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三事
周日时表哥带着他的大女儿和表妹的儿子来我这里写作业。
中午吃过了饭,表哥打开手机开始玩起了游戏,两个孩子磨蹭着拿出作业本。我翻开外甥的初一数学书,问他现在学到哪里了。外甥告诉我下周开始学习第三章。
我于是想起自己初中开学第一次留堂补习的事情。那时候我还坐在班级的后排,身后的那个同学还没有露出考试糟糕的迹象,但是我已经因为随堂测验的成绩太差而和别一些同学留了下来。当时留堂学习的内容正是外甥第三章要学的内容。而那不过是我初中开学后一个月内发生的事情。
我回忆里班级中学习好的同学都已回家,他们椅子倒放在桌子上,在我们留堂学生的周围像极了森林中的大树。而我们就是在那里,听班主任将课堂内容再重复讲解,将课后的习题重复讲解。
在我初中的时候,代数和几何是一张卷子,但是两本书分别的两堂课。老师对我们的留堂补习也只是出于对我们学习成绩的关切。但是这种补习的收获对我而言确实是有益的。尤其是因为重复地强调一些事,让我终于注意到有些学习上的事情其实是有规律可言的。而且在那些规律之外,对于学习还有更重要的个人体验。
我想,这大概也是我从所谓的学渣变成其他人眼中所谓的好学生的原因之一吧。
如今我的亲戚家的孩子也上初中了,他们也终于想起我这个初中时据说学习成绩很好的亲戚了。我也的确觉得我是可以将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传递给其他人。
结果我发现我陷入了一种困境。一种我认为不应该存在的困境里。
首先的问题是外甥和侄女受教育程度远低于我所认识的其他人家的孩子。而这并非是因为他们受教育的次数少于其他人所致,而是效率。无用功的教育在他们小学时代的学习中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这让我总是认为他们家庭对于教育的投入不如买个游戏机实惠。当然,事实是他们的家庭也会给他们购买玩具。但是正如我问他们去学武术、古筝、围棋等等课程时一样,询问他们玩过什么看过什么,得到的回复只有一个名字。对于类别、内容、形式、思想、个人感悟……一切皆无。
不像死党的老婆对于他家孩子所做的——一个丑小鸭的故事讲一个月,一定要榨取这个故事可能传递的任何信息——那样,我的亲戚他们对于孩子在做什么,永远只停留在这个东西的表面意思上。以至于当我问孩子,你对于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时,孩子的回答和家长出奇一致——都是没什么看法。
我想起自己那些学习成绩拔尖的同学,在考试和日常应用上对于知识的掌握的脱节情况。以及他们在结束考学生涯后迅速忘记过去学习的知识的情况,不禁为孩子们的未来感到担忧。
其次的问题则是孩子自身的性格是一件和我无关的事情。
举例来说周末我做的宫保鸡丁,侄女对它毫无兴趣。饭后她在其他屋子和我外甥二人的对话被我听到,原来她不吃那菜的原因是她从未见过这样的宫保鸡丁。因为他们吃不得太辣,我没有加入炸香的干辣椒,只用油炸了辣椒和花椒并且滤走。我也没有用黄瓜,而是用了葱段。表哥说他吃出了辣味,还奇怪为什么有辣味,他也吃了葱段,看起来没那样抗拒。但是侄女却因为她未见过这种形式的宫保鸡丁就拒绝了尝试。这让我想起了她一贯的挑食行为。
表哥其实也有这样的情况。过去他从未吃过三文鱼,我推荐他尝尝,他百般拒绝。最后在我坚持下,他尝了一口,结果其后自己吃了整整两盘。之后每每看到三文鱼便总要点。
我自己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过去哪怕看到这种事也不以为然。但是当这件事发生在孩子身上时,我不免还是觉得有些可怕。孩子在我们身边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所处这座城市的冰山一角,而我们所处的这座城市只是中国的冰山一角,而中国又只是世界的一角。一个人因为形式的不熟悉而拒绝,既看不到更多的形式,更不可能体会到形式之下的内核逻辑。
