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职业选择——当『工作』和『公司』解绑时

传统工作模式中,工作与特定公司绑定,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然而,现在随着远程工作和弹性工作制度的兴起,工作和公司之间的强联系正在减弱。远程工作和弹性工作制度使人们能够更自由地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近年来,远程工作和数字游民生活的概念频频出现在人们生活中,这种以创造价值为导向,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颇具有未来色彩的工作方式,正在被更多人尝试。
本周LWT Digitial有幸邀请到远程项目平台Bridgy的创业者Yidi,Solar和Daisy为我们讲讲Bridgy创立的初心以及她们如何探索与实践不与公司绑定的未来工作方式。
本场嘉宾:
Yidi
毕业于Brandeis/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目前创业的项目为灵活协作平台Bridgy,希望通过Bridgy探索未来工作方式
Solar
资深数字游民,专注实现职业自由的教练,目前也在创业筹备一个新的硬件品牌。 小红书@数字游民Solar,前字节产品经理&咨询顾问,自由职业平台前产品负责人。 远程工作900+天,新生活与工作方式实践者
Daisy
数字游民探索者,后端开发工程师,拥有超过10年的美团、网易等大厂和创业公司工作经验。目前全职从事远程工作,兼职协助中小企业进行后端性能优化。今年开始学习前端开发,目标是成为一名独立开发者,创造自己的小产品,并将技术之路走到六七十岁
活动内容:
1.创立远程工作平台的契机
2.迈出远程工作第一步
3.远程工作的技能与经验准备
4.建立网络与推广自己
5.远程工作实践分享
6.Q&A
创立远程工作平台的契机
Yidi: 我是Bridgy的联合创始人,我们的项目于去年创立。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过,比如字节跳动。
我们当时观察到了几个重要趋势。首先,远程办公在前年开始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流趋势。许多互联网公司,从硅谷到国内的字节跳动和腾讯等,开始通过工具如飞书等,提高在线远程办公的效率和接受度。同时,我们也看到远程办公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包括各国政策和公司政策等。这是我们当时观察到的近几年的趋势之一。
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长期趋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去年,GPT3.5的问世让我们看到许多美国的SARS公司已经开始将人工智能整合到工具中,提升每个人的生产力。我们对未来的工作形式有了一些想象,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对职场产生重大变革。过去,每个人需要工作八个小时,但随着一部分工作由人工智能完成,人们可能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因此工作时间可能逐步缩短到两到三个小时。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每个人的工作可能会变得碎片化。对于雇主和雇员来说,全职雇佣是否仍然是最佳合作方式?或者,超级个体,具备创造力和工具使用能力的人,可以同时承担更多工作,甚至与不同的雇主合作?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些观点,包括硅谷的一些创业者,如纳瓦尔等,也看到了这个机会,这也是我们选择从事这项工作的原因之一。
创立初衷
Yidi: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一些假设进行了观察和验证。首先,我们认为远程工作是一个长期不可逆的趋势,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我们预计即使疫情结束,远程工作仍然会成为主流。我们看到许多公司,包括硅谷的公司,仍然鼓励员工尽可能回到办公室工作,因为他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公司内部的协作和创新效率可能会受到影响。然而,对于一些独立的工作,如研发设计和一些独立产品的开发,远程工作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率损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对远程工作的政策和在线工具的采用仍然持续增长。
另外一个假设是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看到随着GPT等技术的出现,人工智能的采用率正在增加。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实际应用中,人工智能在节省时间方面的效果可能没有我们最初预期的那么快。特别是在需要大量讨论和头脑风暴来促进创新的早期项目中,远程工作的技术可能还不够成熟,无法提供与线下相同的高效率。因此,我们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人工智能的全面应用可能还需要时间。
总的来说,远程工作仍然是一种强势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疫情结束后。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些趋势,并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提供支持。
为什么会创办这个平台
Yidi: 实际上,我们当时的想法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我们发现了一些机遇。从个人的动机来说,在大公司工作时,我体会到个人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为了提高效率,大公司通常需要将每个人的工作标准化。这可以确保组织的整体效率最大化,但对于个人而言,可能并不是最理想的体验。所以我开始思考,包括观察身边的朋友和自己在内,我们更希望能够在个人能力和体验方面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不仅仅关注组织效率。因此,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成立个人工作室,直接向B端提供服务,而无需依靠组织背景。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想法。
