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明--《用直觉做艺术》
人类活在这世上,乏味得很,加上对未来的隐忧,故而一直渴望通灵。
通灵自然不易,人类前仆后继想了很多高招也不见实效,到头来仍旧俗是俗仙是仙。庙堂里香烟缭绕、烛光摇曳、敲钟打罄,都是人类想要通灵的努力,但它们最终停留在仪式的层面上,并未升仙。那么,在摄影上,在平面、无声的世界里,我们能做什么呢?创造或把握气氛,即是为观者准备的最真诚的仪式。我们当然也不能靠图片通灵,让观看者欲仙欲死,但我们可以通过“灵”达成互通,相知相感。既然我们不得不用沉默说话,我们就要把握最有力的语言。气氛是瞬间的无声话语,是对观看者最后的陈词。
照片中的气氛,来自适合的天气、光线、影调等,它可以来自当时的观察,也可以是相机、镜头、相纸提供的风格和调子。它的核心是摄影师了解这一切后的临场把握,做“入眼又入心”的选择。摄影师看到了什么,取决于内心有什么与之呼应。这种呼应是眼和心的双重激荡,是个瞬间“带感”的过程。如果确定达不到“带感”,干脆就不要拍它。这样的话,观察的标准提升了,有了筛选的能力,被选取的就会都是动人的。形成了这种直通,就进入了用直觉工作的境界。
当摄影师通过某种途径与现实建立某种联系的时候,这种气氛的传达才产生可能。当我们事后分析照片时,受到其中气氛的感染,也许会分析、划定出其风格、流派、技术、文化、时代、器材,反推摄影师拍摄的种种可能,其实这些形而下的解构是无法探寻其真相的。摄影师对气氛的把握完全是一种形而上的感觉,一种瞬间的触动。一张看似“精确打击”的图片,背后往往有一个“模糊控制”的秘密。灵的画面,来自于灵妙的选择,源自于心有灵犀的人。创作是非常主观的事情,它并不是多神秘的事情,只是它不属于器材攻坚派和技术分析师。
爱因斯坦说过:“直觉,是上帝给我们的神圣礼物,而理性思考是它忠诚的仆人。我们的社会居然把一切荣耀归于仆人,却忘了礼物的存在。” “好东西不费劲。”我实在是喜欢这句话。
气氛的作用是情境暗合、里应外合,给人带来的是松绑,是自由,是解放。我们在摄影中不只是凝固瞬间,而是通过气氛把瞬间释放,把紧张化解,将情境幻化。
终于,我们可以从一切“可预期”的习性中出来了。我们要珍视这种解放,它灵光一点,价值千金。
如果能像一个孩子一样,纯真而坦率;像个信仰者一样,行走在朝圣的路上,你应能感到一种上苍眷顾的荣幸,轻取每次快门的响动的意义。因为那不再是为了记录而搜集,这是一个过程,摄影师只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跟画面中的一切要素一样是其中某一角色,一个忘我的存在。这时,我们要走的路,跟之前走过的所有路都有关,一点也不会孤单和为难。
只待尘世迎面扑来。
安塞尔·亚当斯说得再清楚不过,值得谨记: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