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丨贯木拱廊桥之乡的光荣与伟大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就是那位编著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经典代表“三言”的文学家,升任寿宁知县时,这样形容寿宁县城:
囿万山之中,形如釜底,中隔大溪
危峰幽壑,一望林莽,落落村烟,点缀其间,前后左右,叫呼不相应
寿宁地处闽浙交界,山势险要,两省门户、五县通衢。2021年,我在泰顺寻找廊桥时,行程中列了一座“红军桥”,就位于泰顺和寿宁交界的后溪之上,因时间紧迫路途较远最终放弃寻找它。没想到两年后,我像拜访一位老朋友一样,终于得见红军桥的真面目。
从235国道拐入陡然收窄沿着溪流曲折向上的山路前,路牌上显示离泰顺县城不过短短4公里,寻找廊桥是一趟孤独的旅程,看到熟悉的地名和似曾相识的山路,我突然有一种“原来你也在这里”恍若隔世的感觉。
寿宁是廊桥数量最多的县,是中国贯木拱廊桥文化之乡,现存贯木拱廊桥19座,分布在鳌阳镇、南阳镇、坑底乡、犀溪乡、下党乡、芹洋乡六个乡镇,闽东北寻桥的第一站,就是在寿宁找齐这19座廊桥。

之所以选择寿宁作为闽东北廊桥之旅的开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网上有寿宁廊桥的寻桥游记,我决定按图索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总比自己一个人摸索着前进要轻松一点。
从南阳镇进入寿宁,直接导航南阳村,就被带入了一条因翻修而断头的死胡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死胡同钻出来,找到一家镇上主干道旁的农家菜,吃完跟果冻一样入口即化的溪鱼炖豆腐之后,直接从农家菜后方不太显眼的台阶下到溪边,便是回澜桥。
回澜桥旁有观音阁和芙蓉宝殿,桥下有一群小孩在玩水,离桥不远处也有大叔在钓鱼。镇子虽然破破旧旧,但镇子里飘满茶香,道路两旁除了餐馆,基本上就是高山茶的作坊和店铺。

回澜桥
又称勃潭桥,贯木拱廊桥。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93年),1964年重建。长26米,宽5.2米,拱跨17.2米。桥屋13开间,共56柱,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面两边有木凳,两旁檐下施遮挡廊板。
导航地点:一品鲜大排档(可以从路边不太显眼的台阶下到505乡道,也可以导航叶来香茶厂)
寻找难度:⭐
南阳镇的第二座桥在溪南村,村口立着高大的牌坊,村庄干净整洁,画着大大的宣传画。闽东北大大小小的镇、村里,每一条溪流中都游着大大小小的鲤鱼,第二座桥找得太顺利,我欢快地在碇步桥上跳跃的时候,手一甩,不小心将镜头后盖甩到水里,眼睁睁地看着哗哗地流水将镜头盖冲走了。

普济桥
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明朝,现桥为1965年重建。长25米,宽5米,拱跨16.4米。桥上神龛为临水夫人。
导航地点:溪南村民委员会
刚到翁坑村,就被两株巨大的千年香樟树吸引住。亭亭如盖,郁郁葱葱,布满青苔的树干远远地伸向天空,是一把遮天蔽日的大伞。树下供奉着神龛,庇佑着这方水土和辛劳的人民。

寿春桥就在路旁的溪流之上,桥头的木槿花开得正盛。寿春桥是全国最袖珍的贯木拱廊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跨度原本可以做成伸臂式或者八字撑式,但寿春桥仍旧采用了经典的三节苗+五节苗咬合结构。桥头书写着“南山白鹤千秋寿,北苑千松万载春”,是对桥、对人、对生活无限绵长的祈愿。

也叫翁坑桥,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1年),清咸丰三年(1854年)毁于火灾,同治六年(1854年)重修。因风雨侵蚀,破损不堪,1995年本村村民自发集资重修,2005年修复,廊桥面目一新。
全长19.6米,宽4.2米,拱跨12.4米。上立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正中用五步梁、左右用单步梁),南北7开间,共32柱,屋面为双坡顶。
桥正中东面设神龛,中间祀观音,右面祀临水夫人,南面桥头又建一神龛,中祀三眼灵官,右祀土地神,左祀文昌帝君。
导航地点:犀溪翁坑村
几经折返,遵循着“往溪边走,往水尾走,沿石径走”的原则,终于找到了藏在民居后,大隐隐于市的福寿桥,福寿桥已经超过200岁了,南边桥座建在自然岩石之上,北面桥座用条石砌筑。桥边有个小小的临水公园,庙里供奉的临水夫人,香火旺盛。自然环境好极了,桥下还有村民在钓鱼。