在几百年前,一个因为不熟悉某个东西而拒绝接受它在世界上存在的事实,并拒绝了解它存在的意义,这是毫无问题的。但当下的世界,信息爆炸的前提下,当一个人主动拒绝接受信息的多样性,带来的后果只会是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受到莫名其妙的伤害。
而相对于侄女,外甥的思维则更加可怕。
他背不下来课文。我明白了他这样抗拒的原因是他完全不觉得阅读有什么乐趣。于是我尝试着用较为有趣的方式,诱导他该如何利用想象力体会阅读的乐趣。而后在他潦草应付完作业后,我们就进入游戏环节。
三个人一起玩恐龙快打。在游戏过程中,我问他对于正在玩的游戏有怎样的感受,这种游戏对于他是否存在乐趣,以及这种游戏和他平日玩的游戏相比较有怎样的区别。当然,他也没说出什么详细的内容。之后因为他说他其实更喜欢射击游戏,我又让他自己一个人玩doom。结果他卡在了教学关过不去。
我几次三番告诉他该如何更有效率摆放手指的位置,该如何按照提示完成游戏教学。但得到的反馈却是无用和徒劳。尤其是让他卡关的原因是他不知道按E键。而这是我告诉了他两遍,他也自己使用了两次E键的前提下,他仍被游戏的内容困住的情况。
我事后分析了外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他拒绝接受新事物(我告诉他如何在键盘上摆放手指位置),他分辨不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差异(使用我告诉他的手指摆放姿势并没有使他感到便捷),他无法融会贯通新事物(当我示范一个正确的姿势可以提升输入指令效率时,他表现出了非常彻底的抗拒情绪)。但是我仍无法理解他其后的行为背后的逻辑。
在他游玩过程中,出现绿色的需要按E键打开的门。第一次游戏用文字进行提示,但是他完全忽略了文字提示。其结果就是在固定场景转圈。他向我求助,我按下E键帮他打开门,并告诉他被困的原因。第二次遇到绿色的门,他仍然不知该如何处理。我告诉他按E键。他按照我的指示,自己按E键打开了门。第三次,他仍然被困在绿色的门前,我告诉他按E键,他拒绝按E,宁愿回头在迷宫里浪费时间,也不去按E键处理问题。
对我而言,教学关卡的长度不过五分钟而已,他却足足玩了一个小时。
我想起初中去死党家。那时候在小学虽然有微机课,甚至也学习过简单的编程,但是在他家我仍然像个从未接触过电脑的人那样,不知道我的电脑图标是什么,不知道盘符是什么。可以说,我所知的电脑知识绝大部分都是死党在初中时教授给我的。所以我非常理解孩子对于见过但是不熟悉事物的那种陌生感。
可是拒绝,这是我没想到的;拒绝之外还有比拒绝更让我无法接受的对待方式,这更是让我没想到的。
在我从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性格,到相信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天生无法改变的现在,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倒是从未有过改变。而且我相信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是可以随着他的阅历的增加而发生改变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导致他是个不愿去增加阅历的类型,或者一个人的性格导致他只接受自己认同的观点,所谓的阅历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对偏听偏信,我当然也有正向的例子。例如过去我所写的偏执的人是有福的。
对善于反思,我也同样有相反的例子。例如我常常是既喜欢又讨厌一个事物,常常将一个事分两面去看,其结果则是我往往在决策上犹豫不决,永远无法下定决心。
表哥是个喜欢通过热搜来判断事件热度的人,同时也是个依靠单一社交软件的浏览量推断事件全球关注度的人。他对我的焦虑的意见是,让孩子凭运气活着就行。
我说,以后好运气总会用完的。
他说,那就是咱们管不了的了。
我说,可是未来的管不了并不代表现在的不用管啊?
他说,想那么多干啥。
我说,那可是你孩子。
他说,她妈都管,我怎么管?
我就没办法再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