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家论清儒学术之提要
甲、钱穆
钱穆〈清儒学案序〉:
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吾国家民族文化绵历,迄五千年不弊,厥有一中心力量焉为之潜持而默运者,则儒家思想是也。儒家思想渊源于上古,成熟于先秦。在两汉以迄隋唐则曰经学,在宋明以迄清季则曰理学……故宋学者,实依然沿续汉唐经学精神,特因时代之激刺而一变焉者也……清代经学,亦依然沿续宋元以来,而不过切磋琢磨之益精益纯而已。清代理学,当分四阶段论之。一曰晚明诸遗老……其次曰顺康雍……又其次曰乾嘉……又其次曰道咸同光……要之有清三百年学术大流,论其精神,仍自沿续宋明理学一派,不当与汉唐经学等量并拟,则昭昭无可疑者。抑学术之事,每转而益进,途穷而必变……明遗之所以胜乾嘉,正为晚明诸遗老能推衍宋明而尽其变,乾嘉则意在蔑弃宋明而反之古。故乾嘉之所得,转不过为宋明拾遗补阙。至于道咸以下,乃方拘拘焉又欲蔑弃乾嘉以复宋明,更将蔑弃阳明以复考亭,所弃愈多,斯所复愈狭,是岂足以应变而迎新哉?……惟清儒学案,虽有唐徐两家成书,而唐书陋狭,缺于闳通;徐书泛滥,短于裁别,皆不足追踪黄全之旧业。穆奉命承乏为清儒之役,因重加编订成若干卷,而敬述其之大义于卷首。
乙、章太炎
章太炎〈清儒〉:
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多忌,故歌诗文史楛;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 (三事皆有作者,然其弗逮宋明远甚)。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纾死,而其术近工眇踔善矣......大氐清世经儒,自今文而外,大体与汉儒绝异。不以经术明治乱,故短于风议;不以阴阳断人事,故长于求是。
案:余英时释曰:大家似乎都认定清代的学术之所以变成考证、变成经学,主要是因为读书人受到满洲人的压迫,不敢触及思想问题,因此转到考证方面......这可以说是近人解释清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观点、一个中心理论。
丙、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1)此二百余年间总可命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特其兴也,渐而非顿耳。然固俨然若一有机体然固俨然若一有机体之发达,至今日葱葱郁郁,有方春之气焉。吾于我思想界之前途,抱无穷希望也。
(2)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而更辅以分业的组织。
(3)有清二百余年之学术,实取前此二千余年之学术,倒卷而缫演之,如剥春笋,愈剥而愈近里; 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不可谓非一奇异之现象也。此现象谁造之?曰:社会周遭种种因缘造之。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
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得解放焉不止矣。然其所以能着奏解放之效者,则科学的研究精神实启之。
丁、刘师培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
要而论之,清儒之学,与明儒殊。明儒之学以致用为宗,而武断之风盛;清儒之学以求是为宗,而卑者或沦于裨贩。其言词章经世理学者,则往往多污行,惟笃守汉学者,好学慕古,甘以不才自全,而其下或治校勘、金石以事公卿。然慧者则辅以书翰词章,黠者则侈言经世,其进而益上,则躬居理学之名。盖汉学之词,举世视为无用,舍闭关却扫外,其学仅足以授徒。若校勘、金石,足以备公卿之役,而不足以博公卿之欢;词章书翰,足以博公卿之欢,而不足以耸公卿之听;经世之学,可以耸公卿之听,而不足以得帝王之尊。欲得帝王之尊,必先伪托宋学以自固。故治宋学者,以自固。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辅,下之可以得崇衔。
