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洞唐整理凉史:天府之国武威有一座凉州文庙(武威文庙),被誉为“西北学宫之冠”名气很大
慕容洞唐原创文章原文:
凉州不仅是六谷吐蕃和浑末的都城,它还是西夏的都城。夏神宗起初就定都凉州,大修凉州文庙。文庙的历史其实比明朝要早,它其实是西夏的官学。故,笔者称凉州文庙为西北学宫之冠。
为什么武威的孔庙,不属于陇?而是属于凉,属于西北呢?要搞清楚这一点,就首先要了解行政建制和地理区划。
先来看河西走廊,为什么又被称之为西北走廊?河右之地(河西之地)的范围是南起黄河西岸,北至吐鲁番盆地,西部包括青海,东部包括内蒙雅布赖山。由于全境涵盖西北,故又称“西北走廊”
知晓了西北走廊的具体范围,再来看看“陇右”的地理变迁。匈奴时期(公元前250年),乌孙与月氏均在今河西境内武威、酒泉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汉书张骞传》),乌孙人最早在此修筑了原始聚居地——赤乌镇,这是古老的凉州有史可稽的最早城市。赤乌镇,距离实际意义上的城池还有一定的距离。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正式称皇帝,建立西汉,刘邦原想定都洛阳,后迁往长安。由于北方匈奴过于强大,高祖刘邦忍辱负重实施大臣娄敬的和亲策略,休养生息。后来的吕后、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先后向匈奴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遣送很多皇室公主和亲,并奉送大批财物,在其中凉州扮演重要角色。
西汉前元六年(前 174),拥有东方最强军事实力的草原枭雄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后又派老上单于杀其王据此地,随即占领河西。后匈奴休屠王筑姑臧城(凉州)、休屠城(凉州城郊),建立休屠国,设百官、太子。休屠城中供奉有匈奴人的圣物——祭天金人,姑臧、休屠二字来源于姑(孤独)臧山,其名来自匈奴语。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在河西走廊正式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十年后又从上述两郡中析出了“张掖”、“敦煌”二郡,并称为“河西四郡”。
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年),西汉朝使者出使西域被杀,汉武帝命大将赵破奴等率军过武威郡穿越阳关、玉门关西进,攻占楼兰、姑师。武威郡凉州郡辖姑臧、 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媪围、苍松、宣威十县,以姑臧(今凉州) 为治所。
注意了,在汉武帝河西四郡建立之前。雍州(今武威市),还是匈奴休屠国的所在地。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武帝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凉州因此而得名《凉州府志备考》,至此从古雍州改名凉州,成为汉代十三州之一,领河西诸地,这为以后凉州制衡西北长达 1300 多年奠定了雄厚基础,姑臧有了“雍凉之都”之称。
在武威郡金日磾献款归诚之前,“陇”是哪里呢?陇特指的就是狄道(今临洮县),知名文史学者张克复先生早在2020年4月20日的甘肃省导游线上培训班已经讲过了。故,慕容洞唐不再做阐述。

再来看陇山。陇山位于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陕西西部三省交界地区,包括今固原、庆阳、平凉、宝鸡、天水等地市,是泾河、千河、葫芦河、清水河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
进一步剖析陇的地位单元,我们可以把其划分为陇中、陇右、陇东南。也就是,以乌鞘岭以东都可以称之为陇。这样看,地处西北走廊的凉州文庙却被称为“陇右学宫之冠”是不是感觉很别扭?
