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失格:沒有作品的這一年…
雖然持續做文字工作,但在外人眼裡,「寫劇本」聽起來就沒有「寫專訪」那麼「有用」。最近被大學老師尋回去,和大一孩子們分享如何做人物專訪,才發覺,一年快過去了。(小聲OS:專訪只是副業啊… )
最近一年,主業一直在「磨案子」,美其名曰是修改,其實就是來回做白工(僅少量定金)。
這些年寫劇本,最害怕聽到甲方說:你沒養過娃、沒被家暴、沒遭受騙局、沒身陷囹圄……所以,難怪你寫不好這個故事。(暫且不論,按照這個邏輯,諸如科幻片、犯罪片要怎麼寫。)
做了再多的原型人物田調,甲方還是覺得「假」,被打回去、重新田調…如此循環,不論怎麼改都「不對」。最後,社畜也只能摸摸鼻子、躺平自嘲:把現實中立體的人物,寫成劇本裡扁平的紙片,也算是一種能力嘛(大誤)。
能夠被業內認可的「編劇」,首要前提是持續寫出署名的、上映的作品。一年修改=沒作品=沒業績=低收入,需要另尋其他工作糊口。(也許是副業,也許直接轉行…)
【 一些無聊碎唸… 】
在這個文字愈發式微的年代,連劇本都被要求句子越精煉越好(甲方沒時間看那麼多的場景和細節描寫)。有的影視劇本,寫得像舞台劇一樣,只呈現對白+動作,被甲方稱讚「給主創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社畜愈來愈惶恐。尤其在短劇、短視頻佔據更多市場份額的環境裡,如果編劇不需要(那麼扎實的)文字基本功,那麼我們這些靠書寫為生的人,似乎只能轉向文學(小說、散文、非虛構…)或媒體(專訪、評論、特稿…)。
但,肉眼可見的,文字媒體皆生存困難。
2018~2020年簡中公眾號長文頹勢顯露,那時候的Tw還沒被短視頻席捲,仍有一大批文青有耐心閱讀長篇文章。可時至2023年,老牌文學雜誌《幼獅文藝》停刊,時尚媒體《M’INT》編採部裁員,SNS、網站、報刊、雜誌的文章也越寫越短。編輯們叮囑,一篇文章要精煉在三千字以內,版面要錯落有致,每一段別超過兩百字。
目前,在Tw藝文領域,還在精雕細琢做長篇人物專訪的,似乎只剩下Bios這家媒體。
總編輯希望Bios能讓讀者們「享受閱讀」、「下一段更有趣」,從標題到內容,每處細節都經過多次斟酌與推敲。一篇人物特稿通常在五千字左右,但不會讓人覺得太長了讀不下去。( Bios近期人物專訪 )
可是,Bios的運營經費也十分限縮,僅能容納3~4人的採編團隊。編輯即作者(採訪+寫稿),A採寫、B編輯,B採寫、A編輯,互相支援工作。
如果,稍微忍受金錢的窘迫,堅定此生一定要做編劇的新人們,可以從「人物專訪」開始練手。我是這麼和主修影視製作的大一孩子們說的。
通過專訪練習如何書寫人物,戲劇的源頭是角色,這個觀點,源於一場講座。
Bios前任總編輯,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Bios會採用三幕劇、五幕劇等編劇公式,搭建專訪稿件的架構。(e.g.《從自己搭的戲台走向金曲舞台:黃路梓茵,成為主持人以前》;《您今天的訂單將由修澤外送:專訪音樂人/外送員陳修澤》;《我搞砸了一場專訪:與黑色收音機派對在音樂祭裡的一天》; 《演員與戀人,專訪孫可芳x 劉冠廷:不一定一起被看見,但至少眼裡有彼此》…)
總編輯寫了將近十年的文章,如今熟練了,狀態好的時候一個小時能寫一千字,加上謄理錄音逐字稿的時間(一小時錄音要花四小時整理),五千字的專訪稿(大約需要進行兩小時專訪),粗略估算,完成一篇初稿,總編需要大約14~16小時。這還不包括搜集資料、擬定訪綱、來回溝通、實際採訪、修稿調整…的時間。
(小聲OS:如果從現實層面考量,稿費多少?目前Tw行情大約1字1元NTD約等於0.25元RMB,一篇稿子從訪綱~定稿,快則需要耗費一週、長則月餘,這樣的收入,只能讓人勉強在城市裡生活下去。所以,如果希望達成長輩期待的那種正統的理性的「大人」,盡量不要來做文字工作。)
不同於其他藝文媒體,Bios的專訪希望做出「別人沒寫過」的切面,比如訪問鍾孟宏的這篇《【玉樹臨風】專訪鍾孟宏:有時分不出來是無所事事,還是在拍電影》,就讓讀者們看到了一個「更有人味」的鍾導。
如果學會了如何發現受訪者的獨特切面,把人物稿件寫得充滿人味、有趣又有文學性,這也就距離寫出優秀的劇本更進一步了。(說得容易,實踐起來非易,道阻且長。)
市面上有很多如何做專訪(人物特稿)的書籍,也有很多優秀的媒體文章可供閱讀學習,在此就不贅述了。
【 一些邊角廢料… 】
這一年,總有一些印象深刻的時候。
大多數受訪者很樂意分享,但也偶有吃癟或尷尬。
不論是寫劇本還是做專訪,社畜都還是小白,還在持續學習中。
以下純屬個案。
———
「影評人」:
不知為何,公開自詡「影評人」的前輩,似乎普信男比例居多。(也許他們更熱衷「指點江山」,慷慨激昂輸出個人觀點。)
