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瓷器展
今天的这个博物馆,在大山里面。
主题很鲜明,就是瓷器。
我对瓷器是七窍通了六窍,故而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但今天的展,机会难得,以后我自己估计不会再去。而且,展出的陶瓷实在非常珍贵。听老板的合伙人介绍,许多瓷器都是宋明时期的官窑,随便一件就要上千万。
对于普通人来说,衡量一件器皿的价值,看价格就能明白两分。说实话,我真想拥有一件啊,以合法为底线。
在其中一件官窑前,我凝视了很久。这件瓷器是一件青釉色大盘,形状就是在农村装蒸好的番薯,或者是给鸡鸭喂食的盆。此盆来历不凡,是洪武年间皇宫用品。也就是官窑,帝用,盆上五爪龙。说不上栩栩如生,能看出个基本龙的模样。我说这话,其实有被人骂的风险,实际上是发自内心的。如今一些瓷器鉴赏,乃至是有关于艺术的鉴赏,往往言过其实。一件很普通的东西,总是说得天花乱坠;一件很莫名其妙的画作,能从三皇五帝开始论证,下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尤其是当代一些所谓的艺术作品,故作高深莫测,实际连自己也不知道在搞什么,但也能号称艺术。前几日,在小城的美术馆看了一个省艺术的双年展,所陈列的东西一言难尽,但在“艺术”的帽子下,显得“庄重”“深沉”。你要是说看不懂,所带来的可能就是“你自己的水平不够”“不懂就别说”等反馈话语。
在我看来,这正是艺术进步最大的忌讳。类似这样的反馈话语,对于艺术本身来说是毫无价值的,实际上阻碍了艺术的发展,其潜意识里可能是说好话可以,但要是说这东西什么东西啊,那就完蛋。实际上艺术是非常开放性的东西,需要批评,乃至被否定。因为艺术不是人。如果一个艺术展,某一个体觉得看不懂,那对于这个个体来说,这样的展至于他就是失败的。这是基于一个人的真实感受,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如果“不懂就别评价”,换句话说,那就是闭嘴,那么这社会的方方面面就会万马齐喑。不懂,也有说不懂的权利,也有权利说这是一件乱七八糟的东西。正是因为不懂所以才要说,才要得到更多的指点得到更多的了解。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无不是在一次次的不懂中走向懂,在一次次批评批判中走向新的批评和批判。
说太远了,也未必对。回到洪武年间,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很快就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专门为皇宫烧制瓷器。作家江子在《青花帝国》里有详细的陈述。书本出版时,他送了我一本,我读了前面几个章节,后面尚未读下去。主要围绕景德镇烧瓷这么一个核心,讲述了从宋朝到明代的烧瓷人物。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就是这个御窑厂,当然是件大事。
眼前的这个盘,非常厚重,让人不敢也不能随意地看一下,必须端视。这也是看历史文物展时,我始终抱着的一个理念。厚重,也展现了洪武时代帝国的盛大。洪武元年,明军纵横捭阖,其后,又挥师西南,消灭了夏政权、元梁王、大理段氏、北元等,统一了全国。政治上,君主大权独揽,经济上与民休息,出现了所谓的洪武之治。这种历史的浩荡,在瓷器里很能看到这样的回声。
这个展厅非常大,我几乎不能全部看完,但内心已深受触动。
凝固的时间、历史的沧桑,光阴的磨砺、内心的煅烧,永恒的文明、短暂的生命,艺术的伟大、人类的渺小……我心里面不断涌出这些词汇,当我面对展厅里一件件上至新石器时代,下到民国的瓷器时,久久无法平静,眼前浮现出一片片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