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练字到炼字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这是我学过的最早的字谜。一点一划,每个汉字方方正正,象征着做人的规规矩矩。识字的起初,老师教育我们要好好加以练习,为了使每个学生的字体达到标准要求,辅以田字格教学。年幼的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握笔的姿势,但是下笔的力度和控笔的韧劲还是差点火候。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才知道有字帖这种学习工具,人人称道的当数“庞中华硬笔书法”。当然如果你的家境优渥的话,学校周边是有硬笔书法教练的,一小时课时费也是不低的,但是以讲解要点为标的,不需自己琢磨的,教师手把手教。我记得当时他们的宣传手法除了可以试听两三节课外,另外的宣传就是在他们的教室后面,靠近马路的一面,用黑色油漆涂了一个小黑板,每次都有粉笔字!
识字有了一定的基础,下面就是组词了,第一次知道字与字的组合也是有标准的,如你可以说白菜、油菜、紫菜,但是你不可以说蓝菜,而只能说是菜篮。因为这涉及到语意。于是,我们渐渐懂得,单个汉字可以表意,字与字组合在一起也可以表意。当然因为生活即是语境的基础,不用像学习英语那样,词组书、语句书等等学习一大堆。名词与名词可以组合、形容词和名词可以组合、副词和形容词也可以组合。只要我们把日常说过的写下来,就是语句了,但是要避免错字。连句成段就可以朝着学写作文迈进了,于是我们从最基本的练习——记日记。上学的时候,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每天的记录也就是来来回回那些,要知道,日记是要被老师检查的。记录日常说过的话,发生的事情,这些只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的,口语化的语句是不能用来写作文的,除了偶尔润色一些成语外,另外就是借鉴别人的作文了。于是,老师推荐让我们多读优秀作文,背作文。
在那个平均月工资只有五六百,只有新华书店一家的年代,花钱买作文书,那的确算是一份不小的开支,况且我们自己所选的和老师认为值得背诵的是两码事。不知道是因为我们每次考试的作文写得内容太枯燥,还是校与校之间存在竞赛,语文老师对我们自然是很负责,印象中凡是有时间她总会让我们背,一种时间安排是下午上课之前,由每日班长将她选好的作文写在黑板上,大家跟着抄,第二种安排就是作文课,听写,后来这一种方法,由一句一句听写发展成根据本文主旨思想自己默写,当然,这种方法出现的问题是,个人记住的点总是最新鲜的玩意,如:”白猫洗洁精、味千方便面”以及其它种种。这些东西太新了,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以致于交上的作文中出现了:“洗碟精,未千”的字眼。听说还有的写成了“妹千和没钱”的。自然,这种情况下是要被老师面谈的,也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每个字的四声读法还可以用来表达感情。说到作文课,自然是要感谢小学语文老师的,不是一个而是整个年级组,平日里一些不教授我们写作的老师,他们会在假期义务向我们几个人授课,只记得一个年轻的男教师,听说是个小领导,印象中总是带个大大的眼镜,镜片是略显棕色的,头发梳得很讲究,白衬衫,灰色西裤,鞋子什么样子的不记得了,若是硬是加以组合的话,一种选择是深色的凉鞋,另一种是有洞洞的皮鞋。对于他的课堂纪律,我们自然有所耳闻,每天晨读他会挨个教室转,本来大家读累了,没有声音了,他一来,瞬间人声鼎沸,好不情愿。
随着年龄地增长与语言地积累,我们开始学习古诗,那时候是这样子的,老师将古诗抄写到黑板上,然后一句跟着一句地翻译,我们就在那里昏天黑地地背啊。不背会不让走,检查一个,走一个,往往大家都是背个差不多就开始排队,边往前移边背诵,趁着热乎劲,不然又忘了,好不容易排到了,老师来一句,“你说说,赠汪伦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情感?”估计老师也是听够了,不让我重来一遍,她提示我“桃花潭水深千尺,是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我”对汪伦……”,回答这个问题还要注意,“汪”字一定要读四声,“我”字一定要加双引号,并且手上还要比划一下。也就是那时——学习古诗的时候,才知道还有“字眼”这一称谓,于是这被借用到我们写作文上,每次老师诵读同班同学的作文,总要让我们总结出,“如果是用一句话,总结,是那句话?用字呢?”我只想说,写作文好累!
升入初中学习,诗、词、赋的加入,以及大量的近现代教育家的散文、小说的充斥,我们学着去分析作者思想,独立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然后,根据表意,作以评述,这也就为后来学写议论文埋下伏笔。诚然,好的立意是写作起始,议论文不单单要对论点正支持,还要学会用相反的论据加以辅助证明。这个题材的接触,给我最初的印象是,这个题材适合演讲中双方辩论,与日常生活相差甚远。直到后来与别人吵架,我才发现,“文吵”还可以这样借鉴学习经验,怪我当时没有好好学习,也没有收集论据,于是现在吵不过别人,只有羡慕别人的份。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虽然吵架吵不过别人,但是,我还是会经常反思,提炼用“一句话概括中心思想。”于是,现在我有了新的观点了:一、借酒说事,好好的酒局弄得是酒也喝不好,饭也吃不香,事也做得不顺当,最后连趋之若鹜的故事也讲不好;二、固定的聊天模式——只要是能抓住如生老病死之类不可抗因素,就像抓住对方的命门,屡试不爽;三、找伴侣到底是“互补”还是“互像”。常常有人说找对象要“互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不足怎么论?看人容易知己难,“互补”就是意味着有差异,对于一个家庭、一件事,需要劲往一处使,怎么保证是“互补”而不是针锋相对? “互像”不仅包括优点像,还包括缺点也像,问题是当别人身上有自己的缺点时,我能容忍自己有,我能容忍对方有吗?
对于这些观点,还没有相关论据进行论证,要是被老师知道,恐怕又要给我不及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