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0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公布202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目录,发生重大改革,专业一考试代码发生变化,25大专业合并考:“621艺术理论基础”,清华美院考研迎来众多专业史论大合并,新题型,让我们拭目以待!清华美院2023年艺术、设计、史论及在职类考研的理论考试,为考察考生论写素养与学术潜力的必备科目,而其中的论述题作为理论考试分数占比最高的题型,其书写的优劣基本可以决定理论科目的整卷评分,那么如何才能建构出一篇优秀的应试论文呢?接下来笔者根据自身的应试及近10年的教学经验,分块来进行解答。
考生建构论文前,首先要明白一篇优秀的论述其标准是如何?也就是说一篇优秀的论述需要达到哪些评分指标。论述题的首点要求是切题准确,如果考生没有准确地扣中题眼,那么其行文便会走偏方向,无法写出论题的要旨;其次,行文中要做到逻辑严谨,文章的框架合理,层次有序,避免主次失调,结构失序,使阅卷人理不清文章的脉络,抓不住文章的要点;再次,便是用例准确,如果考生的例证不能准确说明论点的问题,那么其文章便会失去论述的说服力,显得空洞无力;最后,便是表述清晰,行文流畅,用语合范,避免出现语言上低级错误。当然,字迹工整且书写版式赏心悦目,也会成为加分项,甚至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都会成为阅卷老师关注的细节,毕竟,艺术史论系的老师们均是行业翘楚,他们对文字有天然的敏感度,可谓“一眼望穿”。明白了应试论文的评分要点之后,就要应对论题,来建构自己的论写模式。考生在日常训练,拿到作业题目时,首先要思考论题的出题要点,最好试图去探解拟题人的出题意图。水木致尚2023年清华美院考研“621艺术理论基础”论述精批班目前正在进行,我们以课堂训练题“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这道论题为例,带领大家解析此题。出题人可能想要考察考生对这两个范畴理解,及两者在当下社会中出现的交叉状态,还有这种交融性所创造的人文价值。在了解了出题的要点之后,考生便可进一步收集材料,罗列行文框架。如前所述,论文的框架要做到结构合理,这就意味着论文的框架是以严谨的逻辑思维搭建的。这需要考生平时的积累与相应阅读来不断完善其行文的逻辑。还以“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这道题为例,笔者构建其行文思路如下:一开始的区分并不是非常明显,而随着人们生存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进而追求精神世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物分离,也就导致了艺术与设计的分离。由此进而讨论两者在分化之后的特性与其承载功能的不同。如“艺术为我,设计为他”;艺术强调精神满足性,设计强调实用功能性;艺术多为个体生产,强调作品的独一无二性,设计则多考虑产品的批量生产能力,强调其产出的量化性。但当今强调多元化的社会中,两者的界限又开始模糊,两者的关系也多样灵活,似乎不能以一般的二元论来理解两者的关系,比如一些艺术家参与到设计的活动中(用例说明),而一些设计作品又使艺术的发展更加产业化,更能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用例说明)。最后升华论述的价值,强调两者在终极目的上有着一致性,即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两者都是为人类美好的生活服务,所以作为当今的设计者或者是创作者,要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为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人文价值与生活价值。构建论文框架思路的第一步,即从概念范畴的解释性论述开始,将论题中的概念阐释清楚,以便进行接下来的关系讨论。而在关系讨论中,需要思考两者关系的面向,两者关系是如何演进至此,和交涉彼此的,在关系论述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例证进行有力的说明。将两者关系论述清楚后,就要提升文章的学术价值,将论述的走向尽量提升到一个人文or学术高度,在人文社会的发展谱系中,说明两者关系的影响。结构是论文的骨架,例证是文章的血肉,傅斯年先生说过:“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可见例证对于史论文章的重要性,准确合理的例证是填充论文结构,完善论文的必要条件。考生平时阅读论文,收集资料,也同样是找寻例证的过程,考生找到合适的例证会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文中。水木致尚目前正在进行的论述精批班,笔者平时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考生在用例时出现一些问题:01:用例不准02: 多用泛例,没有就例证展开讨论03: 用例千篇一律,使阅卷人产生相应的“审美疲劳”01:首先是用例不准,考生在用例时没有仔细思考例证的深层含义,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进而将其应用到论点的论述中,使论据与论点不合,文章的论述无法说明问题。02: 其次,是考生多用泛例,没有就例证展开讨论比如考生采用宜家公司的例证,说明其达到了人情化与商业化的设计融合,但考生没有就此展开讨论,具体讲明宜家公司是如何根据其设计策略的构建统协其设计活动来达到这种融合,使文章缺失了相应的实证说服力。03: 还有就是考生没有花费一些功夫去寻找新例,多是使用教科书上的例证,千篇一律,使阅卷人产生相应的“审美疲劳”。