福寿桥
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长40.7米,宽4.9米,孔跨32.8米。桥屋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18开间,76根柱子,上覆双坡顶,两边有木凳,两旁檐下设有挡风避雨板。
桥正中东面设有神龛,中祀观音,右祀大帝,左祀临水夫人。两边有木凳,两旁檐下有挡廊板。
西浦村是南宋御赐状元缪蟾的故乡,历朝历代家族还涌现出多名状元和进士,因而被称为“状元故里,进士之乡”。两条溪流在如彩带一样在村子里汇合,状元坊立着几株高大的香樟,古老的石板桥和古碇步上,戏水的游客来来往往,现代的状元廊桥上是闲坐或叫卖的村民,大帝宫和太阴宫两座古老的崇祀建筑比邻而建,两水纵横朝阁外,四民烟火护宫前。尤其是太阴宫元代的古壁画,经历700多个春秋依旧色彩斑斓,太阴宫里供奉着多座女神,在全国极为少见。


因为杭州亚运会,从国道进入浙江地界,拐进山路之前,还遇到了交警检查,小姐姐问我去哪里,我洪亮地回答“李家山村”!
李家山村行政区划上属于犀溪乡,是犀溪乡位于闽浙边界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在村委会门口停好车,向村民问好路,村民说你沿着小路下去看看,桥边在挖路,不知道能不能下去。本着来都来了,一定要找到的心态,我从一块立着“红军路”的小道上,穿过竹林,一路下坡,路越走越窄,路上的落叶越走越厚,临近溪水,遇到了村民口中的“挖断的路”。
不知道是修什么通道,河边挖了一条宽敞的行车道,但原本下到桥旁的小路也被挖断了。我不得不踩着碎石,沿着挖出的截面,小心翼翼地下到平坦的路上,找到了选在青山绿水上的红军桥。
红军桥很年轻,1954年才建造好,跨在闽浙两省的界溪上。
据说1937年爆发山洪,木桥被冲毁,隐藏在李家山村的闽东游击队人遭受国民党围捕,李家山村的地下交通员连夜赶制木筏把他们抢渡过河,化险为夷。1954年当时被解困的地委,兑现了当时““等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要在这里架起一座大桥”的承诺。
于是有了这座木桥,也为桥取名“红军桥”,以纪念这段故事,也造福南来北往的村民。红军桥上可有五角星的花窗,红星闪闪,也象征着这段军民鱼水情。

红军桥
贯木拱廊桥,长43米,宽5.1米,拱跨36米,桥面上有64根木柱,分列15开间。
导航地点:李家山村村民委员会,从村民委员会正对面的道路找到“红军路”入口,从小路抵达
寻找难度:⭐⭐⭐⭐
从李家山村到杨梅洲村全是狭窄的小路,好在是铺装路面,没有遇到其他机动车,零星的村民们也是驾着摩托着“呼呼”驶过。
杨梅洲村已经隶属坑底乡,过了村庄,导航显示已经抵达,我却丝毫找不到从公路下到谷底的小路,更别说看到桥的影子。路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倒是看到了一行小的提示“景区尚未开发,不得擅自进入”,后来搜索得知,杨梅洲峡谷是计划按照国家森林公园的标准打造的,是闽东小九寨沟,绝壁、巨石、瀑布、深潭散布在群山深处、峡谷之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开发起来。
杨梅洲桥原本也是景区的一部分,因为天色渐暗,远处聚集起乌云,一直没找到桥的入口,问了一两个经过的村民也说不清楚桥的具体位置,在狭窄山路上反复调头的我,越发的着急起来。
后来我站在一个大拐弯的护栏外,终于远远地瞥见了桥的一角,在一个错车的位置把车停好,又反反复复在路上走了几遍,终于在标着那块提示语的对面,看到了一条隐藏在树林里的石头小路。
一边念叨着自己“眼瞎”,一边欢呼着往下跑,终于到了桥上。杨梅洲桥真美啊,悬挂在青山之间、碧水之上,虽然天色已暗,桥没有被阳光照耀,却依然夺目、耀眼。我兴致勃勃地下到河谷,在光滑的石头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河中央走,乐极生悲,一不小心脚往下滑,深深地踩到水中,右脚全湿。
一直叮嘱自己千万要小心,但费尽力气终于找到廊桥,想要给它拍一张合格的证件照的雀跃的心,最终还是没按捺住。这个时候,山谷里响起了一阵阵雷声,看来今天的磨炼尚未结束。

