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纸余墨 —— 沪上文房用品相关 之 印刷
*在此声明,由于部分区域禁止探访或受法律保护,要求探访者向相关部门申请并取得许可。这些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地方,任何冒险踏上此地的人都应该提前熟悉相关规章制度,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作者不对任何独自冒险前往者负有任何责任。
印刷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成为国人为之骄傲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发展至今日,虽然传统印刷略有日落西山之势,但钟爱人士依然痴迷有加。
印坊928
日商大阪池田印刷株式上海分厂(1920)-上海精版印刷株式会社(1944)-中央印制厂上海厂第四印刷所(1945)-上海人民印制第二厂(1949)-华东区税务管理局印刷厂(1950)-上海市印刷一厂(1953)
日商大阪池田印刷株式会社于1920年于齐齐哈尔路购房创办上海分厂,1923年日本池田印画公司营业部并入更名中国橡皮版印刷公司,1944年与另一日商企业上海印刷公司合并再度更名为上海精版印刷株式会社,1945年由重庆国民党中央印制厂派员接管更名中央印制厂上海分厂第四印刷所,1948年又更名中央印制厂上海第一印刷厂。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为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加以接管改名上海人民印制第二厂,1950年6月划归华东税务管理局领导更名华东区税务管理局印刷厂,1953年划归上海市地方工业局领导更名为上海市印刷一厂。

从建国前的流通货币到建国后的各类票证(税票、邮票、粮票、布票等),可见该厂在沪上胶彩印刷界的重要性。

2009年起改建创意园区,保留的原印刷厂车间,并未大张旗鼓地设计改建,仅做简单的立面涂刷和内部分隔。

秉承了印刷厂的文化气质,园区在氛围的营造上花了不少心思。




入口的变迁沿革、院内的仿字模文化墙、各建筑物外侧的介绍...



虽然以单一暗色调为主,但经过涂鸦显得生气勃勃。
华生印务大楼
华生印务大楼(1932)-上海市印刷二厂(1966)
1935年天一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与华胜橡皮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成为华一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榆林路和惠民路二处生产。日军入侵后厂房沦为战地医院,抗战后发还设备恢复生产。
解放初以印制领袖像及宣传画为主,合营时成为集制版、印刷、印后加工和机修等多种工艺的全能胶印厂。1961年和大业印刷厂联合,1966年12月合并更名上海市印刷二厂,以印刷教科书、期刊、挂历、画册及社会包装等印刷品为主。

福禄街一带尚存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想要错过倒也不容易。


建筑拥有一定体量,好似巨型堡垒。

正面带有大量Art Deco装饰,运用在工业建筑中适彰其美。 动迁前曾作为旅馆使用,如今封闭。
百空间香港路
中央车库(1919)-英商美灵登印刷公司(1930)-柳荫印刷所(1940')-上海市印刷三厂(1953-1968)
德利洋行设计,1919年竣工,钢混框架结构。初始设计为香港路公共车库(Central Garage Building),1930年由英商印刷公司美灵登有限公司(Millington Ltd.)购入,后扩充盘进法兴印刷所,1940年代末改为柳荫印刷所(Willow Pattern Press)。
1953年1月由政府收构,先后并进了劳动印刷厂、华东青年印刷厂、上海兆记装订厂、大光明照相制版厂等,更名上海市印刷三厂,分设北厂(香港路117号)和南厂(延安东路158弄130号)。1968年8月迁至控江路665号。

之前作为宾馆使用,近年改为办公区域。

印研工坊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1963)
上海市轻工业局第一、第二印刷工业公司于1956年决定成立上海市印刷工业试验室,同年8月24日挂牌成立,借宁国路上海印刷学校一室开展工作。1957年归上海市出版局领导迁至榆林路304号华一印刷厂分部,1960年扩建,1961年8月上海印刷研究所正式成立,设活字字体研究室、综合技术研究室、化验室、实验工场及行政办公室等,其中字体研究室及行政部门借址威海路48号办公,凹版印刷部分调入市印一厂,后又划归美术印刷厂。1962年上海市出版局调拨新闸路1209弄60号供研究所建所使用,1963年5月各组室迁入,同年改名为上海市印刷技术研究所。1968年改属轻工业局印刷公司领导,1977年末重新划归上海市出版局。

