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r.Friday
编辑:tudou
图片:网络
星期五言:有人说小说是在做现实里做不了的事情;也有人说作品应该为社会服务,反映现实;还有的人说现实是一部拙劣的小说,暗示作品应该更为戏剧化……到底作品应该遵从哪种理念?到底创作者又该如何面对自己与作品的关系,以及自己与作品中人物、事件的关系?进而现实与作品的距离又该怎么界定?以下推荐10+1部电影(含一部美剧)有演绎作家背后生活的,有剖析作家作品的,也有深入到作家思维解读其创作动机的……无疑这些电影都或多或少在揭示困扰作家、文学研究者乃至广大读者的问题。通览这些电影或许会让你对作家、作品乃至现实产生新的认识。(注:【星期五文艺top 10】所有推荐电影,如不加特别说明均为作者全片观后影片,不存在摘录采编的情况;推荐电影时有重复,但「推荐语」因文章主题变化而变化,不存在摘录与复制;文章观点系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原名:La notte
国家:意大利
「推荐语」电影还原了一对作家夫妇一天的私生活——从见朋友,到无所事事地在街上闲逛,再到参加朋友奢华的午夜派对……直到清晨人群散去。而正是这一天对作家生活的窥探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与作家身份的某种对比讽刺,进而产生出了某种虚空。原名:House of Games
国家:美国
「推荐语」一位女作家,百无聊赖中深入到某家地下赌场,试图找到点创作灵感,不想被动陷入了别人的圈套……这部电影再好不过地演绎出了创作过程(即作家通过骗子搜集素材)与现实过程(即骗子通过作家赚钱)的对立冲突。这种冲突也正是现实、创作、作家身份间的冲突。原名:Misery
国家:美国
「推荐语」当作品里的人物及其生活成了读者现实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那读者便也对作品有了“统治权”。如此,“作品该谁说了算”成了文学研究上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与一般作家类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将焦点对准在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之上。由此演绎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作家绑架案”。原名:Naked Lunch
国家:加拿大
「推荐语」电影改编自“垮掉一代”作家威廉·巴勒斯的同名小说;导演将焦点对准了一个特殊的美国亚文化作家群体。这一作家群体从毒品中汲取灵感写作。无疑,那些混乱、幻想、颓废构成了这部的结构与逻辑。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导演在用作家的生活阐释作家的作品。原名:Bullets Over Broadway
国家:美国
「推荐语」一个抓耳挠腮想要写出好作品的剧作家,碰上了一个拿钱干活的帮派马仔,两人连同一干演员同处一室排练一出舞台剧……这部电影再好不过地用错位、歪打正着、荒诞阐释出了作家、天赋、现实、作品这些概念间的不协调关系。原名:Il postino
国家:意大利
「推荐语」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底层劳动者跟一个作家之间。他们友谊的媒介便是作家的作品(诗歌)。如果我们把劳动者与作家看成现实与文学象征的话,那无疑“作品”对两个人产生的影响在电影中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导向的是文学上的浪漫,前者则是现实的悲剧。原名:Tristram Shandy: A Cock and Bull Story
国家:英国
「推荐语」电影分两条线混杂交错进行——一条演一群剧作家创作排演《项狄传》的过程及花絮,一条演《项狄传》的文本内容。原名:El ciudadano ilustre
国家:阿根廷
「推荐语」一位拿下诺贝尔奖的大作家,在阔别家乡几十年后重返故里小镇……于是一系列关乎高于低,雅与俗,深与浅的矛盾碰撞发生了。这种矛盾最终促成了作家新书的诞生。本片是一部再好不过的阐释作家、作品、现实关系的南美电影了。原名:Anatomie d’une chute
国家:法国
「推荐语」与其说这部电影演了一场离奇的法律纠纷案,不如说它是在导演一场难缠的“文学辩论会”,辩论的焦点便是“作家、作品、生活、现实的关系”。原名:Roter Himmel
国家:德国
「推荐语」可以说《红色天空》的视角是彻头彻尾的作家视角,而它的思维也非常接近文学式思维。因此这部电影除对电影爱好者来说价值很大,对文学研究者来说也是如此。原名:You Season 1
国家:美国
「推荐语」本剧主角是个书店老板,自然他也读过不少书。这都不足为奇,奇在这部电影采用了第一人称旁白的手法将所有悬疑、犯罪、凶杀过程串接呈现出来。这就为电影中一切人物的行为事件萌生了一层“文学浪漫色彩”。而主观叙述下的文学浪漫又与现实形成了对比,让这部类型片美剧显得稍稍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