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尼采
亲戚的孩子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孩子。如果非要用哲学概念来定义他,可能从少年开始就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学习过最后放弃掉,充满了对艺术的好奇但又没有艺术的手艺。在世人看来可能像个自暴自弃的人。现在又用叔本华和尼采和他妈对话,让他妈觉得远在异地的孩子似乎又开始抑郁了。想起了我曾经痴迷过尼采,让我去开导一下。
这个契机让我想起了我曾经读尼采的时光,第一次读尼采《悲剧的诞生》是大学的时候,让我感觉像一束光照到了一个理科生的心里,让我感觉除了数学逻辑的乐趣之外又多了另外的乐趣。打开了我去用自身情绪去欣赏艺术的一扇门,同是也让我在很长时间里面无法去理解这个世界,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想出家。很多年之后的现在我依然认为尼采是我人生当中国最重要的一本书,就像小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尼采让我再次踏入到文学、音乐等世界里面,让我曾经疯狂的迷恋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昆德拉。让我迷恋瓦格纳那种肆无忌惮的爆发力。当时的我除了这些之外,我还喜欢理性的东西。这也是我后来接触佛教,并大量阅读佛经,去寻找理性思维的乐趣,也开始思考人生的重点。这两种情绪的混合,让我同时迷恋巴赫和马勒。进而让我佩服和崇拜晚期的贝多芬。所以到现在为止,尼采可能是我人生的一个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阶段。我一直认为巴赫和贝多芬才是人生的终点。
在读佛经的时候,我又读了老子和庄子。意识到了,在尼采和叔本华的理论里面,其实也有着漏洞,非此即彼不是真理,在老子和庄子里面读到了另外一种超脱,但是音乐永远是最大的心灵世界。我不知道我如何去开导这个孩子,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也许经历会让每个人去明白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