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城之下》吾道一以贯之到底是什么意思?
最近热播的古装悬疑剧《繁城之下》,开篇就出现了一句话: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里仁》,原文如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子,是指孔子。参,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因此用我们现代的大白话解释就是: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道,就是一以贯之。
曾参说:哦也,我懂了。
孔子说完就出门溜达去了。
我们知道孔子的学生很多,其它弟子一脸懵逼,就问曾参:咱老师刚才讲的什么意思?
曾参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而已。
说实话,看完这个故事,我和孔子学生一样也是一头雾水。但是,别急,听我慢慢忽悠。
吾道一以贯之,不仅孔门学生不懂,我不懂,千百年来就是文化界的一桩公案!
清代经学大家刘宝楠曾说:一贯之义,自汉以来不得其解。
吾道一以贯之,简单来说就是我的道是有“一”贯通的。但是这个“一贯”的含义,汉朝之后都不得其解,谁也不明白贯通孔子之道的东西是什么。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解《论语》,异说尽多。尤著者,则为汉宋之两壁垒。而此章尤见双方之歧见。
文人学者辩诘的焦点有三:一、孔子呼曾子而告之“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应之以“唯”,孔子的此番提耳是否颇含禅机?换言之,孔子之道是否与“觉”相关?二、“贯”当解为“通”、“统”,或当释为“行”、“事”? “吾道一以贯之”意指孔子之道有某一综贯始终之大本要旨,抑或仅止于提示孔子之道重在践行?三、曾子以“忠恕”喻夫子之道,这是假“忠恕”以示门人入道之方,抑是认许“忠恕”即夫子之道?
不是孔子曾参故作高深,其实对国学文化稍有了解的朋友大概都清楚,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譬如:有人问佛祖什么是道,佛祖拈花一笑。再如:有人问大师什么是道,大师举起一根手指。
这样的故事你肯定听过吧?我研究易经的,再讲一个易经相关的:《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则故事: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殷荆州即殷浩,陶渊明的朋友,慧远大师是净土宗创始人,两位都是有智慧的人物。殷荆州问慧远大师,易的本体是什么?大师回答:易经的主体是感应。慧远大师笑而不答。
要我说幸亏那些问道求道者不是强迫症,如果是我这样的,我去问大师什么是道,大师要么拈一朵花,要么笑而不答,我肯定会把大师打一顿。
不过后来读书多了,思索多了,我也明白大师们为什么把话说明白了。
老子的《道德经》早就讲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简而言之,道这玩意,没法说,更没法定义。
如果大师直接具体地回答说:道是多吃饭。那肯定有人反驳:我天天吃了很多饭,怎么还没有得道?
因此,道不可言说,一说即错。只能让你去悟,我拾起一朵茶,竖起一根手指,这就是道。但是这代表什么意思,你自己悟去吧,你参悟不透那是你的问题,反正我告诉你了。
再说回电视剧情,吾道一以贯之,你可以理解为,整个悬疑剧情是有”一“从头贯穿至尾,但这个”一“是什么呢?导演不会说,你要自己理解。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认为剧情所讲的核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如果导演说,我这剧讲的就是忠诚和宽恕,讲的就是复仇。那你同意吗?肯定有人反对,我认为这剧讲的是吧啦吧啦一堆自己见解。所以我想这可能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吾道一以贯之,到底以什么贯穿全剧,你自己悟吧。
易山先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未来社会想赚钱靠什么? (2人喜欢)
- 人画的符,鬼能看懂吗?
- 生死之间(小说) (1人喜欢)
- 人生的容错率比你想象的要低很多 (7人喜欢)
- 遇到一朵花是偶然吗?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