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和偏见也是我们不断学习的动力之一
小柚:
你好。读完来信,一个为实现理想,趁着青春全力以赴的学子浮现在我眼前。在这封信中,我读到了三层你的近况。
其一是,你的读研考试暂时铩羽,但并未气馁,正在积累经验,准备下一次再进行冲刺。你所攻读的建筑专业,一所好学校的进入门槛有所增高,可以看出竞争的激烈。我认识一个朋友,十年前她在北京读本科,读完本科接着恋爱结婚,但仍然梦想着能攻读硕士,其间宝宝出生,她先生远赴国外求学,她毅然一边带孩子,一边将学业完成。今年七月份,我受邀去北方一个城市拍摄她的毕业典礼,在体育馆中,几百名硕士和博士济济一堂,接受导师的拔穗。有几位博士毕业生,也是妈妈级别,牵着六七岁的孩子一起和导师合影。那一刻,在欢快的音乐和阵阵潮水般的掌声中,人们只看到她们眼中舒适灿烂的笑容,肯定不能完全体味他们的曲折艰辛和由此带来的幸福。典礼结束,我和朋友说,你通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十年的人生理想,而我作为一名十年求学的记录者,也像是受到了导师无形的拔穗嘉勉。每一张照片,既有朋友进步的痕迹,也保留了拍摄者的进步。你在最好的年华,有志学问,压力相对偏小,注意力集中,有时间成本和试错机会,如卒拱河趁势而上,是非常好的规划,为你的坚持点赞。
其二是,你在考研过程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调剂学校有故意拉高门槛的嫌疑,明显有保护本校学生的倾向。这种明处公平,暗处排外的作法,在许多事务中会有体现。学习机会,人际交往,工作待遇,等等都会有类似状况发生。这些挑战所造成的偏见,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之一。很多职位和科研,最终需要能力完成,而非一朝一时的有限照顾。在我们这个社会,务实,能力,还是可以达成普遍共识和欣赏的基座。此前我对考研的情况一无所知,前不久和朋友去了她的母校,进入到从前学习过的教学楼,从最底层到四楼,到处或坐台阶,或坐窗前,或踱步厅中的学生,独自喃喃书中内容。这种苦读的场景,哪怕是高中冲刺阶段也相形见绌。窗外春花冬雪,生活亲疏冷暖,似乎统统不屑一顾,这是追求者的格调和践行。
其三,你有一个书信往来密切的男朋友,你有意去他的地方见面和继续学习。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遥相呼应是不错的事情,生活的得意和失落有人一起品味。我唯一的建议是,感情有时一帆风顺,有时百折千回,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能干扰你的路线与节奏。和你说说我另一个朋友小A。小A清华公共管理相关专业博士毕业,在读期间跑遍西南最贫穷地区,进驻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人晒得像黑炭一样。毕业之后,留校带领团队,做古建筑的寻访和保护工作(他是双学位)。有一次我问他:现在网上诸多对清华生的不利言论,比方许多人选择国外留学,一去不返,你为什么留下来,而且乐于跑最偏远的地方,做最艰难的工作。小A说,人各有志,他的专著答谢里有求学的心路历程,随后,以他博士论文改编的丛书寄了过来。我读完就明白了,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由爷爷奶奶拉扯大的的农村孩子,一路求学,受到各方的支持和鼓励,他铭记于心,无法挥手兹去。并非所有的人能坚持自己的初心,践行自己的理念,风雨中最美丽的时候,有时恰恰是自己踽踽独行的时刻。
工作的关系,时常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而研究生带给我的印象是,他们的文字不一定最有文采,却是逻辑思路明晰、缜密,能就事物的本质形成证据链说透。这些在我看来,就是非常优秀而难得的品质,一般的人未受过学术训练难以企及。
上个月,我和朋友小A一起去拍摄了本地的古村落。据他说,安徽一带大量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并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徽式的粉墙黛瓦和马头墙在我们本地的古村落中,被修缮的人弄得画虎类犬之嫌,古老的青砖墙上贴着拙劣的小广告,让人痛惜。幸运的是,还看到有不少留守的老者住在老房子内,做饭,洗漱打麻将。生活的烟火气缭绕在老房子身上,而不是破败的空壳。我的理解是,建筑物有使用才能带温度地流传,否则风雨侵蚀,烟萝蔓延,最终会无人关心,圮塌潦倒。
就此搁笔,顺颂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