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国立艺术院的亚波罗精神
The Apollo Spirit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诸位,从这一周开始,我们研究生新生就完全加入了国美大家庭,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了解国美的当下,同时重要的是,也要了解国美的过去,只有这样,你才能更精准地来判断国美的未来,当然,也包括诸位的未来。
PART 3为什么是艺术?
Why is it art?
蔡元培在回忆当中说自己在德国,课堂上听到的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讲演,又常常受到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他还谈到,最注重美术,尤其是造型美术。大家知道,造型美术就是亚波罗这个神话人物的艺术类型之代表,这一点在《悲剧的诞生》这本书里,说的非常明显。尼采说,“正是因为我们有艺术,拥抱艺术,我们才不会被真理所扼杀”,而且艺术可以见证一个民族最核心的土壤的健康究竟如何。而蔡元培主掌教育大方向,在五四前后提出美育代宗教说,因为新文化运动当中缺乏一种区别于英法理性启蒙之外的德国式启蒙。于是,他就回到艺术与美学,探讨艺术以重塑民族性的路径,这正是学近代德国的结果。但是,艺术不能仅仅是古典的,鉴赏意义的艺术,而是需要实践与创造。这就是涉及到我们的学院之意义了。林风眠先生做了很多艺术运动的实践,对标欧洲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希望杭州就是中国的“佛罗伦萨”,当时就是他们的一个梦想。1928年成立国立艺术院更是如此,但是,当时的国人还活在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与旧习性当中,也许还是把艺术看作是一种个人的小情趣,收藏与鉴赏,属于士大夫的小群体。我们今天还有讲玩艺术,这就是在那个系统里面讲的,所以,他们是不了解蔡元培的一番用心,也更不了解林风眠要成立艺术运动社,以及国立艺术院,创办亚波罗杂志背后的动因。人们不了解艺术和美学的真正价值,正是现代性的一个世界潮流,这是一个古典向现代转化的一种很有力量的精神性知识。林风眠先生写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告全国艺术界书》,相当于是一部艺术思想的宣言书,认为艺术不仅仅是吟风弄月,而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再回到每个人的精神生活里去实践的文化救国之路。这里,我们不得不回到20世纪初思想启蒙的三段论,我把它浓缩为:第一个十年(1900年-1909年),受一部书的影响,就叫《天演论》,大家好像很熟悉这本书,但是如果你深深了解19世纪的欧洲,再来看看20世纪初的中国,你就知道这本书在中国起的意义非常关键。它在谈的是古今之变,同时也谈到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道路,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进化论,这是第一个十年的思潮。《天演论》,应该是中国有翻译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了。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读过这本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之阶段性的思想。第二个十年(1910年到1919年),是东西方文化,它的高潮就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进行东西方文明的比较,它的核心不再是优胜劣汰问题,而是德先生、赛先生的理性启蒙。第三个十年(1920年到1929年),出现另外一个思潮,那就是人生观的论战,中国文化寻找自身文化身份与本质精神的一个重要思考,科学能不能解决人的问题,谈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意义,等等。那时候出现了新儒家,这是玄学的代表,有相当一批人是中国传统的保守派学者。人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不是科学和政治启蒙解决得了的,人性的另外一个维度,也就是玄学的追问、哲学的追问,我们也可以叫形而上学的追问,才能塑造国人的新精神,这就是新儒家,也可以叫新宋学的一脉。其中代表人物就是熊十力、梁漱溟,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在西湖边隐居的马一浮先生,他们三个人代表新宋学,也可以是新儒家的三个大师,登上了历史舞台,以补新文化激进运动之不足。
PART 4为什么是亚波罗?
Why Apollo?
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老师叫做李朴园,他翻译过一本书,叫做《亚波罗艺术史》,商务印刷馆出版。我们谈到亚波罗艺术,必须要追溯到一个最早的艺术团体,叫霍普斯会(Phoebus)。是在什么时候呢?1924年,当时在法国,以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三个人为代表,成立了霍普斯会,也叫海外艺术运动社。霍普斯就是亚波罗的异名,为太阳照耀、光明撒遍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将艺术作为献身的对象,如同太阳之奉献。所以美院的第一个校徽,之所以会太阳神驾着四匹马,从黎明到黄昏,太阳神所到之处,必携带光明,蕴含光明洒遍、阳光照耀的意思。而霍普斯会也是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等结成一生的友谊之契机,他们共同致力于创造新艺术,回应蔡元培所倡导的创造美,然后又专注艺术学理的研究,引领社会的艺术启蒙,又呼应了蔡元培先生“实现美”的美育代宗教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