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缺二
学语言,从来没有想到,原来语言是由三样原素所组成的一个抽象的符号。这个符号,在孩童时代,尤其是不会说话的时候,三原素齐全的。也就是说,在每个人小时候尚不会说话的时候,身体感知的那部分原素、意识所能区别开来而能够理解透的那部分原素、以及最最重要的由这两部分整合之后,或者用数学语言来形容就是这两种原素取交集之后,我们每个人自己所形成的“某个东西是什么”的那种【认知断定】就是三原素种的最后一种原素。
认知断定原素,原则上是语言符号构建的基础。语言符号能够正确被理解,其实取决于前两个原素的养成。如果没有前两个原素作为基础,那么,我们对第三个原素的符号化—语言符号的把控和使用就会陷入純机械式模式。比如说,“热”这个词,我们知道在我们身体感觉如何时,以及我们大脑清醒地知晓我们自己确确实实有各种“热”的情形之下的反应时,我们用“热”这个词就是用对了。但是,如果该用“热”的时候,我们用了“暖”了,这就是用错了。用错时,我们就会造出各种各样不符合感知原素和认知原素“活动轨迹”的句子,即造出来的句子从语法上看,没有问题,但是就是给人不舒服的感觉,让人觉得怪怪的。这也就是我们平常作为母语人士对非母语人士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不这么说”。不这么说的本质就是,这种说法与的机体感知或认知不和谐,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难受。那种不可言状难受,就是不合一、二原素肌理的地方。我们能感知得到,却无法言明,就如同我们每天都在用手机或看电视或驾车,但对手机、电视或车辆的内在活动机理一无所知一个道理。
孩提时代,语言的学习是三原素齐全的。随着孩童理智的发展,以及认知事物的翻倍甚至几何级数的增长,孩童对语言的学习就会进入三原素不齐的境况,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二、三原素缺一或缺二,更严重的情况是三原素全缺,直接就是学了个空符号。我们在母语的学习中,会一个词,但是不知晓这个词的含义,就是缺了第三原素,如果不能用这个词来造句或者在近似的几个词中不能正确地选择最符合所要表达事物情形的词,就是第一和第二原素缺一或同缺。在外语的学习中,很多情况是三原素全缺,我们就学了个空空的符号,手里拿着一个符号,却不知道应该把这个符号套到什么事物上,或者事物的什么状态上,就是靠所谓的语法去“造”句,去拼凑句子,结果大家恐怕都不陌生。只要有一天,你没有将你学的空符号的三原素配齐,你说的语言符号是否能真正的代表你的心意,恐怕天也不知道了。你都不知道,天更不知道。你可能说,我说的别人都听得懂。别人听得懂,只能说明那些语言符号在别人那里是有意义的,是能对应语言三原素所激起部分或所有机体认知的。当然,也可能存在着一种情况,就是说话的和听话的,大家空对空。谈话的双方对所谈的事物都没有真正的认识,缺靠着言语符号谈得兴起,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种情况。或者说,我们99%的时候都可能是这种情况,尤其是在谈我们根本不知晓的那些事物,那些只是凭着图片、视频、别人叙说或书本而得来的理论知识或间接知识的话,多数都可归并到此类。
这种三原素不齐的现象,带来的眼见的现象就是眼高手低和没有细节感。没有细节感就是不真实,没有生命力。那一天你的语言有生命力了,也就是你的语言三原素缺的少了,语言营养更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