创业遇到的困难
Yidi: 我一开始创业的初衷更多地是站在人才角度思考。我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适应未来工作趋势的个人项目。然而,我没太考虑到企业端为何选择这种工作方式,而不是传统的线下全职工作。我没有充分思考选择这种方式会带来哪些提升和回报,是否能增加投资回报率,或者减少风险等等。这一点当时的思考比较欠缺。因此,在真正创业的过程中,我与很多人进行了沟通交流,从天使投资轮到与各种规模的客户合作,包括中美的客户,这些经历让我开始思考更多问题,并发现了之前所谈及不足之处。
创业的初心与实际体验
Daisy: 其实我想多说一点关于这块。因为说实话,我在这个领域的经历比较丰富,毕竟工作经验也比较多。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存在着这类的平台了。而且我亲眼见证了这个平台的发展,初期做得非常出色,但后来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所以我对于这个问题感到好奇,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坚持下去的。从自由职业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类平台对开发者的利益考虑得非常周到。
我认为像这样的企业真的很难做,非常具有挑战性。我有深刻的体会,因为曾接触过很多品牌。
Yidi: 整个Freelancer市场的差异确实很大。我们一开始受到了美国市场的启发,并对国内市场的观察相对较少,有些不太接地气。因此,我们错过了之前已经有大量尝试的机会,并在这方面的思考上较少。
然而,我们注意到美国存在着一个趋势,即自由职业者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0%多,甚至在疫情期间最高时超过40%。这主要由几个因素决定:首先,美国产业结构以互联网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更高;其次,他们在远程工作工具的使用上更加高效;第三,美国的机会主要集中在硅谷和纽约等地,物价高得惊人,与中国相比更夸张。
正因为如此,美国需要大量自由职业者来照顾家庭成员、承担保姆和月嫂的角色等,在这方面的需求非常高。从B到C层面,美国的自由职业模式大受欢迎,B端企业能降低生活成本、雇员成本,而C端用户则能灵活安排时间照顾家人。
然而,在中国的环境下,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包括人工成本、城市分布等因素以及中国有很多替代方案,尽管人工成本也很高,但中国的自由职业者比例相比美国并不高。而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对B端的接受程度远远不及美国。我们在平台上观察到很多客户来自类似于印度和俄罗斯等初创公司,他们已经习惯了寻找这些地区的研发合作伙伴,包括现在越来越多的华人团队。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中国本土企业有更多倾向于外包的思路。
对于像Daisy一样有丰富经验并带领大厂的超级个体而言,他们对于原来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选择。因此,我们平台需要进行更多教育性的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比之前想象的更多困难。这是一项需要耐心的事情。
迈出远程工作第一步
Daisy: 其实这个故事是一个很长的经历。最初,大约在2014到2015年,我有想过去国外工作的念头。那时国内有很多技术,所以我尝试寻找海外工作机会。然而,由于家庭原因,父母并不希望我离家太远。后来,我发现远程工作也是一种选择,于是开始关注这方面的机会。包括在2020年,我尝试了Toptal这个平台,与当时的Java工程师交流,但因为我的英语准备不充分,在第一次面试中失败了。后来我也尝试了一些其他国外的平台,包括一些接活的品牌和图灵等。也曾投递简历给一个组织,但后来我发现它其实也只是一个组织而已。老板是德国人,在美国,通过他找到了一些项目,希望让中国人来完成。这位老板非常负责,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广告招聘,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最后他在Slack上向大家道歉,说他没想到今年市场情况这么困难,未能找到合适的项目。我也对此感到遗憾。
我大概是在2020年左右做出了这个决定,具体应该是在2021年。我为了在家里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区域,因为家里的房子比较小,所以我决定在2022年进行了一次装修,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办公区域。同时,我也在2022年的九月份开始参加了英语训练营,包括简历和面试的培训等等。
我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培训,同时还在美团上班。这样的工作强度让我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落,真是让我吃惊。很多人可能会说,你应该在副业或者未来想从事的领域折腾差不多了,然后再辞掉现在的工作,这样比较可靠。但问题是,大厂的工作强度大家都知道,在这样的强度下,如果你还要做其他事情,我已经是非常高效的了。基本上除了吃饭、跑步、学习和工作,我没有任何其他的空余时间。我让自己连轴转,结果就稍微有一点压力,我就额外地掉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我从来没有掉过这么多头发,甚至梦到自己秃头了。所以后来我觉得再投入一点是不值得的,就不要再坚持下去了,同时兼顾两件事情。
当时,我在八月份提过一次辞职,但老板不让我走。他们说我做得很好,问我为什么要离开。他们建议我养病,轻松一点,早点下班,在公司养病。所以我又犹豫了一段时间,然后恰好在一月初的时候,公司进行了一波裁员,我得到了裁员的机会。
所以,我开始准备了很多,非常幸运地得到了这个机会。我非常感谢美团,
第一份远程工作
Daisy: 其实当时是在9、10月份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英语训练营。训练营结束后,我开始投简历,大概是从十月底开始的。陆续收到了一些面试机会,当时市场环境还不错,北美地区还没有裁员。所以我投了一个星期的简历,收到了两个面试机会。我很高兴,觉得修改后的简历还是很有效果的。然后就进行了面试,但是可能由于我的英语口语不够好,遇到了一些困难。另外,其中一个面试是远程的,虽然国内也可以远程,但他要求我去苏州,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可能是刚开始组织较小,希望能去苏州。最后,我没有去那个面试。真正找到第一份远程工作是因为我准备得比较早,所以在除夕前还在面试。过年期间,大家都在放假,但我还在面试。正月初一那天,我面试了一个国内公司,这是我接到的第一份远程工作。
