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三落,皆因脾气太倔强;年过七旬,全靠性格够乐观
刘禹锡少年得志,寿过古稀,在唐朝绝对算得上长寿。而且也算善终,比李白、杜甫他们的生活好太多了。可能真应了那句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吧。
刘禹锡22岁就进士及第,可谓是年少成名。要知道那时候的进士是很难考的,每年全国才录取二三十个。有句话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34岁的刘禹锡进入人生第一个低估,由于“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另被宪宗特意关照,加上一条"纵缝恩赦,不得量移"。被贬朗州。一般人早被打击够呛,结果小刘就是乐观啊,写下了至今秋词中的经典“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十年之后,刘禹锡的人生轨迹又有了上扬的趋势。调回了魂牵梦绕的长安,但因为莫名其妙的去了一个叫玄都观的地方,触发了小刘第二个被动技能——倔强。从此开始了起起伏伏的人生地图。
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辛辣讽刺,谁家老大看了也不会爽,然后他就又被贬到了更偏远的地方——连州。之后的几年里不停调动,漂泊过夔州、和州等地。
好不容易熬了十年,因为一首诗被连累,心眼小点的得憋屈死。但刘禹锡毫不在意。在和州时,知县特地刁难,开始安排他住在城南江边。刘禹锡写下来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下把知县气坏了,把他调到城北,房屋也由三间变为一间半。刘禹锡转头写下了“垂柳轻轻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和他干到底,又把他调到城中一所破房子里。这下更不得了,刘禹锡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让你不服都不行,文人风骨啊,真是太洒脱不羁了。
被贬二十多年之后,小刘变成了老刘,但是还是不改那个脾气。五十四岁路过南京的时候,写下了《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看看当年的王谢,比尔等如何,现在不还是一抔尘土,你们也别得瑟。多亏离首都远,要不还得惹事儿啊。
在扬州遇到白居易,两人相互增诗。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而刘禹锡的回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老刘这首诗从立意、气魄、用典等方面均略胜一筹。
五十七岁的刘禹锡又回到了长安,皇帝都换了五个了,老刘还在。这时候他倔强的脾气又上来了。走,去玄都观看看。于是有了这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我又回来了!但是,这首诗比起上首“游玄都观”不仅讽刺,还透着得瑟。本来皇帝想让他做个翰林学士,这下可好,去洛阳当个闲差吧。
回想起来,老白那天喝多了,但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命压人头不奈何啊!可老刘就是老刘,他人伤感,我自乐观。于是刷刷点点,送了老白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就是诗豪——刘禹锡,他不似李白那样仙气,不似杜甫那般愁苦。总是那么豁达,总是那么意气风发。真正不摧眉折腰,却也不怨天尤人。想起来都让人嘴角忍不住上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