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罗伯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
这本书的名字过于草率
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读书笔记。这个读书笔记大概就是给这本书做了总结,对自由教育的批评已经够多的了,我也提不出什么新的批评,所以,我尽量是忠于原文写了写总结。第四章还没写,等哪天有时间再补上。最早的时候看这本书很受启发,现在再看,只觉得观点和态度太多,缺乏论证或论证得很草率,作者往往抛出一个观点,后面有好几页或许是在围绕着这个观点展开谈论,但又很难说能够证明他的观点。我想给杭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那一系列高等教育丛书,《高等教育哲学》《大学的使命》《大学的理想》《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等,都写个读书笔记。要不然,我总忘啊!
在赫钦斯看来,高等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作为教育,真诚地追求知识,作为学术,真诚地献身于知识的进步。(p19)
第一章、外部环境
赫钦斯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处于一种混乱状况中,这种混乱由三方面原因导致:追逐金钱、误解民主和对“进步”的错误认识。
第一,追逐金钱及其带来的混乱。大学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捐赠、学费和立法机关。对捐赠者的依赖,使得大学的教育政策是偶然的、缺乏连贯性的;为维持和增加学费收入,大学对社会的需求和兴趣保持高度敏感,随时而迅速地适应社会需求;为吸引学生,大学和学校对体育运动和社交生活的重视,也导致了学校的混乱。对金钱的追逐也导致注重数量,而注重数量则造就了美国教育评估制度。评估的标准实际上只是衡量一个人的诚实、顺从和记忆,而非真正的智力的发展。
第二,误解民主及其带来的混乱。混乱的民主概念影响到教育的年限、内容和控制。经济状况决定大众免费教育的年限,那大众免费教育应当在什么时候结束呢?赫钦斯说根据经济状况确定的应当是在大二结束时(美国的实际状况是K-12教育是免费的),但他认为,“免费教育应当超越这一水平”,应当为“那些具备独立的智力工作所需的兴趣和能力的人”在大二阶段之后提供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免费教育。教育内容的民主意味着每个人都应当受到良好的普通教育,但问题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一个良好的普通教育”。民主应该意味着课程向所有人开放,也应该意味着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和能力,在他看来已经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参加考试,以适应个体不同能力的需要,民主并不意味着将高等教育向不具备能力和兴趣的人开放(人不适应、不喜欢、不愿意考大学,非得让人考,再告诉人这是你的权利、这是民主)。教育的民主控制的混乱,美国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课程问题是混乱的,而每个人/利益群体(每个公民、社区、校友、董事会等等)都认为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能够做得更好。
第三,对“进步”概念的错误认知。进步意味着每件事情变得更好而且一年比一年好,进步的观念来自于进化论,经验主义成为教育的基础。赫钦斯说,教育“从进步的概念开始,以一种反理性主义结束”。也就是说,人本来应该通过教育获得进步、获得心智的开发,而实际上,通过教育只传授关于当代工业、技术、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内容,“目的就是造就在美国的环境下知道如何去做的完全融合的年轻的美国人”,教育只是要使年轻人树立努力工作、必须工作的信念,而做什么工作,其实并不重要。也就是说,实际的教育掩盖了教育发展理智的目的。
追逐金钱使得学校对公众舆论非常敏感,而公众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目标,一个被扭曲的民主概念——大学应当给予年轻人同样的就学机会——使得大学必须招收任何学生,这样,大学的需要和公众的情感联合起来就使得大学降格为职业学校。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两难困境
这里的困境指的是大学的专业教育以及由此导致的(1)专业主义困境(2)孤立主义困境(3)反理智主义困境。
(1)专业主义困境。大学的存在使得外部组织想要从大学获得现成的、廉价的“产品”—劳动力,从他们毕业那一刻起就要尽可能大得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培训。这样,大学就必须实施专业教育,“对专业性的重视就意味着对职业性的重视”(p32),“学院的重心取决于职业性方面的压力”(p23)。赫钦斯认为,在大学里将职业教育化的行为对于大学、专业和学生都是非常有害的。在赫钦斯看来,专业学院的重点应当是“专业的理性方面的问题”(p27),向学生“提供对于任何职业而言都有用的教育”(p28),也就是“各个学科的一般原则、基本命题和理论”(p28)。而实际上,大学和学院却放弃了心智理性的训练,自动降格为初级职业学校,专业也降格为了初级职业,这不仅导致教育内容的浅薄、容易过时,也难以为学生从事工作作好准备。