社畜僅有的媒體聯訪經驗中,這類「影評人」會先發表一番自己對作品的解讀(過程中編導幾次想打斷/解釋/糾正,但都無法插話),然後再問編導是否認同他的觀點……但聯訪時間就這樣被他佔據過半,剩餘的提問機會極其有限(而問到的內容多寡又關乎稿件品質),這種時候真的很抓狂。(此類經歷,與某些映後QA情況高度雷同。)
也偶有奇遇。
比如,一次試片結束,身旁一位中年「影評人」指著社畜的Sam牌背包(已用三年、起毛邊),語重心長提醒說,要懂得存錢、不要買奢侈品。(Sam牌=奢侈?社畜黑人問號。)緊接著,他開始分析炒股秘籍,問社畜要不要一起買某股。社畜一邊解釋說背包用來裝電腦、需要厚實一點防撞,一邊想辦法開溜、終止他的金融講堂。
———
「藝術家」:
網上有熱詞「潮人恐懼」,社畜做藝文訪問,也怕遇到「藝術家」,特別是做當代藝術的「雅痞男」(想不到其他形容詞了,但接觸過的都懂)。
曾遇到一位高人(190cm+),不論問什麼問題,都會收到他的「反問」。反問也沒關係,只要您說的內容我們能寫成稿子就好。但他開始糾正訪綱的用詞、邏輯,這時候如果社畜道歉(說自己是當藝小白、還請老師多多指教),對方可能又會破防(覺得你說他的東西「難懂」)…… 半小時過去了,還沒談及他的作品。(如果是這樣,您為何要接受訪問邀約…)
由此,也可以理解,有些前輩的訪綱,制式化得像論文開題報告:創作源起、創作背景、問題意識、文獻探討、創作方法、克服困難(創新點)、未來展望…… (雖然10家媒體9家都會問這些問題,創作者的回覆也大同小異,但這樣的訪綱不容易出錯啊。)
———
「編劇」:
編劇訪問編劇,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尋找同溫層共鳴。比如,社畜希望聽前輩多說說,他這一路是如何從小白變成大編,有什麼打怪升級的方法。但對於普羅大眾的讀者,他們不關心編劇有多難(人生在世 誰不難啊,你比我更難嗎),讀者們更期待看到的,也許是一些幕後軼聞(或類似「賣電子菸」這樣的人生反轉)。(但這也和媒體的定位有關,如果是娛樂導向較強的媒體,確實需要寫出一些「料」,但如果是藝文媒體,樸實就好。)
———
「新人」:
訪問年齡相近的新人創作者(第一部長片),氣氛通常比較輕鬆,新導演的真誠、熱忱都還沒被磨平,談起自己的作品,眼裡有光。每次遇到如此愛電影的青年人,感覺這行還是有希望的,默默關注他們下一部片的動向,期待有朝一日能給他們做助理。
暫且不論新人長片的「品質」如何,訪問時候,如果編導語言表達通順、邏輯自洽,隱約意識到自己作品的優點與不足,大概率就算能聊得下去的。(當然也遇過惜字如金的新人創作者,但旁邊的主創會幫他把話說完。)
【 一些無以名狀的… 】
似乎越跑越遠了。跑題,跑調。
看似還在書寫,但比起虛無縹緲的「創作」,愈發往傳遞資訊的「新聞」那一邊靠攏。
但我們都知道,越是有時效性的東西,越容易被閱後即棄。(e.g. 報紙隔天就過期了…)
未來應該走向何方?
繼續做媒體寫作,似乎千字長文不久就將消亡。(至於「極短篇」前景如何,大概也沒有「短影音」那麼明朗。)
轉型做一些「實物」,又沒有一技之長。(浪漫主義的文青們,大抵希望開一間小店,養活自己持續創作。但不論木工、烘焙、咖啡、布藝…都是另一個深坑。)
開篇提到的,那場面對大一孩子們的分享,最後也只能很俗套地收在了勉勵。如果發自內心熱愛創作,愛到癡迷,每天不做就渾身不舒服,那不妨一試。
但如果,只是稍微有一點興趣,大學四年 可以多嘗試其他同樣「有點興趣」的事情,說不定會發現更加廣闊的天地。
世界很大,真的。沒必要一輩子卡死在影視領域。
這句話,對孩子們說的,也是對我自己說的。
編劇失格,沒什麼大不了的。還有力氣,就寫寫。人性使然,肚子餓久了,自然會另尋他路。
——————
——————
附:
【影視人物專訪】小白新手SOP耗時
* 看片:2小時左右
* 搜集網上相關資料:2~6小時或以上(如果是新人首部長片的世界首映,資料相對較少;如果是名導,要從海量資料中尋找到本次訪問的新切點…)
* 擬定訪綱:1~4小時或以上(不包括和編輯討論+修改的時間)
* 專訪:2小時左右(不包括通勤、等候、平面拍攝等時間)
* 聽打逐字稿:8~10小時(1小時錄音梳理4小時以上)
* 搭建稿件架構:1~4小時不等(不包括和編輯討論+修改的時間)
* 寫稿 3千~5千字:5~10小時不等(順利時候1小時約800字,卡關時候一天只能寫一段…)
* 改稿:約2~3次(每次至少1~2小時),也遇過被受訪者要求整篇打掉重寫…
* 總計:至少20小時,長則30~50小時或以上…
* 稿費:目前Tw的行情是1字1元NTD,涵蓋上述所有流程… ( 呃…用愛發電很快樂 :)
* Bonus:合作的編輯是細節控,討論訪綱時候會參照整理的資料(如下圖模板)… 改稿時候也會對照逐字稿思考 是否有更好的寫作切點… (痛並快樂著,遇到願意一起用功的編輯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