那是一个上海的老板,他们做租房APP,不涉及那个行业的细分领域。
他们目前后端是用Python,想转向Java,并希望我能够建立整个团队。当时我也与老板见了一面,但他待遇比较低,所以我拒绝了他。
这就是我接到的第一份远程工作。
Solar: 远程工作是我当时想创业并建立一个远程工作平台的动机。在我进行调研时,采取了一种非常特殊但有效的方法。我会去面试竞争对手B公司的员工,与他们进行交流。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内其他竞品的运营情况。在调研过程中,我感到非常有意义。
远程工作可以改变许多人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因面试而接触到了四个人。
在最后一面面试时,我遇到了Mike,公司的CEO。与他聊完之后,我感到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突然意识到,与他相比,我的想法微不足道。我们应该做一件能够改变世界的事情。就在那一天,我参加了圆领公司的面试。
我在面试时指出他们公司有很多员工却仍然选择线下办公,我认为这一点不够酷。既然要推行远程工作,公司应该全部选择在线办公。
我提出了这个建议后,入职的第二天,公司果然开始全面实行远程办公。这种改变了公司的协作方式。在过程中,大家对此有些忐忑不安。因为以前大家都是在现场相见,现在每个人分散到世界各地。有的在台湾,一些人想去美国,还有人想去柬埔寨,甚至还有人想去澳大利亚。
在远程工作后,每个人都离散在世界各地。这一点有些让人担心。但当时Mike说我们先试行一个月。之后,公司进行了一次投票调查,问大家一个月的工作效率是否下降,工作体验如何,是否愿意回到办公室。调研结果显示,98%的人都不想回到办公室,为了继续保持远程办公状态,大家在那一个月里努力寻找高效的远程工作方法。
产品经理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小公司来说,产品经理可以扮演半个项目经理的角色。在远程情况下,我需要与开发团队频繁沟通,随时与他们讨论我的创意是否可行,或者某一部分项目需求如何书写。这也意味着像线下办公那样,会产生很多沟通问题。此时,我通常会觉得与其他人视频会议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大家更习惯于语音会议。但为了避免让大家感觉隔阂,我们形成了一种默契,在工作期间与他人进行视频会议变得轻松自如。
在第一个月培养出这种氛围后,从第二个月开始,一切变得顺畅起来。
实际上,一开始我的目标不是找到一份远程工作,而是这家公司演变成了远程工作模式。
在那个时候,由于我上一份工作是在字节跳动旗下的飞书部门,这个部门本身也在研究如何更高效地工作,以及如何实现大家的协同。在线协同是飞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在圆领也一直与团队分享飞书的使用技巧,包括如何使用多维表格等工具,并将这些知识普及到大家的工作日常。对我来说,避免加班同样重要。由于我倾向于远程工作,我希望在六点后不再有工作打扰,因此提升工作效率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在团队中,我坚持六点之后绝不参加会议,以确保团队成员无法联系到我。我也绝不会浪费他们的时间,这是我的原则。
当谈到求职时,产品经理这一职位与研发岗位一样,都需要四处寻找机会。说实话,在国内,要想一下子找到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在圆领,一些产品经理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项目机会。对于这样的人,我认为如果公司允许远程工作,产品经理的角色至关重要。他或她相当于沟通的桥梁,需要与设计师、研发、业务方和老板保持良好的沟通。因此,产品经理的沟通技巧和团队联合能力非常关键。
在项目管理逐渐在线化的趋势下,如果你在寻找工作时遇到对AI人可能不太友好的问题,请不要气馁。只要你在工作中展现出难以替代的价值,老板就很难离开你。而当研发团队对产品经理产生疑虑时,高效的沟通将极大地提升开发效率。反之,沟通不畅可能导致反复修改,影响工作效果。
总的来说,找工作没有捷径,但工作中仍有许多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Yidi: 刚刚我们聊到了远程办公这个话题,我对公司选择远程办公的做法有所感触。在我们平台上观察到,项目方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其中一种是所谓的"远程native",从一开始就采取远程办公的方式进行研究,并且整个公司都采用远程模式。从CEO层面来看,他们非常接受远程办公,并坚持采用这种方式。他们认为远程办公是未来的工作方式,对此深信不疑。这种公司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写作工具上都专门针对远程办公进行了准备。例如,他们可能会使用虚拟办公空间,用于进行一些非正式的交流,以及传达公司的氛围。他们也会使用线上文档和异步文档来提前沟通会议事项,同时使用日历让大家清楚了解彼此的时间安排。此外,他们还会制定自己工作的时间周期等等,因为这些工作习惯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远程办公环境。然而,对于混合(hybrid)模式的设置来说可能更具挑战性,即一部分员工线下工作,一部分员工线上工作。这种情况下管理线上和线下员工之间的区别可能比较困难,特别是在设定OKR或者KPI方面。因为如果是远程办公,我们无法再按时间单位来评估一个人的表现,我们不需要知道某人在办公室待了几个小时以及做了什么具体的事情,只要他至少到达了办公室,我们就知道这几个小时的工资没有被浪费掉。然而,如果采用远程办公方式,我们不再根据时间来评估员工,而是看他们是否完成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在整体的管理和考核上,这是完全不同的一套体系。所以对领导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远程工作的技能与经验准备
最大的挑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Solar: 实际上,我正在创业,并且我的公司采用全员远程办公的方式运营。尽管我们只有五个人,但我们的合伙人分别来自中国、荷兰和台湾,我们通过远程协作成功地建立了这个小团队。与之前经历过的大公司相比,我们在工作内容上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沟通意识,解决问题并推动事业发展就没有任何困难。
