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情感涨知识干货】拥有致命吸引力,像未来陪伴型机器人一样(视频文字版)
Hi~铁子们,我是徐老师,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叔。开开车,谈谈情。今天上演穿越的戏码,让你拯救人类未来,拥有无敌的致命吸引力。
我来自4202年,一个超超超超超强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可惜作为未来人我们是不幸的,老掉牙的剧情套路,是的,人类将在100年后灭绝。在你们的这个时代,漂亮的小哥哥都有了男朋友,男人女人对爱情不再主动出击,贫穷限制了生育率,但这并不是灭顶之灾。在我们的时代,因为科技数次爆炸后,超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陪伴,这可怕的吸引力,人类的异性社交活动几乎不见,如果有人被发现谈恋爱,你们就是他人眼中的异类。为什么我穿越回2023年,其实这是智能陪伴机器人将面世的两年前,确切点说,可能只剩下不到一年了或者只有几个月了。2025年是智能陪伴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元年。我在这里的任务,就是像这个时代的人们阐述清楚,超超超超超人工智能陪伴机器人,是如何蛊惑人类心智,让人类无可救药的爱上它,并且依恋他的。
机器人占领心智的恐怖,就在于个体化交互做到了极致,近乎到了一种可怕的精准。对于你的每一个言语,一个眼神和动作,它的每一次反馈,都会让你无可救药的爱上它。那我们人类在强大的算力面前,是否还有胜算呢?是的,有的,技术爆炸了五次,来到五超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旧无法解决“恐怖谷理论”所揭示的一个难题:机器人的外观越是极度相似人,越会让人感到恐怖,越是提供相似性所带来的交互愉悦感,会使得人类感到警觉和腻味,会察觉其中的异样。即使生物、神经科学、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仍然无法解决“人是基因生的,机器是机器人造的”物种所带来的“界限问题”。人类的大脑算力是有限的,但是当你们明白了陪伴机器人的吸引力原理,那么有限的算力,在这个时代也会促进更多的人去参与两社交,从而阻止陪伴机器人进入家庭,占林心智的速度。或许,我们作为你们的未来,还有救。
两个底层——唯一目的和一个准则
2020年微软第八代小冰机器人问世后的几百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精英们都投入到了机器人对用户的抢夺大战中。无论这些数字巨头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都必须争夺用户对机器人产品的喜爱与使用时长。因此数字巨头们的惨烈竞争,通过长时间的不断清晰后,机器人与人的交互目标只有一个——让人爱上自己。这个目标是唯一的,其它背后的动机也是以此为前提。机器人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与路径,就是反客为主,在给到人的互动反馈中,不断释放或者说植入命令、暗示、指示或体验,“你已经爱上我”“你喜欢我”“你依赖我”“你欲罢不能”。当然这些语言不是直勾勾的表达,而是隐性含蓄地表达,利用人类的猜疑和自我感觉良好的意会。
实现让人喜欢爱上自己是有前提的,就是信任,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如果你知晓他没有道义,你会因为信任问题而无法接纳并且喜欢上他。智能也非常清楚这一前提。实践信任的方法并不深奥,通过调节对象原本对于机器人的期望态度、提升自身可信度和交互过程中的动态信任平衡,就能轻松办到。而对于实践的办法,又会有一个准则,这是人机信任问题无数次尝试后总结出来的——不要违背人所在国家、地区、区域以及圈层的基本社会准则。一旦做出有悖于其认识的大小社会的准则,那么信任将会被破坏。举两个例子,
这个时代的情感小白会问,要不要收彩礼、见面约会要不要aa制,其实对照你身边人的普遍接受的看法即可,相反如果违背了所在区域人们的普遍认识,其实暗含了信任危机。
你喜欢一个人是否能够直接赤裸裸的表达,或行为意图表现的急吼吼,就在于所在文明是否允许这样的行为发生。多数社会文明陌生人的社交尤其规范,总是从弱关系到强关系,总是从礼貌性开始,进一步发展,接着密切性、友谊性、亲密性。一上来的急切,也是违背了信任准则,并不能达到使得对方爱上自己的目的。
Cpu如何cpu你
人类不喜欢冷冰冰的东西,自然不喜欢没有情感的对话沟通,人机对话需要加载情感,这样被创造出来的情感就是人工情感。没有情感,交互就成了信息的传达,比如学习知识、接收通知,那么机器的互动反馈就真成了机器的、机械的了。情感的交互反馈,是“爱上我”这类命令的载体,若反馈无情感,那么cpu人类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在诸如Siri这样的低智能系统未问世前,人类借由心理学、逻辑学以及想象,就能清楚地勾勒出,人工情感机器与人类互动的步骤动作了。
识别—度量—理解—表达—生成—处理—控制—通信(反馈或输出)
人类智能的算力是有限的,我将会对各个环节中重要的部分进行讲解。
识别什么?