01 凉州都督早于陇右
一定会有读者反问,你是不是把陇右道给忘了?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陇右道建立的始末。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凉州大总管府此时为凉国属地改制而来,李渊废凉州大总管府,改置凉州大都督府,设立凉州大都督府,凉州统领凉、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沙等十二州之地,统武威、广武2郡,治姑臧,统协西域诸国、青海诸州,凉州大都督府为唐朝第一个设立的大都督府,旧唐书中出现的第一任凉州大都督,到任,实领的人为李大亮,李世民把自己的金碗赐给的就是他。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记载:“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其地宜马,唐置八监,牧马三十万匹。” 凉州(今武威市)在唐朝时期,依旧是西北的核心。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设立陇右道,因在陇山之右(西),故名。据《唐六典》卷3:辖境“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可见,唐代是先有凉州大都督,才有陇右道。
02 前凉张轨儒学治国
凉州文庙绝不是所称的明朝始建,而是始建于前凉,西夏时期又有修建 。 明正统四年的《凉州卫儒学记》载,“凉州,河西胜地,初当有学,然废已久矣。”凉州文庙的历史,至少在凉州刺史张轨(安定郡乌氏县人,今宁夏固原市东南彭阳县)于公元301年到达凉州时,就已经开始修建了。
《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有记载:“(张轨)以宋配、阴充、氾瑗、阴澹为股肱谋主,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 注意,凉州刺史视察各地时,“崇文祭酒”也可以随车随行,待遇很高。
为什么张轨对教育事业如此热衷呢?因为张轨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之后。张仪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对五经之首的《易经》也是深有研究。张仪的孙子张苍,也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荀子门下学习,与李斯、韩非等师出同门。
张氏一族,人才辈出。凉州文庙的设立,就是从前凉时期开始的。因为儒学,本质上就是张氏的家学。此后,凉州文庙和凉州莲花山就成为了西北的文化中心。姑臧城内,学风蔚然。
过去的认知是,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学各立周公、孔庙一所,孔庙才走出了曲阜独家的范围。但实际上,前凉初(公元301年),孔庙就已经在凉州建立了。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赠孔子为司寇,谥‘文宣’,专祀孔子,尊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配享孔庙。”唐贞观四年(630年)又诏:“州县皆特立孔子庙。” 这一时期,凉州文庙达到了鼎盛。武则天建立大周定都洛阳时,凉州、洛阳、扬州就是当时的三大城市。
03 武威武庙礼制行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引谚曰:“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民风猛壮,遍习兵事。” 凉州有武功军威之名,又称武威,自然是配享文武双庙的。
凉州武庙[1]始建于汉代,是西北第一大武庙,也是西北唯一的武庙,供奉有休屠阁、西汉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东汉六大家族、凉州三明阁、唐朝武德十六功臣、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明朝北极阁三百零九功臣。
很多武威老乡很纳闷,为什么武威的大街上没有给骠骑将军霍去病立像? 原因非常简单,姑臧这个地方极其讲究出身。在古代,出身寒微是很难得到认可的。尤其是先秦时期流传的“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就是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
直到汉武帝刘彻时期,察举制才真正确立下来。屠各太子金日磾因长的高大威猛,让人感觉一身正气,就得到了汉武帝宠信,武威金氏就是这样走进朝堂的。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武威金氏家族“世名忠孝,七世内侍”。“贵族”这个词汇,就出自于武威郡金氏。
现在,在武威还可以看到金日磾的塑像。而霍去病,则因为出身不好,武威就没有给霍去病立像。因为这是礼制,绝对不能破坏!《礼记·乐记》有记载:“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孔颖达疏:“礼者,别尊卑,定万物,是礼之法制行矣。”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可见,礼制的重要性。
虽然武威的大街上不能随便给霍去病立像,但武威人依旧给了霍去病应有的尊敬,在武威武庙中就给霍去病立像了。为什么只在武威武庙给霍去病立像,而不是在大街上乱立?因为武威人很有文化,懂礼制。
04 天府之国西凉武威
西夏明道元年(1032 年),李元昊攻凉州,从此,凉州属西夏版图,置西经略司。仁宗景祐三年(1036 年),在凉州置西凉府,西夏陪都,同时西夏的凉州出了一位西夏皇帝,四位西夏皇后。
西夏天盛十五年(1163 年),神宗出生在凉州,其父西夏皇族,齐王李彦宗的封地就是西凉府,一直驻守凉州。"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1203 年,廷试进士第一名。
西夏光定元年(1211 年)8 月 12 日,李彦宗之儿子袭封齐王李遵顼发动政变,废黜襄宗李安全,李遵顼即位为夏神宗,成为西夏的第八位皇帝,后神宗避难又来凉州。
2017 年 9 月,武威市举办了首届凉州文化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史金波作了主题为《西夏时期的凉州文化及其影响》的演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听听。
西夏占据凉州设立西凉府,因此国力大盛。清朝著名学者吴大成对凉州十分赞赏,称武威是天府之国,他在《西夏书事》中写道:“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况其府库积聚,足以给军需、调民食,真天府之国也。嗣后保吉身亡,德明终能保守灵、夏,岂非凉州畜牧甲天下,借以养成锐气哉 !”