然而,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工具的先进程度,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有时候,人们可能不愿意敞开心扉,寻求帮助或与其他伙伴分享问题。幸运的是,由于我们之间的熟悉和友谊,我们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然而,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挑战是那种孤独感。我们不能仅仅在工作中与其他人交流,而是需要一些闲聊的机会,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兴趣。当我们能够交流一些非工作相关的话题时,才能真正感受到彼此的联系和共鸣。我相信,不能将工作完全看作工作,远程工作容易让人感到缺乏情感和意义。因此,我坚信与远程伙伴保持闲聊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为了满足职场情绪劳动的需要,而是真正地想与他们建立友谊和交流。这样的挑战需要一定的设计,同时也需要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
然后我注意到除了我之外,市面上的其他公司也在考虑是否选择远程工作。我真实的感受是,唯一的障碍是心理障碍。你可能认为员工在办公室里工作八小时是你管理员工的方式,你可能不信任员工在家里也能同样付出,或者你可能没有找到激发员工在家里为大家共同事业付出的方法。如果你能突破这个心理障碍,就能让员工愿意相信你并且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可以通过OKR或者共同的愿景来激励员工,让他们认可你并且跟随你的领导。然后,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协作工具,无论是Zoom、飞书、腾讯会议还是其他文档工具,都不是大问题。重要的是大家是否愿意分享和合作。你可以选择使用PowerPoint、飞书的项目管理软件,或者其他工具,这些都是小问题。剩下的重要问题,在我看来都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作为创始人,你的想法是关键。
个人是否愿意透明地展示自己
Daisy: 关于这一点,我也想说一下。从研发的角度来看,今年以来我经历了各种折腾,包括远程工作和远程项目。
我的感受其实和在办公室工作差不多,协作上并没有太大问题。因为我们远程办公,所以有些事情无法面对面沟通,但实际上并没有沟通不了的问题。
另外,我们需要看个人是否愿意透明地展示自己。有时候你可能有一些想法,你的进度如何,你会在什么时间完成,这些沟通其实比线下更重要。因为你需要提前告诉别人,比如作为后端开发,我需要告诉前端接口调试的大致时间,我的文档是什么样的,我会提前给你。这在办公室也是一样的。
你需要让对方知道并且相信你,让他们能够继续工作,不被阻碍。关于孤独的问题,我对此可能有一点不同的看法。可能因为我有家庭,有孩子,所以我更需要独立的空间。我不想再与别人聊任何事情。以前在公司,可能因为工作需要,有很多社交活动,比如一起散步、一起吃饭等。这可能浪费了很多时间。虽然这些活动可能促进同事之间的感情,推动工作进展,但实际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你远程办公,这些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做你想做的事情。
对于单身的人来说,远程工作可能会比较孤独。我也听说过一些人在远程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效率特别低,工作无法推进,拖延症严重。他们需要有人督促他们。
关于企业心态的观察
美国的雇主非常有动力去实施远程工作
Yidi: 我也可以分享一些关于企业心态的观察。我在平台上看到有人在评论区问为什么企业选择远程工作,什么时候会选择远程工作。对于远程工作的机会和挑战,我们可能更容易从雇员的角度出发,但对于雇主来说,为什么有些人抵触远程工作,而有些创始人却能接受呢?背后的原因我们也有一些观察。以美国的雇主为例,因为美国的远程工作普及率非常高,我们可以以它为成功案例进行剖析。
美国之所以有这么多雇主选择远程工作,一方面是因为远程工作的好处可以扩大人才池。这是大部分公司最初选择远程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当人才有了主动选择权时,像Daisy、Solar这样优秀的人才就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Solar在第一天上班就表示他要远程工作,如果你不支持远程工作,他就会离开。作为老板,这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远程工作让原本只能在硅谷公司招聘的人才,现在可以在美国更多地方招聘,比如在休斯顿附近、波士顿附近等地,甚至可以在欧洲、东南亚招聘,这扩大了人才池的范围。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也许是企业选择远程工作的核心原因,那就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降低开支。这个问题实际上很难说清楚,比如说,远程工作可能会损失20%的效率,但也可能提高10%的效率,这些数据很难拿出来,也很难给出确凿的证据。例如,远程工作问卷调查中,问大家是否愿意回到办公室工作,以及远程工作是否影响了工作效率,这些都是自我报告,显然没有人会说远程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对于企业主来说,这些数据很难获取。但是,他们确实可以得到远程工作的人才,以及他们的薪资与办公室工作人才的薪资之间的差异,还有办公室带来的额外成本。比如,美国的公司通常提供餐食,这个成本非常高,还有高昂的租金。例如,当LBNB开始推行远程工作后,显然它明显减少了这些成本。
同时,他们给远程工作人员的薪水降低了20%或者15%甚至30%(具体数字我记不太清了,大概在这个范围内),这是直接降低的。同时,他们可以直接招聘那些相对于美国来说薪资水平更低的国家的人才,比如东欧、印度,甚至中国的一些地方。现在中国的薪资已经相当有竞争力了。对于雇主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直接降低成本的方式,不需要我去计算效率提升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因为我可以看到,我招聘一个印度的研发人员,薪资只是美国薪资的四分之一,这样一来,我就能够赚回来了。