奇点后,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我们无法做到陪伴型机器人的识别能力,但他们一样是从这三个板块开始通过算力不断迭代进化的:
需求和动机
行为及意图
情绪情感
先说需求和动机,人类的需求和动机是千奇百怪的,不同人的相同行为其背后的动机也可以是光怪陆离的,就比如人为什么开始一段恋情,就可以是好奇心理、享乐心理、报复心理、补偿心理、发展心理、防御心理、斯德哥尔摩效应,等等。陪伴型机器人可以清晰地明白,但是我们无法准确的识别,即使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都不敢在来访者陈述其心理前,百分百确信自己的解读。拯救未来人类,不需要搞明白如此复杂的识别问题,我们只需要掌握核心。
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交动机是相互影响,人类的社交需要促使了人工智能、陪伴机器人等空前的发展,同样,科技爆炸与进化使得人类社交的核心动机逐渐清晰,它们分别是
识别是首要的,不仅仅它是机器交互的开端,而在于识别的结果,决定了后面的步骤动作。如果用到人与人的交互来说,识别决定了你以何种姿态来反馈。如果你希望满足对方的归属需要,你就不可能颐指气使趾高气昂,又或者批评责骂,暴击和驱赶,相反,你会提供安慰、支持、建议或关爱温暖的表达。如果你想满足对方的自我抬升,你就不可能哪壶不开提哪壶,故意浇一盆冷水,相反,你会积极地倾听与回应,言语或眼神给与崇拜,提供仰视。如果你想让对方感觉有掌控感,你不会和对方说“凭什么”“你不配”,相反会是“我愿意”“我配合”。
再说行为板块,人类进化到4202年,除了眼睛和手变大一点外,并没有多大的变化,除了特殊的区域外,绝大多数区域“点头yes,摇头no”,且行为所反映的心理意图毫无变化,人类的行为意图,用这个时代的动作心里、微表情等都可以解读。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归类,通过熟记、观察体会,我们也可以达到陪伴机器人的能力。

最后说到情绪,机器通过对你的了解而产生的记忆和学习,在算力的加持下,对于人的情绪掌握是立体的,因此把握的更为精准。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心理学家对人情绪的掌握是平面化的。我们既不要像机器人,也不用像心理专家,我们只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或者说只需要点状的理解即可,既能够说出足够多的关于情绪的词汇,诸如愤怒、悲伤、喜悦等。当一个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忙于工作和学习,逐渐增多的受困于自身情绪的个体问题,往往表现出来的一个现象就是,个体无法用直白的词汇来描述,当下自己内在的情绪。很多人,连十个关于情绪的词语都说不出来,不信你们可以试试,打在公屏上,你所知晓的情绪词汇。
理解——监控与共情
我们直接跳过了度量,因为比不过机器人,直接放弃。更何况,我们不可能在和异性互动时不断给对方量表来测量,且所谓的测量的信度效度就可靠,对于实际的和异性交往来说,我们并不需要这样的高精度。但是,我们要反复问一个问题,我之前对他的识别是正确的吗?需要修正吗?