杨梅洲桥
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历经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治八年(1869年)的三次大规模修缮,现存桥为1939年重建的,长42.5米,宽4.2米,拱跨35.7米,桥面上有72根木柱,分列17开间。
导航地点:杨梅洲桥(导航没有骗你,只是你要擦亮眼睛,找到通往桥的小路)
寻找难度:⭐⭐⭐⭐
找到杨梅洲桥之后,遇到了此行第一个大难题:天黑、暴雨、崎岖山路、湿漉漉的鞋袜、还有计划中未找到的三座桥。雨又密又急,路面腾起一阵阵白白的雾,我龟速往前,心里也在纠结,明天是否走一段回头路,补上今天没来得及寻找的三座桥。

经过了本应该停留的小东村,终于开上了双车道的县道,进入省道后,整个人才放松下来。虽然雨一直没停,电闪雷鸣,天宫里的神仙好想再开一个午夜趴体,但能够安全抵达寿宁县成鳌阳,我已经阿弥陀佛了。
到达鳌阳,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繁华热闹的大街,我像穿越了一般,在小县城喝了一大碗苦菜小肠汤,吃了一顿饱饱的饭,又喝了一杯喜茶,整个人都复苏了。消食的时候,溜达在小县城里,为防止湿鞋干不了,还买了一双运动鞋,这惊心动魄的第一天终于顺利结束。
第二天走回头路再到小东村,我始终觉得,前一天瓢泼大雨里,我是与小东村的三座廊桥擦肩而过了的,冥冥之中的相遇与离开,更为这次寻桥添上一笔耐人寻味的情愫。当然这是后话了。
因为留宿鳌阳镇,第二天先寻找鳌阳镇的四座廊桥。
蟾溪穿镇而过,最辉煌的时候,溪上有九座贯木拱廊桥,如今还剩下四座饱经风霜的老桥——登云桥、仙宫桥、升平桥、飞云桥,组成了罕见、难得的蟾溪木拱廊桥群。
登云桥位于县城东南,在一处临水的栈道公园里,闹中取静,两侧青山耸立,桥下溪水青绿,桥身古朴秀美。登云桥又叫杨梅桥,原来位于杨梅村,先有桥,而后有村,村随桥名,后来拆建至此。很多廊桥都直接以村名命名,守望精神家园的归属感显得越发强烈。

登云桥
贯木拱廊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六年(1717)重建。长33.8米,宽4.2米,拱跨30.8米,17开间,拥有72根木柱,有神龛祀临水夫人,上覆双坡顶。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
导航地点:登云桥或寿宁县东区小学
寻找难度:⭐
仙宫桥和升平桥都身处闹市,仙宫桥桥身是罕见的鲜艳颜色,朱红配翠绿,在居民楼间显得格外醒目。升平桥也是蓝黄色调,飞虹卧波。这两座桥都很热闹,不仅承担着交通的功能,更是人们祈福和聚会的场所。
仙宫桥上有一位大婶双手合十,十分虔诚,就像《非诚勿扰》中葛优向神父忏悔一样,大婶一直在向神龛中的马仙不停地述说,好像有道不尽的心事,讲不完的疑惑。升平桥上也有一对夫妻,向神龛中的观音菩萨,虔诚地拜拜,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从两人一起朝拜的动作来看,应该是在求子。廊桥是乡村文化的集散地,承载着风调雨顺的宏图大志,也承载着阖家团圆的小家情怀。


廊桥的神龛位置一般面朝上游,廊桥大多建在水尾,桥神面向上游的流水,有财源福气滚滚而来,源源不竭的寓意,桥神守住财源福气,也守护着村落,对神灵的崇拜深深烙印在村民们平平淡淡的生活之中。

仙宫桥
又名玉带桥,贯木拱廊桥,位于升平桥下游约200米。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建。长27米,宽5.1米,拱跨24.5米。17开间,72柱。桥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中心间及两端尽间升出八角攒尖顶。桥中梁上墨书有建桥捐款人等资料,桥中设神龛,祀马仙。
导航地点:寿宁商贸城或仙宫桥包子铺
寻找难度:⭐