因此,美国的雇主非常有动力去实施远程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更有情怀,而是因为美国的硅谷工程师实在是太昂贵了,所以他们有着极高的动力去采取这样的措施。
有些雇主天生就不太具备远程管理能力
对于一些公司来说,可能他们首先缺乏国际化管理能力,比如很多中国公司,它们可能对远程管理不够熟悉。现在我们认识很多初创公司,他们开始招聘东南亚的研发人员,或者愿意将研发工作放在二三线城市,以降低生活成本,比如成都、西安等。但是有些雇主天生就不太具备远程管理能力,也不太清楚为什么要选择远程工作,这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就好像我今天使用诺基亚手机,明天使用iPhone手机,即使iPhone明显比诺基亚好,但是切换的过程会有一段适应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远程工作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在做bridgy的时候也是这样,为什么一开始从远程全职逐渐转向项目制,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逐渐发现,如果给定了远程工作的前提,与其全职工作相比,项目制更容易管理。因为像原来的外包等,它们本身就是远程工作的机制,因为这些工作相对独立,比如我是一个线下零售店,现在要做一个小程序,这个小程序与我的主流程有一定关系,但耦合性不高,它相对独立。所以我可以找三四个人,在外部帮我完成这个任务,他们不依赖于我,我的主要场景。所以他们是否在我身边、是否认识我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固定的预算范围内,把事情做得最好。这实际上是一个更容易计算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当时选择做远程项目制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方法。一开始我们采用了安全的一小时计费方式。后来我们发现,对于项目组的管理难度要求实在太高了,因为每个人一开始都不信任,问我为什么,怎么能相信这个研发人员说八小时就是八小时等等。一旦你以时间为维度进行管理,就会产生很多摩擦和不信任。后来我们改成了更注重里程碑的方式,将一个项目拆分为四个里程碑,比如一周内完成UI设计,一周内完成前端开发,一周内完成后端和联调,然后一周进行测试和上线。这样我们将一个项目分解成了四个里程碑,一周完成UI设计,一周完成前端开发,一周完成后端和联调,然后一周进行测试和上线。我按照里程碑来评估工时,并且双方都同意了工时和价格,我们就按照这个计划进行。如果我们的沟通比较顺畅,进展比较顺利,可能就不会超出之前商定的价格。但如果反复修改和调整比较多,我可能会增加价格。虽然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摩擦,但是相比之前单纯按小时计费,这种方式要好得多。
证明自己的性价比、证明自己的工作效率是可以量化的
所以说,远程工作对于雇主来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作为远程工作者,你需要做两件事情。第一,证明自己的性价比,即证明在远程工作的过程中不会降低质量,甚至能够节约成本。第二,证明自己的工作效率或工作方法是可以量化的,即可以以结果为基准进行评估,而不仅仅以时间为衡量标准。这样可以帮助雇主减少管理成本。
所以这两点对于雇主来说非常重要。
建立网络与推广自己
Daisy: 我认为在这方面,程序员可能并不是专长之地。开发与产品的工作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后端开发者来说。如果涉及到站点开发可能还好些,但如果只从事后端开发,就需要与其他技术人员合作,因为一个人很难完成所有任务。
因此,一种可能的选择是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账号,比如小红书或者B站。你可以发布一些类似于技术培训的视频,以吸引观众。然而,最终你仍然需要找到一个团队或与他人合作,以完成工作。因此,我个人不太倾向于从事这样的工作。我更倾向于专注于全职远程工作,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稳定性,可能更适合打工性质的工作。
Solar: 你现在是全职远程还是项目制的方式呢?
Daisy:实际上,我尝试过这两种方式,但最后我更偏向于全职远程工作。这意味着与一家公司长期合作,签订较长时间的合同,比如半年或一年。
这种方式不仅仅是完成一个项目就结束了,因为对于技术领域来说,项目制的性价比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刚开始的阶段,工作量非常庞大。
因此,根据我个人的感受来看,对于未来而言,从技术角度来说,项目制可能并不是非常合适。当然,我也知道有很多在项目制方面表现出色的后端开发者和研发人员,我也遇到过。但可能对于我个人来说,可能并不太适合。
如何在平台里面去寻找工作机会
Daisy: 在平台之外,个体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吸引雇主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有三条路径是必要的。
朋友介绍
首先是朋友介绍,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方式。朋友介绍实际上有点像个人品牌的建立,在过去的工作经验中积累的声誉和好评会转化为订单。我们身边有很多在平台上工作的人才,他们最初的几个订单基本都是来自前同事。比如,如果我曾在奥美工作过,奥美可能会给我派发很多项目。同时,我的奥美同事在外面做品牌时也会给我提供很多机会。这种通过朋友和同事的推荐,甚至可以运用到创业中,因为最早的启动往往是通过朋友圈的力量。因此,在工作中,积累良好的人脉关系和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非常重要,从小事做起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社区中寻找机会
其次,还有一种方法是在“Warm with”(温暖的)社区中寻找机会。温暖的社区指那些明确寻找远程人才的企业或平台,例如我们的平台、圆领、Upwork和Toptal等。这些企业主或客户已经意识到他们需要远程工作者,因此可以为你提供更多机会。然而,在这些平台上的竞争非常激烈,因为其他人才也在寻找相同的机会。如何脱颖而出呢?我们发现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创建自己的作品集。这与个人品牌有关,相比过去传统的简历和面试方式,现在的简历已经不够了。因为面试的环节往往被缩短了,所以需要通过成型的作品来展示自己。例如,如果你是UI/UX设计师,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作品集;如果你是开发人员,GitHub也非常重要。这些作品集可以大大减少你和企业之间适配和磨合的过程,并使你更容易脱颖而出。
