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让他猜一猜,《山海经》里面的动物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我说我今天听到一本书上说,一个专家对《山海经》里面动物进行了考证,发现里面动物是真实存在的。我告诉他,专家说《山海经》因为是用文字描述,常人没见过的动物给大家听,所以看到的样子,和描述后大家感觉到的有很大差异,同时也不排除一些夸张和虚构的成分。然后,我说专家也举了几个例子,我来描述你来猜,好不好?我:“有一条鱼,有一个脑袋,但是有9条身子,那是什么鱼?”儿子:“一个鱼头,比如九个鲫鱼或者刀鱼的身子,那也是怪物呀?”儿子:“貌似也没有呀?”
我:“那章鱼长什么样?”听到这儿子不淡定了,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貌似专家说得有道理。我:“有种动物远看像头牛,全身黑乎乎的,而且毛比较长。并且偶尔还能像人一样在山上走,请问它是什么动物?”儿子又恍然大悟,兴趣也越来越浓,让我继续给他出题。我:“柜山上住着一种鸟,叫作鴸,脸长得像人脸,然后长着鸡爪,请问它是什么鸟?”就这样,我们后面又玩了几个其它动物猜谜,然后很快到家了。第二天早上我们也没有再说这事,但是晚上放学的时候,小家伙见到我就兴奋地拿出笔记本。说他在班级图书角看到《山海经》,课间研究了,这个专家说得有道理,然后还记了一页笔记。第三天放学,他又是非常带劲,让我猜他弄到了什么宝贝。我自然是没有猜到,结果他说同学借给他一本《山海经》,后面连续三天,每天都借一本不同的《山海经》回来。每天都是写完作业,赶紧上床研究到睡觉,依然是意犹未尽。他自己也从中选了一套他认为最好的,我们赶紧给他下单买了。就这样,我们此前放学5分钟的聊天,顺利地引起了他对《山海经》这本书的浓厚兴趣。他研究《山海经》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笔记也是自己自愿做的,完全是内驱力下开展的。这样的效果也明显比上课好多了,因为他可以自己讲给我们听。按照《认知天性》这本书里面的说法,当我们带着兴趣去看一本书,这个时候的记忆效果,要比普通看书效果好4-5倍。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家长则是要多开脑洞,想到可以引起孩子兴趣的点,这样彼此都会比较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