升平桥
又名横溪桥,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后经多次重建修葺,现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桥长25.5米,宽5.6米,拱跨23.4米,11开间,48柱。桥中心间以斗拱承托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中间升出歇山式屋顶,形成重檐。桥正间以斗拱层层了挑承托藻井,雀替有雕刻卷草纹。桥屋面正中间升出歇山式屋顶,形成重檐桥屋。桥中设神龛,祀观音。
导航地点:鳌阳派出所
寻找难度:⭐
仙宫桥和升平桥一带,是寿宁的中心城区,有热热闹闹的农贸市场,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流,店铺和居民楼林立,像极了清明上河图中城内街市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烟火气十足。
飞云桥位于近郊,穿过一片旧旧的小区,能找到与一座石拱桥并排站立的飞云桥。飞云桥旁香火旺盛,桥内彩绘丰富。

飞云桥
又名步云桥,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1463年),现存的桥是1938年重建,1995年重新修缮。桥长29.2米,宽5.3米,拱跨18.8米,上覆双坡顶,中间升出牌楼式歇山顶,雕有飞龙戏珠、鱼跃龙门的吉祥图样。桥屋13开间,拥有56根木柱,有神龛主祀临水夫人,配祀黄三公。
导航地点:寿宁职业技术学校或后垱
寻找难度:⭐

找到鳌阳镇的四座廊桥之后,我马不停蹄赶往小东村,昨天没来得及打卡的小东村有三座廊桥,一条小溪沿村旁由北向南而流,大宝桥在水尾,小东上桥在村口,沿着小东上桥旁边的路继续往里开,到达一个叫做“猛虎林”的地方,能找到单桥。
虽然是计划之外的折返路线,但天空微雨,云雾缭绕,仙气飘飘,满眼都是披着薄纱的青山,累是累一点,但有失必有得。

又称小东下桥,贯木拱廊桥,明代始建,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桥长44.3米,宽4.6米,拱跨33.1米,桥面弧度起拱高2.1米。东南向桥台用条石砌成船型墩,西北向桥台用块石砌筑。桥屋四柱九檩抬梁式木构架,19间,80柱,上覆悬山顶,加两坡,雀尾脊,桥头檐下至梁上的部分施粉墙,有彩绘,桥中神龛祀着临水夫人彩绘泥塑。梁檩下皮墨书建桥时间、缘首、工匠及捐款信息。
导航地点:小东村
寻找难度:⭐

贯木拱廊桥,建于嘉庆六年(1801年),长21.4米,宽4.6米,仅8个开间36根立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彩绘观音泥塑。
导航地点:小东村民委员会
寻找难度:⭐

贯木拱廊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为1939年建。桥全长20.1米,宽4.1米,拱跨16.3米。上立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正中用五步梁、左右用单步梁),有8开间,共36柱。屋面为双坡顶,桥中南面设神龛,祀临水夫人。两边有木凳,两旁檐下有挡廊板。
导航地点:猛虎林
在猛虎林村还有几辆小车,看样子是来玩水和钓鱼的。闽东北的山里真是游野泳的好地方,可惜我一不会游泳,二时间又紧迫,无法享受这大山的馈赠。
小东村除了有三座令村民骄傲的廊桥之外,贯木拱廊桥世家也在这个不太起眼的村落里。年届八旬的郑多金老人是廊桥工匠的第六代传人,他也是目前国内尚健在、能独立主持建造大拱跨贯木拱廊桥的唯一民间桥匠。浙南闽北的众多廊桥,因为有这些历代传承的能工巧匠,才能将这顶尖的建造技艺代代相传,真是难得。
离开小东村,再绕过鳌阳镇,前往芹洋乡,这里也有四座廊桥,张坑桥、里仁桥、文明桥和长濑溪桥。
张坑桥不在张坑村,因修建水库,迁建至尤溪村,与里任桥和文明桥相隔不远,三座桥同跨在尤溪之上。尚未进村的大石墩门旁有一条碎石路,我不敢贸然开进去,把车停在路边不挡道的位置,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进去。张坑桥迁建之后,架得很高,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无法下到河底拍桥的标准证件照,实际的跨度和气势要比照片上呈现出来的更大、更强。

