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他这样做父亲
那个年代,他这样做父亲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
文/侯泰而
很多年前读师范的时候,老师经常提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读他的书、学习他的理念。他将“对孩子们的爱”作为人生主业的定位,深深震撼了我们。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学生,而且爱家人、爱自己的孩子。儿子上大学后,他没时间去探望,便以写信的方式,与儿子谈理想、谈青春、谈学习,用一颗炽热的心与儿子交流,把温暖和见解带给儿子。近日,我仔细读了他的《给儿子的信》,被这位教育家卓越的思想所打动,也被他深沉的父爱所感动。那个年代他履行父亲职责的理念和方式,在今天仍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苏霍姆林斯基最在意的,是对儿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他希望儿子记得自己来自于朴实的大地,记得面包、土地对于人生的意义。他真诚地说:“请不要忘记,你是谁,从哪里来。请不要忘记,我们的根是劳动人民,是土地,是神圣的面包……”这样的教诲是朴素的,也是真挚的。即便在今天,我们也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走向哪里。他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指出“没有信仰的人只是一个懦夫,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同时认为理想寓于平凡,“理想之物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本身”,而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爱国,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儿子反复言及的一个词。“一个人只有真正地热爱祖国,他才是一个全方位的人”,“祖国是你的摇篮,是你的家,是你幸福的源泉”。他在信中旁征博引,讲了许多故事,希望把儿子培育成“一名英勇的爱国者”。从这些信中可以读出,苏霍姆林斯基对儿子的人生之路是多么关切!他努力地指点着儿子的迷津,尽一切可能指出前行的方向。他信中许多精彩的论述,如同一种恒久的警醒和暗示,将时时激起人们对理想、国家、社会等人生课题的思考。

如何让孩子养成预期的品格?在信中,苏霍姆林斯基介绍了修炼人格的方法途径。比如,他十分重视美育,认为“灵魂自我修养的最重要的手段——是美”。他让儿子拉手风琴,学小提琴,想和儿子去听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因为这能培植起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怜悯之心。他十分重视读书,反复叮咛儿子要多读书、天天读书,列出自己所读的《复活》《罪与罚》《草原》等诸多书目,还给儿子寄去《小王子》等书。他指出,“读书——就是教育自己,读书——就是思考,读书——就是判断”。他十分重视自律,他告诉儿子,“教养实质上就在于这样一点:努力压制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发展一切人性的东西”。他不让儿子买当年时髦、流行的晶体管收音机,而是让他去买一把小提琴或一些艺术方面的书。这些教诲,蕴含了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的智慧和见地,对年轻一代增强自身修养、锤炼品格操行,也许可起到灯塔和路标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既重视对儿子的言传,更重视对儿子的身教。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比如,他告诉儿子要爱国,而他自己就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加入红军,直接在前线作战,被弹片击中心脏,受了重伤,但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再如,他要求儿子每天5点30分起床,“从清晨6点钟就开始你一天的工作”,因为这是进行脑力劳动的“黄金时间”。他自己30年如一日,坚持早晨5点钟开始一天的工作,一直工作到8点。用他信中的话说,“30本有关教育学的书籍,以及300多篇其他方面的学术著作,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从早晨5点到8点这个时间段写成的”。显然,这样身体力行、亲力亲为的教育,比单纯的高头讲章、严辞训诫要有力得多。假如今天有人躬行父亲之责达到这种地步,孩子应该对他刮目相看吧!

诚然,由于时代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中,不免夹杂着一些说教的味道,但这并没有影响这些信的珍贵本色。在信息密集、价值多元的当下,假使你是一位父亲、教师,或是一位年轻人,翻翻这本书,也许仍会被苏霍姆林斯基诚心实意的书写所触动。它依然有着黄金般的质地,带着春雨般的芬芳。
(《给儿子的信》,苏霍姆林斯基著,刘永红、袁顺芝、李羽涵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
侯泰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那些儒林往事,也不过是寻常生活
- 越俗扫墓
- 2024年好书过眼录 (4人喜欢)
- 激情依旧飞扬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