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届伦敦电影节观影总结
伦敦电影节总结,12天共观影24部电影节作品和一场马丁斯科塞斯的导演对谈。
上着班看这个数量的电影确实是对身体的考验,比较可惜的忘记了《深海》时间有调整,错过了一场IMAX的放映。还因为身体不舒服一场《敌人》没有去看。

伦影节结束当天还迎来「伦敦爱看电影小组」群主@三十 组织的一次线下聚会!参与人数高达14位!大家最后聊到店要关门,临走去车站还聊了一路,感谢群主组织活动。

五星推荐:《闭上眼睛》《完美的日子》,前者是维克多艾里斯时隔31年带来的新作,后者是文德斯拍摄的一部日本电影,两部影片的表达上均都带有极强的时间属性。
《闭上眼睛》是一部讲述时间的电影,而电影也恰恰是时间的“游戏”。开场和结尾出现的两面雕像是罗马神话中的时间之神雅努斯,一面看向过去,一面看向未来,是开始也是结束,我们仿佛被拉进时间的洪流中,感受着由导演构筑起的时间漩涡。究竟是现实映照了电影,还是电影引导了现实。剧情上,最精彩的就是这个结尾,以时间串起了所有的记忆元素,影片戏内外与观众三方的对照明显,戏内钢琴曲,戏外电影,而观众也看着电影,戏内歌谣,戏外对唱,而在观众心中又是什么? 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摇镜头,缓慢拉近像是对角色内心的一种侵入,最喜欢的镜头是脸部特写镜头,出现的时候不多,但每场都极为重要,角色对于形而上的探讨都似乎在次镜头下。结尾处还有一场手持镜头,把内心的起伏表现的很好。光影上户外的自然光一般,但是室内的光影做的太好了。结尾处幕布的光线反射到角色的脸上,那一幕也同样映射了坐在影院中的我们,我们也同样经历了这一切。钢琴曲轻盈,弦乐诡谲,在到后期也采用了交响乐,而到结尾时则是舍弃了华丽,以较朴素的形式呈现。