(2)孤立主义的困境。一方面,是教授之间的相互隔离,因为他们关注的只是为某一特定职业作准备,而对其他职业/专业甚少关注,这就使得不同专业之间相互隔离,也造成了进行“职业教育”的人与关注纯粹真理的人相互隔离。另一方面,大学系科和专业学院之间的合作的混乱。
(3)反理智主义的困境。赫钦斯说大学是反理智的,因为“理智问题是值得大学关注的唯一问题”(p31),专业的理智方面的内容一般只能在大学中掌握,大学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的理想场所。然而,大学传授给学生教育内容只是一些行业规则、技艺等,只有一些“彻头彻尾反理智主义的课程”,这些课程只是为了使他们适应日后的工作。因此,高等教育陷入了反理智主义的困境。
高等教育能摆脱这些困境吗?赫钦斯提出从“彻底修改我们的专业观”开始。首先解决专业主义的困境,主要是增加理智性的内容,使得大学的“专业学院和专业课程仅限于那些拥有自身的理智方面内容的学院和科系”(p33),这样,这些学院和院系就能够发挥真正的大学精神——纯粹为了研究对象而研究的精神。这种大学精神将会造就更好的大学从业人员,也能够解决孤立主义的困境、反理智主义的困境。听起来似乎是可行的,但“可行”是从“很难行得通”的彻底修改专业观开始。
第三章、普通教育
首先,赫钦斯所说的普通教育是“面向每个人的教育,不管他是否进入大学深造”,它的目的是“智力的培养”(p39)、“培养人们理智方面的优点”(p37)。“理智方面的优点是一些习惯,它们来源于智力的训练”,不管学生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种“培养理智方面的优点的教育都是最有用的”。(p37)在明确了教育目的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教什么?在赫钦斯看来,生活的经验是变化无常的,学校教育无法传授这类无法穷尽的具体知识,那就只能“致力于发展思维的正确性,并将它看作是通向…理智活动的途径”(p40),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那就只能是“永恒的学习”。“永恒的学习”是要挖掘出人性的共同要素(p50),是能够将人与人、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增进人类思维的学习,学到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阅读经典名著就是一种“永恒的学习”(p48)。在赫钦斯看来,“普通教育课程应该由西方名著以阅读、写作、思维、说话和数学的艺术组成”(p50),通过这样的普通教育,能够使学生才能够了解伟人的思想,学会独立思考,做出明智的行为,也为未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不得不说,赫钦斯的普通教育思想并不考虑个体差异性。阅读名著或许是好的,但也有很多人并不喜欢、不擅长阅读。他说,高等教育误解了民主,民主应当是“考虑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他认为有准备的情况下参加考试”,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没有准备好就可以不参加考试,这种“尊重”是他给予那些学习能力较差或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的民主。但他又说,“不能将教育屈从于儿童甚至大学本科生零星的和自发的兴趣”(p42),他也引用了休厄尔的话“要唤起和发展年轻人的突发奇想、自我意志、喜好和倾向,但这不是人的教育…因为这不是培养一个人的人性的教育,而是对他个体性的纵容”(p43),普通教育想要做的是“挖掘共同的人性要素…而不是个体的偶然性”(43)。这种对“个体性的不纵容”又剥夺了对阅读没兴趣、不擅长的学生的民主。
本来是不应该在这里做出这种评价的,这本书里很多地方只有观点和态度,没有严密的论证,要驳斥一些观点,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作为一个普通的读书笔记,没必要去发表意见。不过我在这里还是批评了几句,主要是前几天听了个讲座,说到要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测评。我觉得很多人包括我,我们这些学习还行的人,其实只是现行教育规则的受益者。我们对学习课本知识和考试这种形式,多多少少有点兴趣、不排斥,也有一些能力,努努力能学得还行。但我知道有一些人的确是缺乏这种能力和兴趣的,所以,他们学习不好、考不上好大学。如果改变了教育规则,如果衡量一个人学得好坏的内容是音乐、是绘画、是体育、是人际交往能力,那我才会是那些学的不好、考试考不好、去不了好大学的人。赫钦斯的普通教育其实只是改变了内容的“现行教育规则”,并不考虑有阅读困难的人的情况,他在后面说到这种课程的难度不大,真的不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