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柴窑”?也许真的被找到了!
谈起宋代五大名瓷,必言“柴、汝、官、哥、定”。汝、官、哥、定等窑现均有定论,唯柴窑神秘异常,如神龙隐匿,不得一现。
古籍中对柴窑最早的记载,百度百科中收录的是:“宋人欧阳修的《归田集》谈及‘汝窑花觚’时曾有:‘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罄,世所希有”。我进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资源库中翻阅,并未找到欧阳修的《归田集》,倒是有欧阳修两卷《归田录》,但此书中没有任何关于柴窑汝窑的只言片语。可巧的是,有一部清代高士奇的《归田集》,书中确有记载:“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腴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这就有意思了,极大可能,是宋代的欧阳先生抄袭了清代的高先生著录。
再有,现今能看到的最早关于柴窑的文献是曹昭的《格古要论》和王佐增补的《新增格古要论》。曹昭《格古要论》写于洪武年间,王佐《新增格古要论》成书于天顺年间。
也就是说从五代后周柴世宗(公元954)到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的四百三十多年里,文献里的对柴窑没有任何记载,近500年后在文人士大夫的“朋友圈”里又忽然出现。这就值得思量了。
曹昭的《格古要论》里对柴窑的记载是:柴窑 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
王佐的《新增格古要论》里对柴窑的记载是:柴窑 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柴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足黄土近世少见。
王佐对柴窑的描述加了一些内容,结合王佐的文字,曹昭《格古要论》中关于柴窑的描述断句应该是: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但我细细品读曹昭书文中的其他篇章,确觉得原文应断句为: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
不同之处在:“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联系上下文,曹昭《古窑器论》中的“土”并非指土色,二是指代胎土。那曹昭说的柴窑特质就是:釉色为天青色,釉水润泽细腻明亮,大多有开片,但底足较粗糙,胎体为黄色。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对柴窑的最早描述。
又过了近两百年,张应文在他的《清秘藏》中对柴窑又有了新的描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又曹明仲云柴窑足多黄土未知然否”,即大名鼎鼎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他所说引用曹昭对柴窑的描述“足多黄土”实则是王佐对曹昭原文的误读,已非曹公原意。那“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否是对柴窑的真实的描述,必也存疑甚多。
笔者观此形容“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倒是南宋景德镇窑的影青瓷完全对的上。
再说符合“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的瓷器,遍寻中华大地,竟无一件存世瓷器可以对上,倒是东瀛有一件“青百合花瓶”与曹昭所论柴窑最为相近。高清图片没有,是否开片不知,但底足胎质疏松、微泛黄色。倒也极为接近了。

近年来,国内各类专家列举各类窑口相似瓷器,极力证明日本这件瓷器并非柴窑,但证据皆差强人意,至少发色全不相类。笔者倒是见过四川地区一件偏窑口残器,与此件花瓶发色如出一辙。也应是五代北宋时期,倒也许能为驳倒此件“柴窑”提供一些思路。
那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存在过柴窑呢?故宫博物院的一幅藏画也许能给出答案。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于宫廷之中下棋的场景。李璟与柴荣同时代,柴荣还曾三次亲征南唐。画中有两个围棋罐,应是天青色无疑。
如果有柴窑,这怕是今人能见到的唯一真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