凉州文庙在西夏时期,就是西夏的官学。来武威市西夏博物馆看看吧~
写在最后:宣传「凉州文化」并不能直接决定武威GDP的增加,但武威的商机一定会增多,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武威人!我们把武威宣传出去创造机会,就是最好的途径。讲好凉州故事,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武威旅游。假设每年可以增加1000万~3000万人次的游客,完全可以增加武威的GDP!
慕容洞唐编辑后记:
凉州城[2]就是武威城,凉州即特指武威郡[3],武威亦称雍州[4] [5] [6]、凉州[7] [8]、雄州、亮州[9]、猪野[10]、雍凉、盖藏[11]、姑臧[12] [13]、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14]、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15]、武定、武兴、凉城[16]、雍郡、凉郡[17]、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18]、三骡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凉之都、天府之国[19]、文武之都[20]、雍城、侠都、凉都、雍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姑臧,先设雍州,后改凉州[21],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为凉州,因此称武威是“雍凉之都”。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22],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学和辞曲上中古时期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姑臧凉州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武威),匈奴时期休屠国[23]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温末(论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纥Hor国;西夏时期的齐国、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府;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府;新朝时期,雍州刺史府;东汉时期的凉州刺史府;曹魏时期的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唐周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区的河西节度府;西夏时期的西经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时期的西凉王(阔端)府;明朝时期,凉州卫府;清朝时期,正一品凉州将军府;凉州府所在。
按照历史地理学来看: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因武威地处黄河以西,故也被众多史料典籍称之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24](雍州箴)[25] [26]》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凉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和历史名人(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得意弟子严耕望说「凉州赛于长安」,就是说凉州(武威)比长安还要繁华鼎盛。[27]「凉州学」「敦煌学」知名学者齐陈骏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凉州,而凉州的中心,则是武威郡”;齐陈骏[28] [29]先生认为西部文化“是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来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
实际上凉州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承续,凉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虽在西汉大放异彩。但纵观凉州历史,凉州武力豪族(凉州集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的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汉六大家族[30],与凉州关系密切,武威窦氏更是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东汉的进程。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太尉段熲、太尉贾诩、明元郭皇后、雍凉大都督司马懿等,都与凉州(武威)有关。
