但我遇到的歧视不是真的要动刀动枪大喊大叫的种族歧视,而是很subtle(细微的)。疫情期间我也遇到过戴着口罩和手套的女售货员不愿意接过我手里的购物卡的情况。其实哪怕是一个服务员,她在工作中都有可以自行控制的一个range(范围),在这个范围之中,她跟你关系好不好或者看你顺不顺眼就会表现出来。关系好或者看你顺眼就会高抬贵手给予你方便,关系不好或者看你不顺眼就会给你在小细节上给你添堵。
Scarlett:我在到美国的头半个月期间,跟美国本地人一起住在house(美国的一种房型),还有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美国人很喜欢开party(聚会),彻夜开,而且还吸“烟草”,我关着门都能闻到味道。我跟其中一个女生关系不好,她从来不倒垃圾也不打扫公共区域的卫生,但她对我很挑剔。因为我是长头发,所以公共厕所经常会有头发丝。她有一次去了厕所之后看到了我的头发丝,在群里大骂我不打扫卫生。每次垃圾满了,她也都使劲往下塞而不是扔掉。有一次我帮她把垃圾打包了,她更挑剔我的毛病,还合伙其他几个美国女生一起刁难我,让我觉得很痛苦。这个女生的男朋友有次来过夜,那天晚上就一直有人敲我门,我觉得好害怕,还好门是锁着的,不然我真害怕他进来揍我一顿。Josephine:那你这段住宿经历还是很战战兢兢很缺乏安全感的,在这边想问一下,美国垃圾分类是怎么管理的呢?Scarlett:美国垃圾分类很粗略,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就两个垃圾桶。每周三会有政府的垃圾车固定来取垃圾,只要在这之前把垃圾扔出去就行。只是在当天,需要把垃圾车推到路边,方便垃圾车收垃圾,但不能提前把垃圾车推出去,因为会被罚款。Josephine:英国垃圾分类还是挺严格的,我住house(英国的一种房型)的时候,光是垃圾袋的颜色就有好几种,而且每周需要先把垃圾屯在家里,等到每周的一个特定时刻才把垃圾扔出去。如果分错类,垃圾车不会收,而且也有可能面临罚款。
你找房子的时候,为什么不住apartment(公寓)呢?因为据我所知公寓的安全性更高,而且也不需要特意去考虑垃圾分类。Scarlett:因为我当时只想尽快入住,如果是公寓的话需要办理更多手续,我不想那么麻烦,而且公寓更贵一些,1500多刀(折合人民币10500元)一个月。我之前住在house的时候,半夜还会听到枪声,所以我从来不敢半夜出门。Josephine: 太惊悚了。我也在house住过一个月,觉得那个环境也是我不能忍受的。当时找的是中国二房东,就是中国人坑中国人。房间还好,公用卫生间很脏。当时我的舍友也是中国人,不太好相处,所以我在英国受到的更多unfriendly(不友好地)的事情更多是来自本国人,相对而言我遇到的英国人的底线还是更高一些。Scarlett:我觉得外国人的友善可能是更偏重表面的,美国人也不会表现出种族主义倾向,因为会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但至于他们心里会不会歧视中国人,这就很难说了。因为我一开始遇到的那两个美国女生舍友,她们起初也表现得很友善,但最后还是做了很多很mean(刻薄的)的事情。
我觉得美国人有一种天然的傲慢感,对于美国之外的事情不感兴趣。我在学校里,跟我的一些老师和同学们提跟中国有关的事情,他们会表现得很不耐烦。但我的课题和中国有关,所以必须和他们讲清楚,但由于一些老师没有耐心去倾听,依然用西方语境去理解中国,导致给分会比较低。另外,我之前也分享一些中国菜和中国零食给我美国的舍友,但她从来不吃中国零食,交谈下来,我觉得她是不放心中国的零食。还有Shein(中国的一家海外电商)在美国挺流行的,针对美国市场,有很多淘宝货,会有很多便宜的产品,但我的美国朋友就会说那是因为它们劣质所以才会便宜。
Josephine:你刚到美国的时候,除了遇到住宿问题和不太友善的舍友之外,还有其他问题困扰你吗?Scarlett:从食物上来说,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也没时间做菜,吃一点超市买来的速冻披萨就对付过去了,但现在时间充裕之后我也会自己做菜,再吃速冻披萨就觉得想吐了。再说到交通,美国好歹是一个资本主义大国,但它的交通系统真的很差。地铁延续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格,天花板锈迹斑斑,经常会掉鸟屎和其他奇奇怪怪的东西。而且地铁慢就算了,还总充满一股奇怪的味道。
Josephine:美国其他城市的地铁系统也一样吗?Scarlette:纽约应该更差,华盛顿可能好一点,因为设施建设比较新,其他地方应该差不多。麻省是美国很早就建省了的省份,也是美国的精神文化发源地,因为历史悠久所以交通系统也比较古老。波士顿有一条绿线,是美国第一条地铁线,建地铁的时间比较早,所以比较破旧。我一直不敢去纽约,因为听说比较危险。一些新闻经常报道华裔老人在街上被人殴打,或者会有华裔妇女被流浪汉推向地铁轨道的事情。
Josephine:你在美国会通过哪些媒介来跟进美国的生活节奏呢?Scarlette:会关注一些跟留学生有关的公众号和小红书,还有几个新闻网站。Josephine:我当时除了关注几个跟卡迪夫生活有关的中国公众号之外,主要是看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国广播公司)的内容。我印象很深的是,即使在疫情期间,BBC这些主流媒体也还是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比如因为疫情被隔离在家的受到家暴的妇女和长期居家的心理问题,甚至还会分一小部分注意力给环境保护群体。所以我当时看到这么多元化的议题,还是有些感动的。因为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媒体关注的议题还能这么分散多元很不容易,而且有人文关怀。Scarlette:BBC在美国人中的口碑也很好,我的同学普遍认为它比较中立。我在美国会看的主流媒体有《纽约时报》和对学术有帮助的《大西洋月刊》。这些媒体也都主张自己是中立的。在英国会有人问你一些比较敏感的政治话题吗?Josephine:有一堂课我的一个老师专门把中国的新闻体制拿出来和西方的新闻体制做对比,从而抨击中国的体制,我当时就在课堂上跟她辩论。因为你想,一门课上那么多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学生,她偏偏拿中国来说事儿,让我们中国留学生颜面何存?其次是我觉得她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如今的媒介体制,因为自媒体发展之后,中国的新闻空间是非常多元化的,很多新兴媒体都崛起了,而她还在聊央视的新闻体制,现在又有多少人会去看央视呢?更何况从新闻体制又映射到政治体制,这又是很复杂的事。但我们的争论只局限于课堂,课下她对我还是很友善的。有一次我出门购物的时候在人行马路上遇到她,她还稍微指点了下我的论文。
Scarlette:因为我学的是社会学,所以觉得身边的学生们都很有人文情怀,不会把政治对立上升到个人对立。比如关于维吾尔的事情,美国人会比较偏向于相信新闻报道,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论据根本就不充分。Josephine: 我之前认识一个哈萨克斯坦的小哥,他研究的毕业论文就和这个相关。因为哈萨克斯坦和新疆比较接近,而且他也有很多亲戚在新疆,所以他对这个问题很关注,而且跟我谈论的时候表现得非常radical(激进的)。而我在了解了他搜集到的论据之后,也觉得他的论证不充分,但他会觉得自己在defend justice(维护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