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教科书:研究证实基因突变并非随机发生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为了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希望您能抽出1分钟时间,将您的感受告诉我们,期待您的参与!请戳-->中国数字科技馆满意度问卷调查)

拟南芥。图片来源:Pádraic Flood
一项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发育生物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的新研究显示,一种路边常见的杂草可能成为理解和预测DNA突变的关键。
这项研究发现1月12日发表于《自然》(Nature),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演化的理解,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未来培育出更好的作物,甚至可以帮助人类对抗癌症。突变发生在当DNA受损未被修复的时候,新的变异从而产生。科学家们想知道突变的发生是完全随机的还是具有更深层次的规律。而他们的发现出乎意料。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科学系助理教授Grey Monroe说:“我们一直认为突变在整个基因组中基本上是随机发生的,然而事实证明,突变的发生是极其非随机的,并且这种非随机的方式对植物有利。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解突变的方式。”
研究人员花了三年时间对数百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DNA进行测序,这是一种小型的开花杂草。它拥有相对较小的基因组(约1.2亿个碱基对),因而被认为是“植物中的实验鼠”。相比之下,人类大约有30亿个碱基对。Monroe说:“这是遗传学的模式生物。”
实验室培育的植物产生了许多变异
在研究工作的初期,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受保护的实验室环境中种植拟南芥,使得在自然条件下可能无法存活的缺陷植株能够在可控环境下生存。对这数百种拟南芥植株的测序揭示了超过100万个突变,这些突变表现出一种与预期相反的非随机模式。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学主任、该研究的资深作者Detlef Weigel说:“初看,我们的发现似乎与既定的理论相矛盾,目前理论认为初始突变是完全随机的,只有自然选择才能决定在生物体上观察到哪些突变。”

图片来源:pixabay
他们并未发现随机性,而是发现了具有低突变率的基因组块(patch)。在这些小块中,他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些代表性极强的必需基因,例如参与细胞生长和基因表达的基因。
Monroe说:“这是基因组中真正重要的区域,生物学意义上最重要的区域是那些免受突变的区域。”这些区域对新突变产生的有害影响也很敏感。Weigel补充道:“因此,这些区域的DNA损伤修复似乎特别有效。”
植物演化出自我保护机制
科学家们发现,要预测基因是否会发生突变,DNA在不同类型的蛋白质上缠绕的方式是一个很好的指标。Weigel说:“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哪些基因比其他基因更容易发生突变,这能够使我们很好地了解演化的过程。”
该发现表明,拟南芥已经演化出通过保护其基因免受突变来确保其生存的机制,这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理论增添了令人惊讶的转折。

图片来源:pixabay
Weigel说:“这种植物已经进化出一种方法,来保护其最重要的部分免于突变,这非常令人兴奋,因为我们甚至可以利用这些发现来思考如何保护人类基因免受突变。”
未来应用
了解为什么基因组的某些区域比其他区域突变得更多,可以对依靠遗传变异来开发更优作物的育种者们提供帮助。科学家还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更好地预测,乃至开发由突变引起的癌症等疾病的新疗法。
该论文总结道:“我们的发现对自然变异模式的驱动力有了更完整的解释;这些发现可以激发新的思路,促进有关突变在演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合作者包括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植物科学系的Daniel Kliebenstein、Mariele Lensink、Marie Klein。来自卡内基科学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韦斯特菲尔德州立大学(Westfield State University)、蒙彼利埃大学(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查尔斯顿学院(College of Charlesto)和南达科他州立大学(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也为这项研究做出了贡献。
研究资金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德国研究基金会(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
翻译:刘羽畅
审校:戚译引
引进来源: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欢迎浏览更多精彩内容,请戳->中国数字科技馆
如果有更多意见,请戳→问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