发展个人IP
然后第三个方面是关于个人品牌的发展,这方面在一些流量较大的平台上如小红书和B站尤为突出。虽然在这些平台上存在各类用户,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实际潜在雇主的数量可能较少。然而,这是一个积累影响力的良好过程。每个人既是你的潜在客户,又是你的传播渠道。即使某个人并非你的客户,在今天没有向你付费或寻求服务的情况下,他也会向他的朋友推荐你。比如,大家都知道Solar在小红书上做得很好,很多人使用小红书时会想到Solar。即使今天他不直接向Solar付费或索取服务,他也会向朋友推荐Solar。这就是一种裂变,它可以增强裂变的过程。因此,在社交媒体上塑造自己的形象非常重要。之前我在归的群里分享过一些在小红书上做得不错的研发案例。其中有一个账号运营得像是一个养成类账号,记录了每天的进展。比如,第一天还没有收入,然后开始建立个人网站,认识了十个朋友等等。虽然内容类似于日记,但是到了十几天后,他接到了订单,粉丝们也很开心。评论区也会有人询问是否需要队友,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后端开发和小程序的需求。这个过程中,不仅与队友建立联系,还有潜在的合作项目方。我们自己也尝试过这种方式,但是坚持产出内容并不容易。这需要耐心和坚持,同时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虽然这种方式相对较为困难,但幸运的是,这三种方法并不冲突。实际上可以同时进行,但是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更注重有温度、真实互动的地方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Solar: 刚才我们聊到了一些网上宣传的话题,这让我想起了项目制和时薪制(或雇佣制)的做法,以及我最近在创业中接触到的一些服务。
实际上,我目前从事与跨境电商相关的工作。在这个领域,存在一些服务提供商,他们通常是小团队,之前在工作中接触过众筹等活动,了解了如何与海外的合作伙伴合作,如何上线、拍摄视频、宣传以及迎合国外消费者口味等。然后,他们将这些经验分享出来,并在网上发布很多有关这方面的经验分享。我会去搜索这些内容,例如如何进行众筹,如何寻找SQL,如何撰写邀请合作邮件等等。然后,通过大数据推送,我会了解到他们的服务。但我惊讶地发现,这些服务价格相当昂贵。首先,他们要求收取2万美元的费用,然后在众筹成功后,再收取众筹金额的10%。
整个流程,整个策划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他们会帮助你完成,并在之后关闭这个项目。但对于我来说,首先,我感觉他们更像是一个项目制的服务商,因为他们仅仅接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任务,而不是由我雇佣一个团队来满足我的需求。然而,对于许多研发人员来说,这种项目与常规项目可能有一些不同之处。我可以做一个比喻,比如我现在很擅长锯木头、打磨木头,使其光滑圆润。在某种程度上,我拥有木工的技能。
但是现在我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有人想做全套家装,将家里打造成原木风格的装修,他会找到我,然后我负责完成整个房子的装修,这是一个项目。另一种是我制作了很多椅子和桌子,这些产品中体现了我的风格,人们可以直接购买,或者找我定制类似风格的家具。这种类型更适合个人IP或个人品牌,其他人可以找到你,而前一种方式则更关注甲方的需求优先。
Q&A
Q:我们一般在去谈到这种远程工作或者是这种平台的时候,大家的普遍的理解是IT行业的,或者是以IT行业为主的,那么想问一下在各位过往的经验中,有没有注意到对于一些传统行业工作的非IT类的姐妹们来说,现在有什么样的远程工作的机会?
A-Yidi: 关于远程工作形式的起源可以进行简要的介绍。在IT行业中,远程工作的比例确实较高,而传统企业也有远程工作的需求,尤其是在外包领域。外包并不仅限于软件开发,还包括其他领域,例如市场调研和广告创意等。传统企业有时会找乙方团队来完成某些专业性任务,比如市场调研或广告项目。除了软件外包之外,营销类和运营类的外包也很常见。地产公司在购置土地后,也会将运营的部分外包给专业团队处理。当然,传统领域的外包相对较难,因为已经有一些大型玩家占据了市场份额,比如C公司和知名咨询公司。不过,对于个人而言,仍然存在机会。近年来,在小红书等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教练和个人咨询师,这些个体从事营销和咨询工作的概念也开始兴起。但是,他们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吸引客户,这可能需要像Solar所分享的那样,具备打造个人品牌的能力,以便与大型玩家竞争,并获得一定的流量。相比之下,IT领域的机会相对较多,因为它更加细分和碎片化。虽然也存在许多外包公司和大型玩家,但在一些高端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Web3等,大型玩家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软件开发外包以及科技人才成为独立工作者的趋势,他们更倾向于涌向这些新兴领域。
A-Solar:首先,我认为现今的传统企业已经不再如过去那样单纯了。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企业营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通过直播、短视频、KOL合作等方式来开展营销活动,这与十年前完全不同。
在我接触过的甲方企业中,虽然不一定每家都需要在线开发,但他们大部分都有在线销售和营销的需求。例如,40%左右的需求是针对IT行业的,另外20%左右则是针对设计师的。此外,我注意到视频剪辑、新媒体制作、直播等领域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这些需求主要来自于传统企业,比如卖酒、卖吃的、卖家具、家装等公司。当然,最近也涌现出许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需求,大部分来自于电商公司或硬件产品公司,比如做出海的公司等等。
根据我的经验,很多传统企业都想要找到一些新的突破,以适应用户偏好和渠道变化,因此,这些企业内部的需求也就相应增加了。总之,互联网时代与传统企业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
Q:根据你的经验,远程工作中哪些职业类型有大量需求?
