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深度工作,21世纪的超级力量
李笑来的学习视频中提到,他经常在需要集中精力写稿时,会关闭手机或者将手机放在其他房间,投入沉浸式工作直到几个小时完成写作。就是一种深度工作的技能,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深度工作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技能,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我集中阅读了《深度工作》、《手机大脑》、《精力管理》、《刻意练习》、《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这几本与脑科学有关的书籍,其中内容多有相同的理论和关联性,主要目标自然是如同此书的副标题“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可以把这本书当成工具书,侧重深读书中的第二部分,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
如果你愿意翻看此书,相应对深度工作的重要性自是了解和赞同,对于第一部分,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便可以略读而过。
另外,如果没有阅读过其他脑科学相关的书籍,还是非常建议可以集中阅读前面提到的基本相关书籍,本本精彩,如雷灌顶,仿佛打开认知新世界。

01 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换言之,在网络工具的时代,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用浮浅工作—像人工网络路由器一样不断地收发电子邮件,不断被小事扰乱心神—替代了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刻意练习》中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也阐述了相同的原理。作者卡尔博士总结了新生产力规律,即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
深度学习其价值与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小部分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士需要深度工作,但是大多数工人不培养无干扰专注的能力也无大碍。他们靠做一些小玩意拿工资,他们所做的工作在数十年的时间里都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知识工作者,深度工作就成为核心货币。换言之,深度工作是任何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信息经济时代—无法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的人将被这个时代生吞活剥—立足的人都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
深度工作非常重要,应该用商业作家埃里克·巴克(EricBarker)的说法,将其称作“21 世纪的超级力量”。
另一方面,深度工作会转移我们的关注点,从心理学角度也论证了其价值。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如果我们全情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也因此忽略了浮浅的负面事物,我们会感到工作生活也变得更重要、更积极了。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

引用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后转变为深度工作信徒的人—的话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02 深度工作的哲学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你需要有自己的哲学,将深度工作融入你的职业生活中。书中介绍了四种不同的深度工作哲学,供读者挑选适用于自己所处特定环境,辅助你形成深度工作的习惯。
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同字面意思,近似《飞越修道院》中讲述的此类深度工作近似于让一个智慧精英群体过着隐修生活,远离了尘世喧嚣和科技,做着深度思考。适用禁欲主义哲学的个人是有限的,大部分社会人士、打工一族肯定非常抵触。
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这种方式多适用于自由职业者、知识创作者,可以相对自由划分固定的时间。
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链条法是节奏哲学深度工作日程安排的典型例子,因为这种方法结合了一种简单的启发式调度(每天都要做这项工作)和一种提醒你做这项工作的简单方法:日历上的大红 X。实施节奏哲学的另外一种常见方式是拿掉链条法中的视觉辅助工具,转而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这样的方法值得朝九晚五工作的一般打工族尝试。比如每日早起的运动;每日晚上的阅读,都可以采用节奏法完成“既极为高效,又不会令人心怀愧疚”。
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是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迅速使头脑迅速从浮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未经练习,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这种习惯同时还需要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这种坚定的信念往往建立在已取得的职业成就基础之上。

四种深度哲学都是方法论,目标是将深度工作习惯化。要想将深度工作习惯化,就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努力具有结构性。
最后,卡尔博士还特别提醒,深度工作与协作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然而,这种关系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解开,因为恰当展开协作可以提升你在职业生活中深度工作的质量。
03 拥抱无聊
刚介绍完深度工作的四种方法,就让读者“拥抱无聊”?实际是告诉读者在在感觉无聊时,不要选择会分心的事情打发时间,不如用网络来消遣,这只会增强分心的欲望。
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就如同运动员在训练时段之外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一样,如果在自己其余的时间里有一点无聊,你就打发时间,那么你将很难实现最大程度的专注。即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事实上,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大脑专注的能力。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让选择静静等待并忍受无聊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奇体验,从集中注意力训练的角度出发,这具有不可思议的重要价值。
总而言之,如果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清除令人分心的活动,而仅仅需要清除这些活动劫持你注意力的可能就足够了。
试想每一次的冲锋都是一个抵抗新奇刺激的过程:你心底里感到无聊,并且真的想寻求更多的新奇刺激,但是你得抵抗。正如我们在前边所讨论的,你抵抗这种冲动的实践越多,你的抵抗力就越强。
如果在你全部的清醒时间,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浏览几个小时网页,那么在一天结束时,你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更加轻松。
总结一下,如果你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同时还有可能实现本内特的宏伟目标: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04 摒弃浮浅
回想一下现在的工作,是否越来越多的时候用微信聊天代替邮件。记得刘润在分享中说过,用微信讨论安排一件工作花费的是聊天双方的时间即两倍,而如果使用邮件则可以让工作时间减半。而越来越多的人都倾向于微信是因为,缺乏深度工作的技能、文字总结能力不足、思维缺乏系统化造成,无法书写一份完整、精炼、逻辑清晰的工作邮件。
所以,希望你能用怀疑的眼光对待浮浅工作,因为其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却经常被高估。这种工作不可避免,但是你必须对其加以限制,使其不影响你充分深度工作的能力,因为深度工作决定着你的最终工作成效。

当然,深度的生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但是如果你愿意跨过这些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你将会如前人一样发现,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之所以选择集中阅读《深度工作》、《手机大脑》、《精力管理》、《刻意练习》、《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这些书籍,也是因为和知乎上很多人的困惑和提问一样,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有效阅读”、“如何提高阅读效果”、“求精心读书的使用方法”......这些书都让我受益匪浅,开始了减少使用手机、每周运动、坚持阅读这些习惯,不敢说自己是否成长了,但以外总是因为混混度日的愧疚感明显减少,每天进步一点点,开心自信一点点!
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