要之,纯汉学者,率多高隐,金石、校勘之流,虽已趋奔竞,然立身行己,犹不至荡检逾闲。及工于词章者,则外饰倨傲之行,中怀鄙佞之实,酒食会同,惟利是俗。况经世之学,假高名以营利;义理之学,借道德以沽名。卑者视之为利禄之途,高者用为利权之饵,外逞匡时化俗之谈,然实不副名,反躬自思,亦必哑然失笑 (惟包世臣稍近有用)。是则托兼爱名而博为我之实益。故考其所。是则托兼爱名而博为我之实益。故考其所学,亦彪外而不弸中……比较以观,则士节之盛衰,学风之进退,均可深思而得其故矣。
戊、徐世昌
徐世昌《清儒学案》:
吾国三百年来,名儒辈出,远绍宋明。上述诸家,班班可考。窃不自揆,谨撮其言行着作,钩玄提要,汇为一编,以继梨洲二书(《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之后,愿与当世学人共相参考。俾知学术为天下之公,殊涂同归,咸主于有用。因学以明道,修道以为教,冀以端本善俗,范围曲成。凡属斯民,各尽天畀之聪明,尊所闻,行所知,皆优游于礼,让道德之中用,臻一代文明之盛,岂不懿欤。
己、张舜徽
张舜徽《清儒学记》:
清代学者,有些人有师承,有传授;而更多的人,全由自学成才,无师自通,谈不上有什么渊源。这是和宋明学术界特别是理学诸儒的学风截然不同的地方。但是由于同在一个地区,彼此影响,自然形成一种学术风尚,这倒是客观存在,至为显着。如浙东、湖南、扬州、常州,都有各自学风和宗尚,自有综合叙述的必要。至于像顾亭林、张杨园、颜习斋、李恕谷、戴东原、钱竹汀、孙仲容诸人,或开宗立派,自创新说;或沉潜朴学,多所发明;都是特立拔起的人物,有必要加以表彰。
庚、余英时
余英时〈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节目:
从尊德性到道问学;
经学与理学;
经世致用;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博与约;
义理·考据·词章;
六经皆史。
辛、陆宝千
陆宝千《清代思想史》:
儒家之学,内圣外王。宋明之士,言心言性,细若牛毛,深入腠理,内圣之蕴,阐发尽致。夫大厦既倾,玉步改易,遗民怀陆沉之痛,憾辫发之辱,抽思绎虑,深探博求;为生民图久安,为万世开太平,外王之道,亦复大张。而皆恢言发于性海,邈思出自心光,后人览其遗文,莫不哀其遇而感其志焉。其后沧海扬尘,学者为之眯目。尊程朱者,心行不相对勘;玩竹帛者,生民无复在念。吏治民风,无学灯指引,愈趋愈下。故一遇外患,立致踣蹶。然而当此期也,有皈向灵山者,有沉酣乙部者,有潜心公羊者,足见人心之不能久蛰也。曾国藩出,唱尊礼学,内圣外王之道,复见萌蘖。曾氏既殁,此调复成绝响,而学者竞言富强,其效亦既可睹矣。
壬、陈居渊
陈居渊《汉学更新运动研究——清代学术新论》: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汉学更新运动,也导致了学术研究的变异和更新,为乾嘉之际的经典诠释突破原有考据范围的限制提供了可能,并促进了经典诠释的多途取向。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现存《十三经注疏》再作新的诠释。
(二)回归西汉今文经学。
(三)诸子学的研究。
癸、柴德赓
柴德赓《清代学术史讲义》:
讲清代学术史的书,清朝人已经有,不过名字不这样称呼就是。如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唐鉴《国朝学案小识》,直到民国成书的《清儒学案》(徐世昌),这里面《汉学师承记》做得最好,《记》凡八卷,正传四十人,附传十七人,可以算得很严格了。《清儒学案》最大(二百零八卷),可是书出众手,【除以上书为底本外,更用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李桓《耆献类征》、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续碑传集补》、钱林《文献征存录》。其书有小传、学问源流,批评则附以重要文章。】不能像黄梨洲《明儒学案》那样有精神,也不能像全谢山作《宋元学案》那样旁征博引,不过可备检查参考之用而已……我的讲法,大略按时代举重要的人来讲,也想注意到学术分类的系统,兼顾并包。
愚案:近日烦懑,落笔不能得一字,惟略钞数条而已。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于学者亦然。癸卯八月廿九钞于津门寓所。
启玄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硕士毕业论文后记 (16人喜欢)
- 旷野、内卷或浪漫主义:儒者在十字路口 (3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