Yidi:这里可能有一些机会,特别是涉及到中美雇主的需求。我们目前最大的需求量主要是工程师,尤其是全站和后端工程师。这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找自由职业者,有两种场景:第一种是快速推出一个版本,无论是为了内部使用还是为了融资,因此需要开发、设计和产品经理等专业人才。实际上,研发和设计人员可能需求最大,因为很多时候CEO兼任产品经理的角色,只有在需要更专业化的情况下才会寻找产品经理。另一种场景是由于经济不好,公司内部的员工无法满足产品增长速度,因此需要外部人员快速上线和迭代产品功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类似产品营销这样的人才,特别是那些擅长中美市场的人才,例如有美国市场经验的产品营销人员,在中国海外公司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在我们的平台上,这些职位需求相对较多。
对于规模更大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他们并不太倾向于雇佣自由职业者。他们有两种方式来寻找外部员工,一种是通过合同工和派遣工,这是传统软件外包公司提供的服务,他们会将自己内部的员工派遣给不同的公司提供服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以一种更合规的方式进行外包。另一种方式是寻找专业化的公司提供服务,比如在虚拟现实领域开展活动或在市场方面提供产品支持。他们可能会寻找行业内较好的工作室和初创公司,通常这些公司都有良好的基金投资,并邀请他们参与竞标,从中选择最合适的合作伙伴。不过,这种方式需要具备强大的专业服务能力,例如只专注于H5游戏开发的独立工作室,甚至为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提供服务。这需要个人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并且需要经营团队和搭建合作关系,更像是创业的思路。因此,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Q:可能从一个在通过平台去获得一份额外收入,或者是作为第二份职业的人来讲,更关心的是这种远程工作,个人与企业签订的是什么合同,怎么样定报酬,我如果全职在平台上接工作,我的社保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A:通常平台上可以轻松地处理灵活用工合同以及相关支付事宜。通常平台已经完全符合国内的税务和签约要求,例如薪给力等平台,专门致力于处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合同签署。一旦签约完成,平台会提供转账服务,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确保支付的合规性。系统已经包含了中国国内所需的各项税务,如个人所得税等。然而,五险一金并不是默认包含在灵活用工合同中的,这是需要与雇主进一步商议的内容。通常情况下,灵活用工合同不涉及五险一金。因此,建议与提供五险一金方案的公司或代理进行沟通,寻找解决方案。此外,平台也提供其他保险服务,如商业保险等。虽然暂时还未提供五险一金服务。总体而言,五险一金方面可能需要自行解决。
在我的前公司,我签署的是一个全职雇佣合同。根据我所了解,许多美国公司也会与远程员工签署雇佣合同或者灵活用工合同,但是他们会通过第三方公司来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这些服务公司的存在解决了全球化员工分布和全员远程工作模式下的社保问题。
所以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有很多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可以选择,关键在于你与雇主达成的合作方式。如果是远程全职,通常会包含五险一金,但如果是远程项目制,通常不会包含。
Q:明显的感觉到平台在这方面其实已经有非常规范化的服务,请问自从升级为超级个体以后,在产品、服务和理念方面有什么样的变化吗?和之前相比?
Solar:我感到十分好奇,不知道这个产品、服务是什么样的。首先,我对圆领的产品服务理念非常熟悉,但对超级个体的产品服务理念并不太了解,所以我的发言可能不能代表官方立场,仅供参考。
关于这个产品,他们的描述可能不太准确,不过我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些背后的故事。最初,这个公司由80多人组成,但因为创始人追求新的人生目标,他离开了公司去修行。
然而,一些员工希望继续保留这个业务并实行远程工作,以保持我们的平台运营。如果解散了,我们的用户将怎么办呢?