艺术类理论考试是应试考试,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应试技巧,考察的是考生的论写能力,即以逻辑严谨的思路合理地使用例证,准确地表达出论题的要旨,例证准确即可。但是,在芸芸考生中,若想脱颖而出,使阅卷人眼前一亮,考生还需平时多阅读,多找寻新颖合理的例证,来丰富自身论文,完善自己的论写水平。从清华美院考研理论科目的改革趋势来看,老师越来越看重考生的人文素养,所以考生需对此多留意关注。备考建议:01: 以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为主02: 课外积累:结合经典的著作03: 课外拓展:权威期刊04: 论文必备:知网论文01: 以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为主考生在初步学习写作论述时,还是要以所考科目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为主,其是考生理解艺术史论构建体系与发展脉络的必要选择,也是考生写答考题的基石~如果考生在考场上遇到一些没有作充分准备的题目时,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便是应题的首要选择,起码不会出大错。而考生在通史知识掌握扎实的基础上便可进一步结合论题找寻教材外的例证。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花费一定的功夫去搜寻。02: 课外积累:结合经典的著作而考生查询资料的第一选择便是经典的著作,在美术史与书法史领域可参看一些名家的成名作,如巫鸿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白谦慎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三联书店出版的开放的艺术史丛书系列,在设计史与设计理论领域除通史之外有阿德里安·福蒂的《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彭妮·斯帕克的《设计与文化导论》等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设计经典译丛系列著作。这些经典著作在学术界已沉淀多年,其不仅会对考生在用例方面有所帮助,还会大大提升考生的学术思想。03: 课外拓展:权威期刊除了著作之外,考生还可以在一些权威期刊上找寻例证,国内的艺术理论、美术史、设计理论与设计史的核心期刊,像是《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美术观察》、《新美术》、《装饰》、《设计》等。这些期刊收录的文章既有关注学术前沿同态的,也有对以往经典进行再度考察的,这对于考生来说是关注学术动向的不二选择。除著作与期刊外,考生还可关注一些公众号,有些公众号会推出一些新鲜的艺术与设计动态,对艺术与设计界的新发展多有关注。考生可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如一些新作品,与其论述的论点进行相应地结合。比如:设计便利店、Design360等04: 论文必备:知网论文根据笔者的应试经验,考生在构建论文框架时,最好与收集资料同时展开。因为在收集材料时,有些材料的应用,以及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会进一步完善论文的结构,也就是说,在构建论文框架时,是根据相关材料的使用,来不断地丰富论文结构,这样文章的整体会显得立体有序,不会单薄无力。在使用例证填充论文的结构后,考生需要多留意论文的言语表述。艺术设计类与绘画类考生的专业生活多以设计创作与绘画创作为主,其缺乏相应的论写训练,所以在语句的表达上会出现一些的问题,如两句之间逻辑失调,出现第一人称(我认为)、病句之类,切记一定慎用。望考生在考研期间多训练自己的言语表述水平,避免在考场上露怯,给阅卷人造成不好地印象,影响其后的阅卷观感。以上笔者就如何建构一篇应试论文,作了基本的探讨,在后续的考研日子中,本公众号还会陆续就应试论文的写作细化讨论,还请考生多多关注。文末福利:针对目前未报名水木致尚清华美院2023考研“621艺术理论基础”论述精批班的同学,可通过以下2种方式的任意一种,获得课程最大优惠01 :咨询水木致尚教务老师,获取线上论述班题目,参与书写,可提交给教务老师,经水木史论教研及批改团队评估后,可获取课程最大优惠力度02:将目前自己书写的论文整理一下,挑选一篇或几篇发送至水木致尚教务老师,经水木史论教研及批改团队评估后,可获取课程最大优惠力度在论文写作之路上,水木会陪你取得史论高分!1: 不同专题讲解,夯实基础,由点到面,解读经典论著、重要学术论文!2: 题库更新,拭目以待 :在水木2021年简答及论述的300题基础上,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研讨、头脑风暴,水木史论教研组再次发力,对简答及论述题库更新,助力高分!3: 两位重量级博士加入,三位已毕业优秀硕士加盟 ,六位研一、研二、研三学长学姐全程为你护驾;这样的阵容,你值得拥有!4: 课时量更足,分组训练,每个群将有专门班主任(研一、研二、研三、已硕士毕业、博士在读、已博士毕业学长学姐)监督,收作业,答疑解惑;5: 一对一批改,点对点答疑,用心呵护每个人6: 定期分享优秀论文、素材,高分试卷,定期测试。7: 神秘嘉宾作为幕后指导,确保万无一失8: 水木致尚校长刘凯强(2015年自学应届上岸,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8年史论教学经验)亲自上阵,参与教研,批改论述9: 名师授课,科学培训,打造系统的线上教学体系,课程全面升级,全面升级ppt教案,让你爱上学习,助你史论拿下高分10: 无限学习,直播+录播回看,云端学习,从未停止,作业点评,讲练结合,效率更高11: 在线答疑,保姆式教学,保障学习,网课不许不专心,福利多多,赠送你想要的很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