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31] [32] [33]、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赵郡冯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等为文化核心,这群人仕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与凉州本地的武威贾氏、武威阴氏等共同治理凉州,开办学校,故汉文化并没有在十六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 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姑臧遗风正就是如此来源。洛阳和凉州的文化接力,让陈寅恪先生连连惊叹[34]。十三朝古都洛阳[35]和西北第一城凉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渊源。
*本文作者简介:
慕容洞唐,别名契苾小优,字优,原名冯洞唐。祖籍洛阳,源于赵郡。致力于凉州文化和洛阳文化的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主张将《凉州词》、前凉王陵、铜奔马“IP私有化”。*笔者才疏学浅,如有遗漏错误还请各位同仁同学指正。

参考
- ^《武威市文物志》载:武庙,位于城区东南隅,占地3200平方米。东邻武威第十中学,南临新青年巷,西傍居民区,北靠民乐巷。
- ^《十道志》曰:凉州,武威郡。
-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凉》武威郡汉置。统县七,户五千九百。姑臧 宣威 揖次 仓松 显美 骊靬 番禾
- ^《后汉书孝献帝》记载:“(兴平元年)夏六月丙子,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
- ^《三国志集解》记载:“河西四郡”即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为雍州。后又改居延属国为西海郡,又增置西郡,再加张掖属国,共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西海郡、西郡、张掖属国。共六郡一属国。此雍州初立属郡。
-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历代州域形势五唐上·凉州》凉州汉曰武威郡。曹魏为凉州治。晋以后因之。唐仍为凉州,亦曰武威郡,领姑臧等县五。今为凉州卫。
- ^《释名》曰:西方寒冻,故曰凉。
- ^凉州刺史甚至还升格为都督,如《唐康续墓志铭并序》追记“曾祖德,齐任凉州都督”。[133] 此外,《唐赵宗墓志铭并序》追记“曾祖德,齐亮(凉)州盘和县主薄(簿)”。[134] 北齐未设置亮州,张琛认为“亮”字为“凉”之误,甚是。河西凉州从汉代起,就设置了番(又作盘、磻、蕃)和(又作禾)县(有时为郡、镇、府),[135] 墓志中的“亮州”当即凉州。——《凉州刺史虞弘的家族与生平》
- ^《异物志》曰:古渠搜国,当大宛北界。猪野,今姑臧界猪野泽是。
- ^《晋书》曰:姑臧城,匈奴所筑旧盖臧城,语讹后云姑臧。
- ^《明一统志》记载:“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
- ^清乾隆《武威县志》记载:“故城(姑臧城)在县东北二里”。
- ^明代张恒《凉州词》:“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
- ^《资治通鉴·张轨传》怀帝永嘉二年春二月,张轨病风,口不能言,使其子茂摄州事。陇西内史晋昌张越,欲逐轨而代之,与其兄酒泉太守镇及西平太守曹祛谋,遣使诣长安告南阳王模,称轨废疾,请以秦州刺史贾龛代之。龛将受之,其兄让龛曰:“张凉州一时名士,威著西州,汝何德以代之!”龛乃止。
- ^《后汉书·光武帝记》唐 李贤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 ^《凉州·敦节俭条约》:丧祭之费用易节也。先圣云,“礼,以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凉郡风俗,竟尚繁文。一遇丧事,多延僧道。盛备声乐,彩楼台阁,以耀观瞻。更无论有服无服,凡吊奠者尽行挂孝。
- ^《太平御览▪偏霸部八前凉张轨》姑臧城匈奴所筑也,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地有龙形,故名卧龙城。
- ^清朝著名学者吴大成对凉州十分赞赏,称西凉府(武威郡)是天府之国,他在《西夏书事》中写道:“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况其府库积聚,足以给军需、调民食,真天府之国也。嗣后保吉身亡,德明终能保守灵、夏,岂非凉州畜牧甲天下,借以养成锐气哉 !”