于是,几名研发人员站出来表示愿意接管这个公司。最初的计划是解散公司并清空一切,但这几名研发人员决定继续经营下去。
现在,这个平台由原来的几名研发人员负责产品、设计、运营、客服和研发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因此,这个平台背后的理念其实是创始人的理念的延续。在创始人还在的时候,我觉得他对这个事业有很高的热情和远见。他非常理想主义,希望能够让人们过上与众不同的生活,同时降低企业成本并扩大团队规模。现在,研发团队将这一理念转化为超级个体的形式,更加强调个体的价值。个体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可能会与平台合作。我了解到他们有一个联盟的概念,就是把原理的个体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联盟。我们为我们的甲方提供服务,同时甲方也会向我们联盟中的其他个体寻求帮助。
具体的使命和愿景,我无法详细描述,但我能感受到他们怀有良好的初心,渴望做好这件事情。虽然现在只有几个人坚持在做,但他们努力坚持下去。由于我没有参与其中,所以无法提供详细的体验,但如果大家想要真实地亲身体验一下,可以加入并了解一下内部的甲方。根据我的了解,现在的续费率和甲方的稳定程度都比原理时期要好,尽管超级个体可能没有那么多广告费用。
总之,新客户可能不会很多,但老客户的服务感受还是不错的。这就是当前的情况。
Q:远程工作需要和同事建立感情,如果大家没有在公司层面的闲聊,可以怎样巧妙的和同事建立工作以外的链接?
A-Solar: 对我来说,打游戏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因为在我以前从事园林工作的时候,我经常和同事们一起打游戏。在游戏中,你能够感受到与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感觉。虽然产品和研发之间存在竞争,但我们也经常会进行对抗,不是吗?我认为这样做有助于促进研发方面的R&D成果、性价比和实现可行性。同时,还有长期规划的考量。他们可能希望这些东西能够在日后更加可复用等等。
在游戏中,我们可能会有很多争论,但我们是同一个队伍。这样的合作可以增强我们之间的战友感,而且你会发现有些人看上去可能呆呆的,但实际上在游戏中非常聪明。
通过游戏,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彼此。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因为我在小红书上有许多粉丝,然后我意外地发现,我们公司引入了许多新员工,他们是通过我的小红书粉丝了解到我们的。
之后,我发现很多人入职后会约我私聊,视频聊天。他们会说“嗨,我想和你聊聊天。”大家直接将像你想了解的同事发出邀请,说上次开会时觉得你很有意思,能否约个时间和你聊一小时。
就这样直接和你感兴趣的人约会,对吧。我觉得远程交流也很好,在视频中两个人或两三个人一起聊天,我觉得非常棒。实际上,远程工作中也会有很多私聊小组,大家会一起抱怨老板或领导,我们有共同的敌人,或者说是共同需要抱怨的事情。
通过交流,你们会越来越熟悉,或者两个人都喜欢k-pop,喜欢男团女团,这样就有了共同话题可以聊了。
A-Host: 我也愿意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因为可能有很多姐妹们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北美或者欧洲等地方,大家都面临着相似的情况。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进行远程工作,这其中包括我们团队在招聘新员工时的过程。在这期间,很多人对于远程工作会产生疑问,比如如何建立个人关系、发展声誉以及与团队成员一同成长。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广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像我这样的招聘负责人来说,我们通常会建议团队每周进行小组例会。大家可以自由地聊天和交流,甚至可以不谈工作。也许大家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只是随便聊聊也挺好,无论你穿着睡衣还是带着宠物出现都没有任何问题。
另外,如果你的经理或其他同事不太主动去建立联系,我有一个真诚的建议。不如你主动迈出第一步,向大家展示出你强烈地想要融入集体的心情和渴望。一旦你表达了这种意愿,一般来说,在一个正常、友好的环境中,大家都非常愿意接纳新人。其实,无论是加入一个新公司、融入一个新国家还是进入一个新部门,主动出击都是打破隔阂最好的方式
Q:大家是把远程作为一个阶段的选择,还是长期的个人职业规划?怎么样确保全职原创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涯持续性的问题。
A-Daisy:对于刚步入职场的人,特别是那些刚刚毕业、刚开始工作的人,我建议他们可能不太适合远程工作。原因在于,他们可能更适合线下工作环境,甚至在一些大公司中,观察并了解正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这种方式,最好是亲自体验一下,以便更好地理解真正的工作应该是什么样的。然而,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职业规划的深入,远程工作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
在国内,许多人了解到了35岁的门槛,因此,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情况下,远程工作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作为长期的事业规划,并且有可能持续下去。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与公司长期合作、签订合同的情况,远程工作与在公司工作的体验几乎没有区别,只不过无需每日前往公司。然而,这样的工作方式并不会影响经验的积累和提升。
A-Solar: 我的想法就是,自从开始远程工作后,我确实不太愿意回到办公室上班了。因此,我考虑成立一家全远程工作的公司。
但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所有工作都必须在线上进行。有时候,如果以后有一些业务需要在某个城市办活动之类的事情,或者可能需要出差去某些地方做一些工作,我并不排斥这些需求。总体而言,对我来说,是否远程工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如果我找不到一家我很喜欢并希望加入的公司,那么我就会考虑创立一家自己的公司。
嘉宾:Yidi、Solar、Daisy
编辑:包包
【我们是谁】
Ladies Who Tech Digital是基于线上分享活动的科技女性交流平台,全部由志愿者无偿在业余时间组织推广,邀请科技领域各行各业的女性,分享她们的专业项目和经验实例,以增进不同行业、不同资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学习。目前已成功吸引了数千人次的观看和参与,分享内容涉及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产品、设计、创业、能源、制造业、职业发展等。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B站:https://space.bilibili.com/1506450
微信公众号:LadiesWhoTech Digital
小宇宙播客:LadiesWhoTech
小红书: LadiesWhoTech

© 本文版权归 She Rewire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