《完美的日子》整部电影叙事节奏,内核表达,镜头风格都有小津的味道,尤其是内核表达部分,但不同于小津的以家庭为基础呈现对于过去的不舍,文德斯看起来依然是自我放逐式的洒脱,改变就改变吧,我还是那个我,做了的选择就接受一切。以表象看影片大多展现的是现在,有种《让娜·迪尔曼》的感觉,重复的过着生活,同样表达了时间的重要性,“现在就是现在,下次就是下次”,但什么是过去呢?电影似乎告诉我们现在将会是过去,就如同那相机镜头闪过的刹那一切就已经成为过去,以这个为基础看影片的里子似乎表达了一个对过去的留恋和不舍,黑白色流动的梦境让人印象很深,那一次次的梦境都是那条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骑行,而结合照片看也预示着那是他的曾经。天树(东京塔),地树(树友),人树(白天的人摆成树形,晚上的人充当耳朵)似乎都不会变,看完我也想像男主般用自己的所能去抓住那过去的美好不松手。电影除了固定镜头和摇镜头偏多,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镜头,第一次进入书店时的移动变焦带来新奇之感,外甥女来的时候很多手持镜头展现出的小心翼翼,看到被拆除的后的空地时的POV镜头直观展现时间,结尾处的直视镜头感觉更是打破空间的设计,他与我彼此凝视,均满眼噙着泪水,脸上也同样的闪现出开心与悲伤,“it's a new dawn, it's a new day, it's a new life, for me, and I'm feeling good”。
最惊喜:《河边的错误》
在BFI撞到了之前豆瓣上认识的朋友,他跟我说电影是偏向黑色电影,所以带着这样的期待去看了,开场二十分钟却发现影片似乎并不是单纯的现实故事,现实主义风格只讲述表相缉凶故事,作品内核我更倾向于是利用意象表达恐惧,对养育后代的恐惧。整部电影以意象,现实生活和大环境交织出了男主内心恐惧的图景,虚实结合做的非常好,充满着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而由故事表里可以看到有两部作品的影子,《暴雪将至》和《橡皮头》,前者提供了表象的大环境表达,后者则给予了影片内核一个方向。虽然整体风格的意象没有林奇那么明显,感觉是因为商业层面的缉凶故事需要更高的完整性。男主的故事贴近于奥德赛中对奥德修斯的一种解读,一种不愿归家的状态,男主几次想杀死“孩(疯)子”也均未成功,而且从开场对于疯子的描述似乎已经看到男主孩子的结果,虽然我不太确定的这个新生儿是一个实体的展现还是从婴儿到小孩到男主到疯子的轮回式的宏观表达。理发师的角色是与孩子和时代相关联的,签名救理发师让他实际上是做了与堕胎不一致的决定(口袋罪,作为一个时代特有的产物)。配乐只有三首歌,而最重要的贝多芬月光鸣奏曲贯穿整部电影,随着它后期越来越诡谲也让我不禁回想起它第一次在影片出现的时机,作为胎教的一部分是对于我解读电影内核的另一个佐证。
最失望:《The Mission》
一部关于美国一位华裔基督徒去与世隔绝小岛传教被当地人用弓箭射杀的纪录片。影片展现了基督徒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项目起因和发展等,也对朋友和教友和相关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感觉众多人的评价足以让观众有个很深的思考。但美漫形式的父亲视角和传教计划有些过于“欢乐”,对于开场已经交代出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呈现。不过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影片带有极强导演的倾向性,最后的学校缅怀演讲与岛内原住民的蒙太奇剪辑更是直接表现对于教会的批判,其实影片的内容让我想起了《灰熊人》,感觉形式上还是有很多可以参考的,从客观的影像和访谈中可以看到环境对于一个心智未成熟孩子的影响,观众需要从纪录片中了解的人物和事件的经历,而不是被包装成套路的故事,导演高度参与纪录片表达的始终是下等。
非新片:《马卡里奥》和《受骗的人》都非常精彩。
《马卡里奥》是现实主义风格结合超现实神话,内容上圣经故事结合拉美亡灵节,整个前半段圣者+愚者形象塑造的太好了,片中大量对于现实的大量讽刺,尤其是阶级和宗教贯穿了整部电影。视觉上4K修复效果非常棒,也只有那转场时一瞬的虚焦让人能感觉到与未修复时的差距,开场的几场戏就能感觉到导演那极强的运镜能力,推拉镜的使用也都恰当好处,低角度仰拍的恬静,多重曝光梦境超现实的惊悚,结尾处的蜡烛山的宏伟都太过深刻。听觉上也多使用拉美音乐,尤其是乐队在影片中那段现场版效果极佳。不太满意的仍然是带有一定降神感的收尾,对幸福的渴望和死亡的恐惧交织到结尾突然来这么一手也是有些不太舒服。
《受骗的人》是现实主义佳作,以老中青三代的视角展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影响(结合突发的战事看更佳让人心酸),角色塑造的非常丰满,即使是出场偏少的车夫也让人觉得感同身受,视点在角色间切换,但痛苦却是相通的,逃离似乎已经不是选择,但无法躲避的是那头上的烈日,那光线照射而下,坚固的屋顶似乎成了“所有人”的梦想,而空调房与黑色的水箱对照的则是那天堂与地狱。片中的“车夫”也并不是坏人,这似乎也让整个故事的悲剧性更强。大量的大远景和空镜展现环境,大量的推拉焦用于体现角色的内心起伏波动,还有大量的摇镜头凝视感很强。特写镜头多用于对准角色的脸部,不论失望,绝望或痛苦,一切格外清晰,结尾处那泪水伴随着汗水印象极深,蒙太奇的使用多用于呈现痛苦回忆。配乐的提琴更是把惊悚感拉满,还有鼓声带来的强节奏让行车过程紧张感更甚,随着镜头对准车轮,不断让我想起早前看《恐惧的代价》时的感受。
结语:
已经是第四年的伦影节,今年的片子比去年强太多了,抛开推荐的也有很多影片印象极深,《枯叶》晚餐时的深情对望,《都是陌生人》中拥抱爱人化作星辰的孤独,《邪恶不存在》中守护孩子父亲的决绝,《利益区域》那满是血色的罪恶,《青春》对工人群体的理性凝视,《坂本龙一 | Opus》中教授终曲后金刚铃响起时的悲伤。依然是偶遇老朋友的一年,BFI常年会碰到熟人可以聊几句的感觉太好了,当然有的老朋友已经离开了英国,希望以后有缘其他电影节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