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桥长40米,桥面宽5米,拱跨33.4米。上立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正中用五步梁,左右用单步梁),17开间,72柱,上覆双坡顶,两边有木凳,两旁檐下有挡廊板,桥面离水面近15米。
导航地点:尤溪村
寻找难度:⭐⭐
里仁桥和文明桥分别在尤溪村村尾和上游,故称尤溪下桥和上桥,两座桥建造年代相同,规制也差不多,让我有点眼盲。里仁一词出自《论语》,里为住的地方,仁为仁厚。孔子说,我们所住的乡里,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就足够美了。

里仁桥
也称尤溪下桥,贯木拱廊桥。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建,长26.4米,宽5.6米,孔跨21米。东南西北走向,上立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正中用五步梁,左右用单步梁),13开间,56柱。桥中东面设神龛,祀观音。两边有木凳,两旁檐下有挡廊板。上覆双坡顶,中梁上墨书楹联四对,桥两侧立柱间架设厚木板,里仁桥是明清古道寿宁出南门到政和的必经之处。
导航地点:尤溪村

也称尤溪上桥、中村桥,贯木拱廊桥。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建,光绪十二年(1886年)修缮,长23.5米,宽4.6米,拱跨16.7米,南北走向,两端桥台用块石砌筑。桥屋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11开间,48柱,上覆双坡顶。两边有木凳,两旁有挡风雨板。
导航地点:尤溪村
寻找难度:⭐
在给文明桥拍照的时候,平地崴了脚,当下没当回事。晚上回到酒店,发现脚踝肿得跟猪蹄一样,寻桥路上真是每天都会有一个小意外,还好随身携到了青草膏,有奇效,连着涂上几天,消肿效果显著。
带着伤继续寻桥,我脑子里想的全是脚要真瘸了,这趟旅行就真的要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长濑溪桥也不在长濑溪村,同张坑桥一样,因为修建水库,迁至丰谷峡重建。导航广地村,离开235国道,见到长濑溪上气势如虹的铁索桥,就能找到在它对面看到凌空高挂的长濑溪桥。

长濑溪的水真绿,像一条缓缓流淌的翡翠,在峡谷梯田间蜿蜒向前。

长濑溪桥很险,走在桥里能感受到风从脚下往上吹,恐高人士肯定是不敢在桥中央停留太久的。桥头也拉了一根起不了啥作用的警戒线,侧旁立了一块“前方危桥、禁止通行”的牌子,不知道究竟是桥身哪部位报警了,我还是壮着胆,跨过警戒线,迈着快速的小碎步,在桥上走了个来回。

长濑溪桥
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现桥为2006年迁建。桥宽5.2米,拱跨32米,桥屋15开间,用64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两侧设木凳,檐下施挡板,上覆双坡顶。桥中梁上墨书有建桥时间、捐款人等丰富的人文资料。
导航地点:广地村或丰谷峡
寻找难度:⭐
张坑桥和长濑溪桥是“姐妹桥”,两桥原本都同架于修竹溪上,相距不远,建筑风格相似,因为修建牛头山水电站,不得不搬家。拆建时,张坑桥每个构件都编好号,基本上属于异地完全复原,比较幸运。贯木拱廊桥采用“蜈蚣结构”,只要两个端部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但是,正由于这个特殊结构,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破坏。06年蓄水位淹没长濑溪桥桥顶时,长濑溪终于倒在修竹溪,桥的主体建筑构件基本保留下来,但桥顶瓦片许多被冲掉。
重建后,两座古桥在新址上依然距离不远,还是情侣桥。
廊桥是脆弱的,像张坑桥和长濑溪桥颜值高、名气大,历史价值高,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还能重建,重新屹立于闽北大地,还有很多深藏深山、重建成本高、历史价值和使用功能都没那么高的廊桥,可能就随着时光的流逝,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令人唏嘘。
寿宁的最后两座贯木拱廊桥在下党乡,跨度在寿宁木拱廊桥中数一数二的鸾峰桥和杨溪头桥。
鸾峰桥是寿宁贯木拱廊桥中最壮观的一座,从净跨度的数据看,堪称中国虹桥之首,它是全国现存单孔跨径最大的木拱桥。鸾峰桥高、险、长,桥身却无比细腻,桥下溪流很宽,堆着光滑的石块,不管是远观还是近看,都有种遗世独立的美。