占地极小的园区,拢共没几栋建筑。




其中酷似堡垒的主楼,虽然粗看貌不惊人,但阳台和通风孔却粗中有细,令人玩味。



楼内设有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展示建国以来中文字体相关标准及演变。



无论是文字爱好者和普通参观者,均能感觉到老一辈文字工作者认真执着的精神风貌。
商务印书馆总厂第五印刷所
清光绪二十三年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在江西路德昌里三号创建商务印书馆,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迁北京路顺庆里,清光绪二十八年迁至福建路海宁路新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总厂迁至宝山路45号(今宝山路499弄)。历经二次淞沪战役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毁坏殆尽,总管理处迁往内地,抗战后迁回。
1954年公私合营,总管理处迁往北京。商务第五印刷所更名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文革期间更名东方红印刷厂,1972年更名上海商务印刷厂,1986年恢复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原名。

工厂已拆迁,原址成为居民住宅。唯一的建筑成为一处红色纪念地,但开放的频率较低。

从百度全景来看,在万科施工期间,此建筑曾有一段时间影像消失,不知如今的建筑是静安区图书馆官网所述的“修缮”还是拆除复建。
商务印书馆总厂藏版房
清光绪二十三年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在江西路德昌里三号创建商务印书馆,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迁北京路顺庆里,清光绪二十八年迁至福建路海宁路新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总厂迁至宝山路45号(今宝山路499弄)。历经二次淞沪战役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毁坏殆尽,仅剩藏版房。
藏版房坐西朝东,假四层钢混结构,庑殿红洋瓦顶。

相对升格为红色纪念地的第五印刷所,总厂藏版房几乎不为人知。


从外表来看,丝毫没有保护建筑应有的外表特征,现封闭。
中华1912
中华书局印刷厂(1935)-中华印刷厂(1945)
民国元年元旦陆费逵、戴克敏、陈寅3人合资在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创办中华书局,民国5年迁往静安寺路哈同路口(今南京西路铜仁路),民国24年12月迁入境内澳门路477号,日占期间一度改名为美商永宁公司,抗战胜利后该局印刷所改名中华印刷厂。
1952年书局总公司及编辑所迁往北京,印刷厂在原址独立经营。该厂在印制地图方面有专长,建国前曾印刷著名的《申报地图》,建国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指定承印工厂。

泰利建筑有限公司设计承建,钢混结构,1935年竣工,共有车间、仓库、办公楼10栋,现代派风格,立方体造型,立面简洁,有简洁几何形状装饰。


又一栋堡垒型的车间厂房,体量庞大,内部空间有些逼仄。建筑整体保留完好,没有过度设计,原汁原味。


内部楼梯表面以马赛克拼贴,金属扶手以“中”字打造,别具一格。

近年网红风影响,已重新修整装饰,且对其文化内涵作重点突显。
格雅酒店上海北外滩大连路地铁站店
上海字模一厂(1970')
1915年乔雨亭、杨孟秋和徐元珍合伙创办华丰印刷铸字所,两年后由乔独资经营。初办时以排字、印刷为主业,浇铸和出售铅字为副业,1918年设置铁工部制造各类印刷机、铸字机。
后迁至浙江路桥堍,主要业务已紧缩为铜模及铅字。公私合营后成为中心厂。70年代初汉文、求古斋等近30户小厂并入改名为上海字模一厂,在许昌路改造厂房后迁入。



昇PARK文创产业园
上海第一印刷机械厂(1967)
前身是由舒振雷创办于民国15年的建业机器厂,民国35年与重庆义华机器厂合并成立上海建业义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先后并入中国升记、荣昌泰、德法、唐业大机器厂和董良记五金厂等5家小厂,组成公私合营建业义华机器厂。 1966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印刷机械厂,翌年迁至真大路520号。

