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上总是背着两个大布袋,里面有墨汁毛笔,外加一个橙,偶尔有可乐,拄着双拐一步一顿,在白墙、电线杆、灯箱、垃圾桶、天桥底……只要是空白的地方,就会掏出布袋里的墨汁毛笔,往上边乱写一通。这位奇人。就是在香港家喻户晓的“疯子”——曾灶财,被尊称为“九龙皇帝”。1956年,35岁曾灶财一次偶然的翻阅族谱,发现九龙部份土地(九龙城)被割让给英国之前,曾获御赐为他祖先的食邑(封地)。香港成为英国属地后,他们却不再是九龙的地主。曾氏不满政府“霸占”其土地,却又上访无门,故开始四出禀状,经常在家附近涂鸦“宣示主权”。(这个扯淡的证据很类似于以色列拿着《圣经》说巴勒斯坦是上帝的应许之地一样。)在狭隘的街道、匆忙的人流当中,鲜有人去看他和他的“作品”两眼,不是不好奇,而且对他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仿佛他就是一个路边派广告的小丑、一个行走在城市边缘的流浪汉,一个每天见到腻味的城市风景。说风景有点抬举他了,毕竟他不会像星光大道或者迪斯尼那样,有游客会特意去跑去关注和打卡。其实,说曾灶财是香港的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却一点也不为过。这种文化,会随着他的逝去(2007年7月25日“驾崩”,享年86岁,无谥号)被下一代人慢慢地遗忘,但他和他的作品却会在城市的野史、文艺史上会留下“浓墨”却不重彩的一笔。在他身上,衍生出了不少艺术作品,包括电影、服装、歌曲、绘画……1981年,王晶的爸爸王天林还以曾灶财的故事为原型,拍成了电视剧《流氓皇帝》,主演郑少秋。(个人觉得,象这种极接地气的市井小民角色,让许氏三兄弟、周星驰和他的配角们去演绎更为合适。)1997年,香港的著名时装设计师邓达智采用了曾灶财的涂鸦来设计时装。
书法家刘建威以他的作品和事迹为素材,在香港艺术中心办了个叫《九龙皇帝的文字乐园》的展览。2000年,他上了大荧幕,在《九龙皇后》的电影里,和叶德娴演起了对手戏。
2003年,曾灶财的作品威尼斯双年展展出,是唯一一位香港人获展出作品。2004年10月底,他的作品被拿到苏富比拍卖,以55,000港元成交。软硬天师(成员之一为葛民辉)的唱片封面,也用他的作品作为设计元素……很多商业和艺术机构的活动、作品都取材于他,但无论如何出名,他仍旧过着穷极潦倒的生活。这也是此城精致利己的一个鲜明写照。而在这些作品当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BEYOND的《命运是你家》。歌词是黄贯中写的,描述了在喧哗地城市里,一个孤独无助,却又坚韧地面对命运困厄的男子形象。黄家驹曾经在1993年香港电台举办的“香港我哋呀”不插电演唱会上提到过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这首歌是黄贯中对香港人称“九龙皇帝”的曾灶财的写照。杜德伟有过翻唱,同样地华丽,但缺乏对歌曲原型的感情。BEYOND的另一首歌曲《城市猎人》也有类似的感觉:清冷、影像化。歌词是被家驹的好友Mike Lau的一首诗启发而来的,受到当时日本漫画《城市猎人》所刺激,但歌词的意境却高远很多,有一种飘忽、清丽,为人为民的侠骨又带着某种孤独……当我们在城市(特别是深圳)里落寞无助,无亲无故,且有数目不小的信用卡数要还的时候,听听《命运是你家》、《城市猎人》这一类的歌曲,在更感孤寂之余,多少还有点绝处求生的力量。一个躯体残有缺、行动佝偻者,精神现志向尚且如此执着,何况到此地为梦想奋斗的我们呢。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城市不出色,而是我们不够包容。在这竞争的时空里,作品能够打动人,既需要有对成功者的艳羡,也需要有对失败者的抚慰。既需要万人一面的情感共鸣,也需要有个性的故事内容来吸引人阅读、聆听。每一个城市,都会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细节,除了官宣的景点,还有更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寻常巷陌里的人。繁杂如香港,若有用心的文艺探客,曾灶财的书法若还健在,也不妨赞叹其为城市人文的一道风景。匆忙如深圳,文艺的创作角度可以平视,照顾到更多的个体,“留心,身边每个人”,发掘其背后的故事。不知道“九龙皇帝”曾灶财的人生际遇,以及诸多艺术创作者对他的艺术再创作,对深圳的同行们有没有一点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