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志】《阶段性反思》20231007 工作手记
作为入职不算久的打工人,我不断进行着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无论是自发的生活平衡调节,因为疲劳超出忍受限度强制自己休息,还是集中时间检查身体、看医生,甚至渐渐有了改变人际交往环境的苗头,都是我尝试、反思的过程——试图在增加自己体验的同时,拓宽对生活的想法。工作后的第二个十一假期,在公司项目量相对减少的背景下,我终于能够游山玩水,跳出工作的环境。这让我有了重新整理思路的契机和欲望。
对于上班、职场和成为一名员工的印象,最初是从长辈的描述、同事的表达和导师偶尔的提示中的来的。我以为,那是一种专心于工作事务的生活环境,当然会有疲劳、争论,但大家在合力完成一件件事情、一个个项目。可真实的体验让我觉得,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与生活并不一致,也没有什么高大的意义或特殊的贡献。合力完成的事情,是大家因为谋生而必须去组合、搭配的;疲劳和争论,也只是沟通不畅、个人利益争端的副产品。这种印象上的反差太过强烈,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内心十分疑虑,不知该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份和每一天的工作内容,也会看很多治愈的影视作品,想要从中寻找一些答案。这种相对消极的排解方式是有用的,比如《士兵突击》中的角色元朗的台词,说老A“没有功德圆满,没有一步登天”,“就要甘于藏着、掖着”,就刷新了我对强者的刻板印象,把我从一种不断追求什么的状态里叫停、拉回来。然而生活不能靠影视剧,我还是稍理性地反思一下。
工作与读书最大的不同,在于读书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的系统,工作的目的则是为外界(团体、社会、家庭)创造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工作中个人的特性被泯灭、体验被忽视的现象也就很容易理解。公司、领导,与领薪水的员工之间,始终是存在矛盾的,从根本上无法统一。所以从员工个体的角度,想要获得满意的生活体验,除了要选择好的公司、工作环境外,更多的要靠自己的力量,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对于生活体验的满意程度,会极大影响工作成果,也会塑造后天人格。
人不应该成为工作的机器。在工作上特别有效率的人,通常也是最会休息的那一批人。他们立足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拥有自己的工作方式、享受与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与他们交谈,会见识到从自身逻辑观点出发的视角,而非与社会舆论混杂的人云亦云。精力调节是随时进行的、灵活的、细腻的,心思一转,就能在全心工作和放松脚步之间游刃有余。这种调节是一种机制,与个人的身份认同毫无关系——你可以认同自己是老黄牛,同时享受瞬间的放松、充电,也可以认同自己是摸鱼划水的混子,在工作中放松,但是插科打诨地把活儿都干了——这是高能生活的辅助器。
最近开始相信一个好多年都不理解的道理,就是“人”比“工作”重要。作为十分看重事实、注重完成度和成就感的人,我曾以为人的生活是一件一件事情堆砌的,某段时间里做了某件事情,接续起来,这个人的时间、生活就不断地向前走。当我观察到,时间是连续的,工作是阶段性的,人们总是可以在工作告一段落之后,重新寻找和创造新的工作,前一段的积累不断叠加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去,以此呈现人的成长和进步。重视对自己的知觉、了解和培养,而不是单纯重视工作内容,是我入职以来转变最大的观点。我开始把每一次工作内容,都当成是个人事业基石的一砖一瓦。市场上劳动的价值,是以个人能力、资源、品性的综合作为判断,从前做了什么事情,更像是一种标签,不必被它所束缚,此刻的我永远是更重要的存在。在一份工作中,为自己留下什么,是时时刻刻都要保留的想法,这个想法能不间断地促进工作流、资源库的形成和视野的拓展。
我想要做的事情是对生活的建构,即放弃“被带领”的生活模式,自己掌舵,有意识地创造丰富的生活体验。陷入“家-办公室”的单线往返状态,思维会太多停留在工作的情绪里得不到释放,很难观察到路边的风景和生活的快乐碎片;主动插入定时定点的调节活动,更利于形成复合的生活感知。只不过,主动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时间分配给谁分配多少、舍弃掉哪些东西,是需要勇气的。想到这些以自己为主导安排的调节活动,如同向外伸出的触角一样带我探知更多的可能性和可变量,勇气和动力也的确会凭空增加。
做自己的事情真的很重要,全方位地培养自己的人格、能力、社会性,自我教育称得上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维持住一个平稳的常态和情绪水平,在生活基础调性之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做出当下的变化。自我了解、自我觉察、自我约束,保持对自身状态的敏感。敏感是随时的,与定期检查、反思有根本的不同。利用敏感的触角,实时掌握自己的状态、情绪变化,对当时当刻发生的事情做出即时性的反应。由此,能够成为一个生动的人,而不是生活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