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止学
止学,不是停止学习,而是让你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时候应该停手的学问。
止学,不是停止学习,而是让你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时候应该停手的学问。
本书作者文中子,即王通,字仲淹,隋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通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家庭熏染,自幼聪明好学,常有过人的见地。王通性情直率,初入官场,每天忙于逢迎,备感不适,与同僚屡有冲突。他不想荒废时光,便毅然请辞,回到家乡著书讲学。经过长时间的钻研,王通模仿孔子,写出了《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开创了“河汾道统”。而本书做为这本书解决的,就是如何运用智慧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困扰,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惑,不妨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

这本书共有十卷,讲了很多历史故事。我对其中两个最感兴趣。
第一卷:智卷。要说起聪明人,不得不提诸葛亮,甚至诸葛亮三个字就是智慧的代名词,毕竟有太多的故事都可以拿来证明。可是,这个人真的聪明吗?未必!在经历了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先后六出祁山,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为什么执意北伐呢,甚至为此不顾当时国内贫弱的现状,不顾任何人的反对意见?或许,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或许是为了受人之托、终人之事。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他错了。世事是瞬息万变的,一个人的智慧再高,也不可能事事时时周全。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当止则止,更要时刻注意事物的变化,不要墨守成规,相信所谓的“不变定律”“最高智慧”。历史上的成大事者都是颇有智慧的人物,这一点不可否认,但他们能谋得久远,绝不是单凭智慧过人。顺应潮流,应合时变,不固执己见,当是此中制胜法宝。

第三卷:利卷。在这一卷中,提到了刘备。在三国初期,刘备势力微弱之时,意图染指西川。然而,在时机尚未成熟之时,却从未表现出来。在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时,庞统献计在宴上杀死刘璋,刘备说,他和刘璋是同宗,且毫无不仁之处,不忍害他。于是,断然拒绝。次日宴会上,魏延登堂舞剑,意在寻机刺杀刘璋,在被发现后,刘备喝止住了魏延。事后,庞统称刘备仁慈近愚。刘备真的仁慈、愚蠢吗?笑话,腹黑如刘备,跟这些根本不沾边。刘备之所以不杀刘璋,乃有他更高明的打算。他深知刘璋把西川搞得民怨沸腾,人心离散。倘若自己在宴会上一举杀之,就会授人以柄,被认为不仁不义,让人将自己归入曹操之列,失去人心。最后怎么样呢?刘备抓住一个机会,制造了一个冠冕堂皇的正当理由,讨伐刘璋,赢得民心归附,并占有了西川。可见,贪心和不知足,往往使人求大求全,从不停歇。好高骛远之人更自不量力,一味幻想大功一日可成,而不扎扎实实地做脚下功夫,许多人的失败都是这样产生的。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若没有清醒的头脑和克制的态度,是被易掉进虚妄的陷阱的,到头来事与愿违,一事无成。

本书与之前看过的《解厄学》一样,同为中国古代关于谋略的书籍。而中国古代谋略的本质,不外乎“矛”与“盾”两种。“矛”的谋略,重在传授“无中生有”、建功立业之道,强调的是主动出击,持“矛”以攻;“盾”的谋略,重在传授趋利避害、解厄脱困之道,强调的是主动退让,持“盾”以守。“矛”与“盾”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各有奇效,相互补充。我们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而要有所选择地,批判性地学习、继承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