地处大场,位置较偏。时隔一年先后二次前往,商户寥寥,招商困难。




园区环境整洁,设计仅保留了厂房车间部分轮廓。


园区广场地面很有心思地嵌入了介绍工厂历史沿革的金属板。
锦和越界X2
上海第四印刷机械厂(1967)
前身是德昌机器厂,由王传发创建于民国29年。当时主要生产铅印机及配件。1956年,先后并入涌兴、光华、协昌和王瑞昌等机器厂,建立公私合营德昌机器厂。其中涌兴机器厂最老,由沈德兴创建于民国13年。1967年,改名上海第四印刷机械厂。


从街道立面看,厂房车间原貌尚存,仅作简单修缮和美化。



内部则十分收敛地运用了网红元素。

此外比较用心的是,展示了工厂的历史沿革和照片,丰富了园区的内涵。
普熙金融广场
上海人民机器厂(1958)
上海人民铁工厂的前身是国民政府中央印刷厂铁工修理部,1949年5月被接管后更名国营上海人民印刷厂,9月该厂机修部分与造币厂机修部分合并成为上海人民印刷厂铁工分厂,1954年上海人民印刷厂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熔炼工场合并成立国营六一四厂,其铁工分厂改名上海人民铁工厂。
中钢机器二厂的前身是由范赓年、任全杰创建于民国24年的精成机器厂,1960年底与伟大、史永泰、徐顺光、宝顺等机器厂及和兴铸工厂合营成立公私合营中钢机器二厂。
两厂于1958年合并为上海人民机器厂,厂址设在云岭东路27号,1961年11月国营上海红旗铸造厂铁工二车间划归上海人民机器厂。

原址保留了三栋老建筑,现场和网上均未有工厂的相关沿革介绍,想必知名度较低缺乏宣传价值。


体量最大的一栋曾用于成龙电影博物馆,如今已撤出。


另外二栋现用于咖啡厅和办公室。


名不见经传的老工业建筑能够被保留和利用,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实属不易。
上海印刷博物馆
上海印刷博物馆于1998年落成。展馆面积近1000平方米,分为“印刷术的起源、发展与外传”、“近代印刷术的传入与发展”、“上海印刷工业”、“印刷体验”与“印刷精品展示”5个部分。通过大量文物、文献资料、实物模型及模拟操作、数字影像等方式,生动展示博大精深的印刷文化,传承古老灿烂的印刷文明,体验现代印刷技术发展。

博物馆位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四层,免费对外开放,但需要电话预约。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10月的上海印刷学校,地址在宁国路515号时兆报馆旧址,1958年3月迁至内江路397号。建校初期为中等技工学校,培养目标是技术工人,1957年改制为中等专业学校,1960年增设印刷机械专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办,1978年学校恢复办学,主要招收印刷厂在职青年职工。1988年12月正式升格为大专建制,1992年4月更名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7月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

校园较小,貌不惊人。而图书馆建筑正对校门,设计也是十分有趣,如同一本精装书的书脊。 展馆的管理相当简单,虽需电话预约,但保卫并不核实,展馆也无专人看管,任人自行进入参观。


如同其他校办博物馆,展品的设备和布置十分简陋,部分灯光甚至昏暗到看不清展品。


展品数量倒是不少,少量展品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有所重叠,但由于包含了印刷品的内容,倒也颇能看看。


对于一所位于市区且免费对外的博物馆,要求不能太高。
附
断纸余墨 —— 沪上文房用品相关 之 笔 https://www.douban.com/note/852185555/?_i=3308916T_-51Oo 断纸余墨 —— 沪上文房用品相关 之 纸 https://www.douban.com/note/852294257/?_i=3308914T_-51Oo 断纸余墨 —— 沪上文房用品相关 之 印刷 https://www.douban.com/note/855230252/?_i=3309581T_-51Oo
Bill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华屋丘墟 00 —— 索引 (20人喜欢)
- 华屋丘墟 99 —— 中外运张华浜货运站 (14人喜欢)
- 华屋丘墟 98 —— 上港九区 (10人喜欢)
- 华屋丘墟 97 —— 吴淞冷库 (10人喜欢)
- 华屋丘墟 96 —— 东海船厂(补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