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的“一带一路”建设新征程
近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习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它他起从亚洲的最东段,西至非洲,横跨中亚及欧洲,占据了将近全球90%的人口。我国作为一个几乎拥有全产业链的工业国家,在疫情这几年也遭受到了产能过剩的危机。对此我国当前的政策以国内国外双循环经济共同运作。在国内以农村为导向发展“乡村振兴”,在国外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其他投资为导向。在未来“一带一路”完全建设之后,我国就几乎拥有了比我国人口还多几倍人口的市场,拥有了更大的未来与机遇。所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是硬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最优先选项和最鲜明的标签。一方面改善了所在国的生产生活条件,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提高其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西方发达国家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成本,同时也释放了我国的建设能力,最终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更广更深层次的全球化。
其次是软联通:政策对接规则互通。如果说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打破的是看得见的阻碍,那么政策差异、规则不同等看不见的阻碍则更需要“软联通”的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帮助人们思考全球如何发展和交流。而在此倡议下,“软联通”所希望的是更加务实的合作,使各国在充分参与全球平台的同时能够维持自己的民族身份,这种参与能够反映各国文化以及政策中的优先事项,同时找到更多方式保持互联互通。
最后是心联通: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心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只有民心相通,我国和共建国家的合作才能深度融合,共同了解并相互支撑。共建“一带一路”时应当给予人文交流以足够的重视,这能够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理解,其所持续的时间要远长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联系。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和宗教文化都存在差异,其对发展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建立多元立体的交流机制,包括智库、媒体以及青年交流等,同时立足“小而美”的民生项目,通过更多精细化设计和系统工作加强双方交流互信。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过去10年的发展和成果只是序章。展望未来,中国将与共建国家一道,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实现绿色“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推动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一个美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