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凶年》到《街角》,从戏谑到愤怒,从无力吐槽到无力脱逃
当我在床头合上《街角》这本书的时候,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阅读带给我人生的意义。
《街角》是大卫西蒙在写完《凶年》后的另一本现实主义著作,这次他扎在了毒贩和瘾君子之中。相较于写《凶年》时的青涩,大卫西蒙此时已经成熟了许多。这些环境与时间的变化,以及作者看问题的视角和深度的成长,都在《街角》这本书中得以体现,也震撼了我的心灵。
在《凶年》中,当作者身处巴尔的摩警察局,通过描述凶案组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时,我看到的是在官僚主义下,警探们在维护正义和达成绩效中的纠结与挣扎。那些在警局中存在的量化考核要求以及资源和要解决的问题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促成了警探们以及警察系统的行为异化:为了提高重案破案率,想办法将重大案件降级为一般案件;以及为了每个人都有加班费可赚,警探之间形成的案件分配的默契。种种景象,竟然让我从中获得了一丝治愈:原来,全世界上班的人都一样,为了毫无价值的目标努力编造贡献,只为能拿到多一点奖金。《凶年》给我的感觉,更多是看到作者对于警察系统的吐槽和戏谑,和对于本应寻求真相和追求正义的凶案组的一次嘲讽,读这本书就好像在听作者讲:“看看,这就是被我们这些纳税人所支持的部门每天在做的事!他们和我们一样,每天为了加班费,为了晋升,搞些粉饰太平的事情。而其中真正有正义感和有能力的警探,却受到排挤,永无出头之日”。这些警探也和我一样,为了眼前的胡萝卜拼命的迈出步子,却对前进的方向毫无觉察。而当《凶年》描写到那些犯罪分子时,更是不可理喻与啼笑皆非,这些罪行的发生往往源自于弱智又鲁莽的行为,而这些罪犯更是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蠢材,他们的行为就像他们的存在一样让人无法理喻。
可是,等到作者长了几岁,决心深入街角,和毒贩以及瘾君子这些犯罪者生活一年之后,我能显著的从《街角》这本书感受到,他的心态变化了。从《凶年》到《街角》,就是从戏谑到愤怒,从烦闷到悲哀,从同情到心碎,从无力吐槽到无力脱逃。
《街角》以麦卡洛一家为核心,讲述了十六岁的迪安德尔,这个一只脚踩在篮球场和学校里,另一只脚踩在街角生活中的年轻毒贩,讲述他是如何在人生的路径上迟疑不定又不可避免的被街角所吞没的。他的父亲加里和母亲芙兰,曾经过着欣欣向荣的日子,加里的勤劳和聪颖曾经撑起这个家。而迪安德尔的爷爷,年轻的时候从南方种植园跑到北方的巴尔的摩,靠着自己一身的力气,开创了麦卡洛家族的美国梦。然而,由经济的下行以及盘踞在美国的种族歧视的问题相结合,最终所诞生的充斥着贫困和毒品问题的街角,如漩涡一般,从芙兰开始,逐渐的将迪安德尔一家三口拖入了深渊。而作为孩子的迪安德尔,从小沐浴在街角文化和毒品文化中,根本无法想象生活在街角以外的样子,他知道自己不应该贩毒吸毒,也几次试着回到学校完成学业或者去找一份工作,然而学校无法教授他能够让他在社会上立足的本领,快餐店也无法接受这个身上带着街角气息的黑人小孩儿,再加上他的父母、他的朋友以及在深陷街角的所有人身上的麻木不仁,都无法帮助他走出街角。于是,伴随着这一家三口的起起落落和痛苦的挣扎,书中描写的1993年就这么过去了,街角依旧还是街角,而迪安德尔已经成年,即将面对街角生活真正残酷的一面。
除了麦卡洛一家,书中还记述了老一辈的街角“战士”科特和他的朋友们,他们经历过内城区的黄金年代,同时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越来越深陷在毒品中无法自拔,也越来越疯狂。他们同时也对自己的境遇感到悲哀,却深知无法改变。而代表着街角为数不多的希望:艾拉汤普森,在自己的女儿被街角夺走生命后,依然选择坚守在自己的娱乐中心里,为街角的儿童提供这唯一能让他们暂时的远离街角生活,享受童年时光的净土。
阅读这本书,就像与这些毫无选择只能在街角谋生,并为毒品奔波的人生活在一起,我的心也深深的牵挂着这些与我时间与空间相隔万里的人们。《街角》的文笔恰如其分,从不花费笔墨渲染这些人们的生活境地如何悲惨,也不给我收获圆满结局的预期。它流畅又生动,足以让我在看到主人公们一次一次的振作起来又失败,最终挣扎着跌入深渊时,感受到的是如失去朋友般的心碎。而当我偶尔看到那些悲惨生活中的高光时刻:迪安德尔走出街角代表学校参加演讲,娱乐中心篮球队在比赛中获得了胜利,以及有那么一两个人最终离开了街角时,这些时刻带给我的感动竟如此有分量,以至于让此刻的我备受鼓舞。
这是一本悲伤和心碎的书,也是一本无法给出答案和结局的书,但它不会让读者备受煎熬。作者不希望让读者为书中的人物辗转反侧,只希望读者能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在美国这个世界第一的经济体中,有这么一群被遗忘的小人物,他们被现代社会的经济体系彻底抛弃,也被这些人类发明的毒品所伤害,而打击毒品的行动也将这些人一并给予制裁的铁拳,但却无视了这些人在出生时就别无选择。于是当我掩卷沉思时,也就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这个世界的真相。
《街角》这本书足够的真实,以至于书中的人物,在书籍写作完成的十年后再版的后记中,以及二十多年后译者的后记中仍然还有着那些少数走出街角的人的动向。在谷歌上搜索他们的名字,看到他们在重新振作起来后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这些新消息也带给了我巨大的鼓舞。而这时空交错的奇妙感受,也是这本书带来的巨大魅力之一。作者大卫西蒙,我是通过《火线》这部剧认识他的,当我被《火线》这部被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剧”所描绘的现实主义图景所震撼后,一路追寻他的作品,最终读完了《凶年》和《街角》这两本巨著,也让我的人生从此打开了一扇窗,更进一步的接近了人生的真谛,而这就是阅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