贯木拱廊桥。始建无史料记载,现存的桥是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建造,1964年重新修缮。桥长47.6米,宽4.9米,拱跨37.6米,比我国古建筑中净跨最大的石拱桥赵州桥,还要长出0.7米。北面的桥台建筑在巨岩上,南面的桥台用大石块砌筑,桥面上有72根木柱,分列17开间。有神龛祀临水夫人。
导航地点:下党乡下党村
寻找难度:⭐

鸾峰桥所在的下党村,习大大曾三次到这里现场调研,是一个红色旅游景点,是我在寿宁寻桥游客相对多一点的地方。下党村也修建得很完备,鸾峰桥上甚至都装了电灯,是唯一一座有内部照明的廊桥。下党村借着旅游的东风,有民宿、有纪念品店,热火朝天,欣欣向荣,鸾峰桥虽然只是来团建、来旅游的客人们合照背景中的一个陪衬,却让我持续惊叹古人无与伦比的智慧和登峰造极的造桥技巧。

从下党村前往杨溪头村的道路是新修的,都是大跨度的木拱廊桥,相隔步道20分钟车程,相比鸾峰桥的热闹,杨溪头桥明显冷清许多。杨溪头桥可以下到河底,全方位欣赏它的美,杨溪头村也修建得不错,不知道是不是正在学习隔壁下党村。

杨溪头桥
贯木拱廊桥。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建,1961年水毁,现桥为1967年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50.5米,宽5.1米,孔跨37.6米。东西走向,17开间,72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桥内两边有木凳,两旁檐下施遮挡廊板。桥中梁下皮墨书造桥工匠、捐款人等资料。
导航地点:下党乡杨溪头村
寻找难度:⭐
至此,寿宁的19座贯木拱廊桥全部找到。
离杨溪头村不远,还有一个碑坑村,村口有一座观音桥。碑坑观音桥是八字撑架廊桥,不如贯木拱廊桥价值高,但它却是寿宁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木厝桥,建于清康熙时期,碑坑村也保持着相对未被开发的原生态。在一片黄墙乌瓦的古厝前,观音桥红色的桥身格外显眼。

碑坑观音桥
八字撑木平廊桥。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2000年重新修葺。长22米,宽6.1米,拱跨14.5米,东西走向,9开间,40柱。两端桥堍用河卵石砌筑,桥两端各用7根圆木与2根横串梁木交叉架成木拱桥,上横铺木板为桥面。桥中设神龛,中祀观音,右祀临水夫人,左祀黄三相公。桥屋面为五脊顶,屋顶上中心间及两端均并列升高为歇山顶盖。桥内井口枋上为五跳如意斗拱,藻井为方形,两边有木凳和挡风雨板。
导航地点:下党乡碑坑村
寻找难度:⭐
前往碑坑村的过程也很戏剧化,从杨溪头村导航碑坑村,有一条相对更远的回头大路,还有一条相对更近的崭新小路,本着不走回头路的精神,我开上了不太像铺装但又相对平整的新路,一路有几个坑坑洼洼,横着几个小旗,倒也一路畅通。谁知道快到碑坑村才发现,原来是当地修路工人在平整道路,有的地方刚浇筑上水泥。我极力避开一些新浇筑的地方,但还是一不小心在几处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印。
在拐进碑坑村前,遇到了修路队长,它操着一口不流利的普通话,讨伐我“有修好的大路不走,偏偏走正在修的小路”,哭笑不得。我也只好赔不是一脸歉意,但加大马力,扬长而去。
寿宁遗存木拱廊桥的建桥年代序列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其数量、单拱跨度、技艺传人等多个方面均为全国第一。如果想要了解贯木拱廊桥,寿宁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结束了寿宁的寻桥,下一站:政和。接下来的寻桥之旅,完全靠自我摸索,经历了落水、崴脚、暴雨,本以为不会有什么更惊心动魄的大场面,结果从寿宁开去政和的路上就遇到了新问题。本以为100多公里的油表,足够支撑我打到下一个镇子里的加油站,结果,我还是低估了山路的耗油量。看着油表上和导航里交错下降的数字,在怎么绕也绕不到尽头的盘旋山路上,我不敢但又不得不多踩油门。还好老天保佑,在油箱见底前,找到了赤溪桥,也抵达了政和县澄源乡。
这一段故事,留给政和,之后再慢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