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
李白〔唐代〕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
秋夜的风有些清冷,秋夜的月明亮透彻。
落叶聚起又被吹散,寒鸦栖眠又被惊醒。
彼此相思彼此挂念,却不知相见是何日。
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觉得情何以堪。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有人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郭绍虞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而学界对李白《三五七言》这首诗的创作契机有不同的看法。清乾隆帝选的《唐宋诗醇》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思之不已,故作此诗,解为李白的思家念亲之作。若是将此诗放入到全部的李白作品当中,作综合的宏观的考察,从李白作品的相互关系及李白作诗的内在规律、一般特点等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就会发现,李白此诗原是一首言情之作,其主旨是闺中望远。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李白将秋风、秋月、落叶、寒鸦与相思的情感巧妙结合,呈现出一个秋夕的忧思。秋天的寥寥轮廓、幽远与茫然,仿佛在读者的眼前展开。秋风清凉,秋月明丽,同时伴随着落叶的离散和寒鸦的惊鸣,这一刻的美好让人心头一颤。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李白对相思之情的真切表达。他写到“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这句诗,让我们深切通用他深沉的思念之情相思之苦,如同凉风一般,难以雕塑,令人陷入陷入沉思与无尽秋天的回忆之中。
在这首诗中,李白还表达了长相思与短相思之别。长相思充满了无尽的忆思,而短相思却没有穷尽之时,这种情感的深刻剖析,令人陷入深深的思念。情,不仅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更是一种永恒的情感,无论长短,都在心头悠然绵绵。
最后,李白在诗中引发了时间的思考。他说:“早知如此绊,何如初莫相识。”这句话不禁让人深思,时间在去世中,我们是否会因为人心相识而陷入深思。与忧虑?是不是应该珍惜相遇的每一刻,因为它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