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首页
浏览发现
话题广场
快速注册
作品解读丨2022霍普杯一等奖作品「复得返自然」深度解读
UniDesignLab
2023-11-01 11:42:42 江苏
UIA 霍 普 杯
2022
编者按
:UIA-霍普杯2022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Morphosis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汤姆·梅恩(Thom Mayne)
担任主席并拟定题目“折叠景观——城乡结合的范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获得本次竞赛一等奖作品《复得返自然》的深度解读吧!
UIA-HYP CUP PART Ⅰ 复得返自然
▲ 复得返自然概念图 @笔者自绘 “本书是关于太阳、月亮、星星、四季变化、播种和收获、云彩、雨水和江河、海洋和森林,生灵与草木的威力及重要性的个人的见识…我们不应把人类从世界中分离开来看,而是人和世界结合起来观察和判断问题。”--《设计结合自然》 以下视频来源于UIA-霍普杯国际建筑设计竞赛▲cybernature竞赛视频 0
1 城市与乡村 城
市是多维结构集聚的人工系统,物质、能量、信息在不同的维度高效传输,单向的物质、能量输入输出是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机械联系。乡村是自然系统的一环,其顺应生物学逻辑有机地融入生物圈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中,低下的生产效率与匮乏的技术创新使其陷入单向哺育城市的困境。如何利用弹性有机的乡村重新链接城市与自然环境?如何利用积聚高效的城市带动掉队的乡村生产模式?乡村弹性有机的优势与城市集聚高效的特点是城乡空间结合的接口。
▲乡村-城市能量流动@笔者自绘
▲城市夹缝中的自然@笔者依摄影作品改绘 02
道法自然 自然
界中固有的生物学逻辑提供统筹城市-乡村物质循环与能量利用的答案。热带雨林露生层-树冠层-幼树层-灌木层-地面层植被对太阳能逐级利用,海洋中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物种的多样分布:竖向的物质循环与能量多级利用是复杂生态系统的特点之一。
▲自然界物种的多层分布@网络 03
空间气候调节与功能生产方案
选址于亚热带气候区城市深圳,设计道法自然,将乡村竖向分层与城市多层空间叠合。提炼不同地域城市居民塑造“微自然”的模式,利用模块化方式于城市竖向多层空间之上,构建物质与能量的多级利用系统。该系统共三层,通过各层种植单元的大小疏密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叠合调控下部城市物理环境。其中顶层为高度机械化的农田层,种植低矮透光率更高的水稻等农作物,整体通透率为70.91%,是对降水与太阳能的第一层级利用;将高出农田层的部分室内空间出让给城市农民,方便进行耕种管理。
▲形态生成1@笔者自绘 中层为丛林层,生产性乔灌木与景观植被结合种植,整体通透率为91.89%,该层主要根据城市肌理关系与生产需求分散布置,对城市物理环境及视觉效果进行第二级调控;底层为公共活动层,种植景观植被,通透率为81.45%。
▲形态生成2 @笔者自绘 结合低矮建筑的屋顶组成贴近自然的公共生活系统。此外根据城市空间开敞度以及结构需要布置竖向承重节点,根据功能分为拔风塔、雨水收集塔,农作物管理塔。三层界面与功能塔协同作用,实现城市多层空间与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的结合。
▲空间调控理论指导的物质与能量的多层叠合 @笔者自绘
▲城市中物种的竖向分布 @笔者自绘 0
4 城市归自然将
乡村分层叠合进入城市,实现物质循环与能量的多级利用,乡村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的同时,兼具调控城市空间物理环境的作用;城市的技术创新反哺乡村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垂直向的城市与水平向的乡村聚合成统一完善的生态系统,在Cybernature中,建筑“山体”成为丛林的依附,阳光穿过郁郁葱葱的农田洒下斑驳桂影,人类最向往的自然抬眼可见;暮色四合,万家灯火如点点繁星透出农田,农民和市民共享“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然与喜悦。
▲复得返自然概念图 @笔者自绘
▲城市空间愿景 @笔者自绘 U
IA-HYP CUP PART Ⅱ 性本爱丘山 01 竞赛解读本次
竞赛主题“折叠景观——城乡结合的范式”,笔者认为这中关键有三,首先是“城乡结合”,意在创造新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联;其次是“折叠景观”,我们理解是将城市与乡村折转贴拢后的愿景呈现,最后是“范式”,预示其具有一定的原型意味,能够在不同自然人文背景的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02
灵感来源 古人
类对舒适的追求在树下构筑巢穴,古埃及人崇拜太阳而建造神庙,东晋陶渊明因热爱丘山而开垦芜田,无名氏为追求那抹绿色于城市夹缝中培育盆栽,每一个人记忆深处或多或少藏着对自然的向往,设计对这种深层共性的回应,会不会是形成“范式”的一种方法呢?南京四牌楼中央大道的参天梧桐将行人短暂的置于自然环绕的乌托邦,硕士课程建筑-景观跨学科的合作设计也让笔者形成建筑-自然相结合的设计观。似乎如何折叠城市与乡村,如何呈现城市重归自然的愿景也十分清晰了。 ▲ 四牌楼的自然
▲东南大学中央大道的参天梧桐 @笔者自摄 0
3 城市与乡村场地选址场
地选择主要出于宏观气候因子与城市形态、建筑形式要素关联的考虑。深圳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炎热多雨,根据国内外建筑环境调控理论,绿色建筑理论等研究基础,亚热带地区建筑对遮阳隔热、通风除湿的要求更为显著。于是,希望通过树林的蒸腾作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冲动便成了选址的原因之一。
▲总平面图 @笔者自绘
▲单元运行逻辑与构造 @笔者自绘 0
4 城市与乡村总结感言此
次竞赛全程共计三月有余,十分感谢队友、指导老师的辛勤付出,也感谢霍普杯官方提供大家交流学习的平台,笔者团队也会继续保持对自然、社会、人的关注,时刻保持构建和谐未来人居环境的热情。 T
eam Members 团队成员
于洋
闫建
刘宇轩
赵俊逸
组长姓名:于洋
组员姓名:刘宇轩、闫建、赵俊逸
指导老师:寿焘
撰文 | 2022霍普杯组委会
编辑 | 2022霍普杯组委会、《城市 环境 设计》(UED)新媒体部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UniDesignLab
(北京)
建筑/景观/设计媒体与职业发展资讯平台,赋能设计从业者与上下游机构。...
UniDesignLab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竞赛资讯 | Weiss/Manfredi 团队赢得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国际竞赛
项目解析 | 印度尼西亚Sagehaus办公花园 - 风之穹顶 / RAD+ar
2024“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入围作品展
竞赛资讯 | Weiss/Manfredi 团队赢得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国际竞赛
作品解读 | BIG新作:新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