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选择题|每日一练|中教史-第七期
宝子们
333选择题更新啦!
来打卡学习呀!
练习顺序:中教-外教-教原-教心
每日一练—333选择题
1.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养性”的过程其所依据的人性论的主张是( )
A.“食色,性也”“涂之人可以为禹”
B“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可以为尧舜”
C“牛之性犹人之性”“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
D“凡性者,天之就也”“名性者,中民之性”
2.随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施行,中国经学教育制度正式建立,其标志是( )
A.设置博士
B.守师法家法
C.建立察举制
D.创办太学
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提出者是( )
A.陶行知
B.孔子
C.孟子
D.朱熹
4.被朱熹称为“为学之序”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
A.《大学》
B.《中庸》
C.《论衡》
D.《 白鹿洞书院揭示》
5.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所谓“道”具体是指( )
A.礼乐
B.礼法
C.礼义
D.天理
6.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这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是( )
A.深造自得
B.因材施教
C.专心致志
D.盈科而进
7.从唐代到清末,科举考试中最常用的考试方式是( )
A.帖经和诗赋
B.墨义和策论
C.策论和诗赋
D.经义和帖经
8.《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表述为( )
A.“不陵节而施”
B.“学不躐等”
C.“当其可之谓时?”
D.“盈科而后进”

答案解析
1.B
解析:此题考查孟子的人性观。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个“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扩充“善性”,一方面,教育要“存心养性”,把人天生的善端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学习的目的是“求放心”,把丢失的善端找回来,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所以本题选B.
2. D
解析: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公元前124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建立。所以本题选D。
3.C
解析:此题考查孟子的生平。孟子晚年归邹,专心著述、讲学,非常热爱教书授徒,以“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所以本题选C。
4. B
解析: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规定的“为学之序”出自儒家经典《中庸》,其中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学、问、思、辨、行五个步骤。如果题干考察是“为学之序”是在哪里出现,考生应该选择D,但是,题
目考察的是更深层次的来源。所以本题选B。
5. C
解析:韩愈猛烈抨击佛老,极力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地位,提倡复古运动,可以说是“振兴儒学的卫道者”。所谓“传道”是指传儒家道统,传儒家“修己安人”之道,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所以本题选C。
6.A
解析:深造自得即强调在深入钻研和思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注意结合题干的关键词一一自故此求自得。“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此题答案为A.
7. C
解析:科举制自隋炀帝起,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法,经唐代200多年的发展,形成帖经、墨义、口试、策论、诗赋五种主要方法;宋代改革,废除帖经、墨义等传统科目,改试策、论、诗赋;后王安石变法又废除诗赋,改试经义、论、策。明代以后采用“八股文”取士。从唐代到清末,科举考试中最常用的考试方式是策论和诗赋。所以本题选C。
8.D
解析:此题考查孟轲的教育思想。题干所考查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的“盈科而后进”论述中就已提出。孟轲以为“以其锐者其退速”,进程过于迅疾,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消退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注满一个洼坎后再注下一个洼坎,未注满时决不下流,由此渐次流入大海,这就是“不盈科不行”、“ 盈科而后进”的道理。A、B、C选项均出自《学记》。所以本题的答案为D.
更多干货详见公中号:333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