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开篇译法分析|解开“夜の底之谜”
「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信号所に汽車が止まった。」
这是《雪国》的经典开篇,说它经典,不仅是因为《雪国》的名气和地位,这句话本身意涵就极丰富,令人析之不尽,回味无穷。
一、【开篇“夜底”之谜】
「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
(穿过长长的县境隧道,便是雪国。)
《雪国》的开篇,从进入雪国开始。
而接下来的一句,却颇令人费解:
「夜の底は白くなった。」
什么是“夜の底”呢?
日语中“夜”和“底”意思和中文差不多, 字面上看,无论中文还是日文,“夜的底部”都不好理解。因为“夜”并不直接指代某种物质实体,所以翻译时只能分析其实际所指,或引申义。
“くなった”表示变化的结果,即“变白了”。
但是,句中变白的“夜底”,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把两个词分拆来究其词源:
“夜”可以是时间的,即天黑到天亮之间的夜晚;
也可以是空间的,指夜晚的景色,即夜色。
“底”多是空间上的含义,指最下方,也可引申为深处,隐藏难见的。
当夜和底搭配时,自然指的是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下方”,即“大地”,这也是最传统的理解;但也可以是“深处”,一种更抽象的,对夜的“感受”。
过往译本也多将其理解为“夜空之下(的大地)”,如: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叶渭渠版本)”
或“夜空下,大地赫然莹白(高慧琴版本)”
二、【“夜底”是大地吗?】
尚永清在对《雪国》的译解中提到,因为隧道中地上无雪,一片漆黑,火车开出隧道,地上有雪,所以大地白雪皑皑。
但是,在黑夜里,即使雪光返照,亮度也有限,很难达到“白”的程度。在开篇之后紧接着,作者就提到“站长提灯走来”“远处宿舍昏黑”,所以,明显此时大地昏暗,纵然些微发白,也不可能“白”得足以用“白茫茫”“白雪皑皑”来形容。
这个解释要成立,较有说服力的一种可能,是火车开出隧道的瞬间,从黑暗中跃出的刹那,因为亮度的反差较大,即使实际上外面大地的白亮度有限,但还是让人在短时间内感觉到明显的“白”。
但是,这种假设成立的前提是,在隧道中必得是全然黑暗的,一丝光亮也无的,可隧道尽管黑暗,火车车厢中却不可能漆黑一片,极大概率还是开着灯,至少有些光亮,否则下文男主便不可能看清楚女孩儿的一举一动。既然并非全然黑暗,那么,就不太可能因为亮度反差造成刹那间的骤然变白了。
顺带一提,语言的节奏随情境流转,如果是描写瞬间的动态,作者不太可能在第一段连用3个句号,这显然会削弱动态的紧凑感。
三、【“变白”的真相】
既然这不太可能是瞬间的感受反差,那么,究竟是什么“变白”了?
川端康成遣词造句,甚至分段,都极为讲究,一段的内容应自成一体,何况首段只有三句话。这三句话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最后一句:
「信号所に汽車が止まった。」
(火车停在了线路所)
综观首段三句,描绘的是一个连续的动作:从火车出隧道进入雪国,到停在线路所。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东西变白了。
在万籁都歇,夜色暗沉之中,唯一明显地移动的,是火车;而与颜色相关的变动,大概率只有一种,就是:火车头灯。
是的,火车夜间行路必然是要开头灯,照亮前路的。
所以,变白的,极有可能就是被火车头灯照亮的一部分雪地。
前面提到“夜底”可以指代“夜的深处”,深处是聚焦的,在感受上不会与广阔并行。而同样的,火车头灯照亮的不是整个大地,而是黑夜中有限的一圈亮白。
那是黑暗中破开的一丝光亮,正如男主人公即将展开的旅程。从这个角度来看,《雪国》的开篇,才真正算得上是提纲挈领,统摄全书。
理解了“夜底”指代的实际意象,才能在译文中还原语境。再结合“变白”的动态,译文便可以是:
“夜的深处透出一片雪白。”

笔者翻译的2023年《雪国》新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