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肉穿肠过
今天晚饭跟一个奶奶同桌,面色红润,牙口倍儿棒,而且,腿脚也很灵活。
有人介绍说,她今年96岁了。
听到这里我还没什么想法,直到他们开始说年份,1928年。
——我不由得开始掰着手指头算:1900年还是清朝,1934年承淡安远赴日本,1935年粟裕还在枪林弹雨,那1928年,不还是民国?
上一个我所知长寿的,是106岁,也是从民国来,无病无痛,十分健康。
于是我不由得观察起来:
别人给她夹东西,她就吃,不喜欢吃的,默默放到一边,也不说
别人让她别吃某种食物,各种絮叨,她也不辩解,自己在各种阻止的声音中吃完了
期间有人谈论起关于她的养老问题,她也不插话发表观点,只在自己儿子朝自己说给你请个保姆的时候,回了一句“好的”。
其余时候,就是该吃吃该喝喝,对于桌面上谈论的各种八卦消息,充耳不闻。
我大为震惊。
原来那句流传已久的话是真的:小明的爷爷活了103岁,是因为他从不管闲事。
内经里有种观点,叫“精神内守”;也有一种说法,人的情志病是因为心神耗散。
所以真正的“不管闲事”,收摄心神,其实包括两点:
1.别管别人的闲事
2.也别管别人对自己的闲话
如何定义闲话?就是别人口中说出的让你不舒服的话。
当然,以上的前提是,人还是得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最近看到一部大女主的古装剧,对人的理解更进一步。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价值:闺阁之内,价值就是生育与家庭,朝堂之上,价值则是才能与社稷。
所以李斯那句话还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生如鼠,不在仓即在厕。
人的价值最终是由ta所处的环境决定,哪怕最终都是依附,从低到高,后者才能更大程度地接纳从肉体过渡到精神的自由。
环境不仅包括地点,还包括周围的人群:毕竟看看有多少人,是身处淤泥之中,却仅仅因为找到了一个理解自己的人,而觉得解脱的。
找到能理解自己的人越多,才能更从容地立足于世。
再说说人吧。
今天看到一个说法,把人的格局分类:高层次的,可以直接指出错误;中间层次的人,可以打比喻暗示错误;低层次的人,不能指出错误。
我释然了,我就是低层次的人,不能被人指出错误。
对于别人的闲话,无法充耳不闻,简直长寿大忌。
思及此,真需修心养性。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确实挺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