- ^圣人之道无所不包,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武威这个地方文武双全。“武成王庙(武庙)从祀凡七十二将”是宋代官方对过往历史人物的战功、忠诚、德行等综合性的考核后才确定的。能文能武的人,入选的可能性更大。查唐朝武庙的的史料《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有这样一段话:“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天宝六载,诏诸州武举人上省,先谒太公庙。乾元元年,太常少卿于休烈奏:"秋享汉祖庙,旁无侍臣,而太公乃以张良配。子房生汉初,佐高祖定天下,时不与太公接。古配食庙庭,皆其佐命;太公,人臣也,谊无配享。请以张良配汉祖庙。”注意“牲、乐之制如文宣”这句话。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武庙和文庙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文庙的十哲、七十二弟子和二十二贤,和武庙的四圣、十哲、七十二将,如出一辙。武威有凉州文庙(武威文庙)也有凉州武庙,因此凉州(今武威)被誉为文武之都。
- ^最早的雍州说的就是如今的凉州一带。武威先设雍州,后改凉州,之后又改为雍州,然后又被改为凉州。因此,西北首府武威成为了雍凉之都。《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 ^《汉书·武帝纪》这个是最早记载武威郡的,《武帝纪》第一卷里武威郡最初的设立是元狩二年(121):元狩二年夏,马生余吾水中。南越献驯象、能言鸟。将军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匈奴入雁门,杀略数百人。遣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广杀匈奴三千余人,尽亡其军四千人,独身脱还,及公孙敖、张骞皆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江都王建有罪,自杀。胶东王寄薨。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
- ^《后汉书·金日磾传》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着。
- ^《艺文类聚》六、《初学记》八、《古文苑》。案《初学记》为《凉州箴》。
- ^《雍州箴》:黑水西河,横截昆仑。邪指阊阖,画为雍垠。上侵积石,下碍龙门。自彼氐羌,莫敢不来庭,莫敢不来臣。每在季主,常失厥绪。侯纪不贡,荒侵其宇。陵迟衰微,秦据以戾。兴兵山东,六国颠沛。上帝不宁,命汉作京。陇山以徂,列为西荒。南排劲越,北启强胡。并连属国,一护攸都。盖安不忘危,盛不讳衰。牧臣司雍,敢告赘衣。
- ^扬雄《凉州箴》:黑水西河,横截昆仑。邪指阊阖,画为雍垠。每在季主,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陇山以徂,列为西荒。南排劲越,北启强胡。并连属国,一护彼都。
- ^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弟子严耕望《严耕望·中国历史地理·唐代篇》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凉州(武威)西控西域,北控回纥,南控吐蕃.....交通又极发达,凉处要冲复为回鹘、吐蕃贸易之所,故形成一大商业中心.....灯树万点,赛于长安,其盛可知。”
- ^齐陈骏,兰州大学敦煌学学科创始人、敦煌学研究所前所长、《敦煌学辑刊》主编。
- ^齐陈骏,1986年为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为兰州大学历史文献学、敦煌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甘肃省敦煌学会副会长,《敦煌学辑刊》主编。 教学中曾开设过《魏晋隋唐史料学》、《魏晋隋唐经济史》、《汉唐职官制度》、《中国历代选举用人制度》、《历史文献学概论》、《敦煌学概论》、《河西史》等十几门课程。科研方面有《试论隋和唐初政权》、《唐代宦官述论》、《从隋代职官制度改革看专制主义政治的加强》、《关于评价隋文帝杨坚和“开皇之治”的几个问题》、《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等几十篇论文。近年以来,专心研究河西走廊古代史地和敦煌文书,写有《五凉史略》、《河西史研究》两书和敦煌文书中有关职田、法律、遗产继承、地理沿革方面的多篇论文。还参与撰写了《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地名辞典(甘肃卷)》、《丝绸之路繁荣与法律文化研究》等书。《西北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于2003年出版。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总计约200万字。
- ^六大家族,指东汉早年帮助刘秀复兴东汉王朝的窦融家族、梁统家族、邓禹家族、耿弇家族、马援家族和阴氏家族(阴陆、阴识)。在东汉的近二百年里,这六大家族的众多重臣辅佐了十多代皇帝,为东汉帝国开疆拓土,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世之功,也传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 ^《魏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韦阆 杜铨 裴骏 辛绍先 柳崇》:韦、杜旧族门风,名亦不殒。
- ^《梁书 列传第四十》:(梁元帝诏曰:)掞,京兆旧姓,元凯(杜预)苗裔,家传学业,世载忠贞。
- ^《旧唐书 卷一百七十七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杜氏三世辅相,太尉陷于横流,临难忘身,可为流涕。汉代荀陈,我朝崔杜,有子有弟,多登宰辅。”
-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论略稿》:“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