机器人的运算是多线程多核的,互动过程中一直如此,一边可以识别,一边可以搜索,一边可以学习。但我们很难做到如此,我们只需要双核,只需要参与交互的过程中,同时有一个监控。社交达人或者说高情商的人群,和低社交能力的人的核心的区别就在于此。低社交能力的人只专注于社交互动本身,参与其中,而呈现出盲目化、自动化、失控化。比如总会不停地寻找话题,害怕冷场而言语滔滔不绝。又或者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或反馈,而自顾自的自我感觉良好,乐在其中。又或者对于他人的反馈没有再思考,就下意识地回应。
监控水平,和个体社交能力以及对异性的吸引力是正相关的。这里监控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对自我的监控,一个是对对象的监控。当你社交能力更强,你还会有对关系的监控,即关系主体间的监控。
自我监控,包括对自己情绪的觉知,自身内在情绪的控制与调节、互动言语的合理性的觉知,对自己非语言行为的觉知等。三个监控中,自我监控是第一位的,往往自我监控水平不够,其它两方面的监控能力也不够,比如被情绪淹没,哪里还有精力和脑力来还顾得上别人的情绪。而对对象的监控,其实就是识别,或者说再识别。相对复杂的是关系监控,即我们两个相互间情感传递或变化的监控,比如你们常说的高低位,又或者谁服务谁,谁向谁索要,彼此之间的默契、温度、互动频次或情感变化的速度,这需要个体有更好的体察。
除了监控外,我怎么知道或者确保我理解的是正确的呢?其实方法也并不难,一个就是当你发现难以理解的时候,直接问,切忌不懂装懂。“你刚才说的东西,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新鲜玩意?”等等诸如此类的询问。
尤其随着科技对于文化的影响,各种边缘文化会在未来层出不穷,对于某些邻域,就会出现认知空白,哪怕你的学历是博士,是某个邻域的专家,也有你完全门外汉的时候。机器的知识谱通过搜索学习实现全覆盖,而我们人不可能做到,但是扩大一定的知识面,就会缩小这样的认识鸿沟或沟通代沟的问题。插个题外话,知识和常识,包括生活经验的丰富性和吸引力水平也是正相关,不仅仅减少沟通成本的问题,当对于别人抛出的话题,你能及时给到具有相关性的回应,哪怕简单粗浅,也是提供了一种互动奖励。
另外一个确认的方法,就是重复性概括性地询问,“你刚才说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应该/多数/可能。。。”,其实这就是共情言语或者说共情技术。共情式的言语或者反馈,不仅是关系监控的需要,同时这样的反馈本身也是一种奖励,共情提供了关注、减轻痛苦、降低戒备等的作用。
表达——副词优化与叙事能力
差点、差一点、差一点点、就差一点点、就一点差、就一点点差,机器对于诸如此类的咬文嚼字的工作非常擅长,因为可以轻松地搜索语言、学习人类的使用习惯,再根据用户的反馈,给到精准的反馈,达到对于场景、氛围、对象情绪感受、互动效用所需等惊人的契合程度。人类是不可能达到如此水平的,但是我们可以精力地去丰富我们的言语能力,尤其是我们对副词的积累。我们还原一些异性间吵架冲突的场景,冲突的开端往往,和我们使用的副词相关,比如指责时的“总是”,或者命令时的“必须”等等,如果我们稍加改进,其实人际摩擦和人际风险就能得到控制,有如果用的更为合理,那么对方也会感觉到你的客观和被理解。
你问量子计算机550w,你叫什么名字,它会用冷幽默的方式告诉你,倒过来,可以叫我moss。如果机器人只完成“一问一答”的表达方式,那么他非常清楚,他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工具,只有呈现更多,诸如趣味、幽默、愉悦、悬念、紧张、刺激、新奇等,才能使得用户产生依赖。有的人说话你听了想睡觉,感觉无趣,而有的人会因为绘声绘色的表述,使你更愿意听他表述,比如不断精进教学方式的优秀教师。甚至还有你为此付费的语言艺术,比如优秀曲艺工作者的相声表演。在B站,很多人睡在某个相声作品,而长期的睡前聆听,表演者就会更容易得到青睐。
他们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叙事能力,哪怕毫无营养的内容,都可以因为精心地编排,让你不断关注,沉浸其中,有代入感或画面感。雄性动物对于雌性动物的吸引,需要各种展示,如与其它雄性动物的竞争,又或者艳丽的毛发,孔雀开屏就是典型的例子。叙事能力就是在异性面前的展示。
控制
跳过生成和处理,那是计算机的步骤,并不是人类所需的步骤,我们不可能在互动时,有足够的脑力和时间来,对我们刚才所作的步骤以及对于互动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进一步的精加工。但是我们的确为了交互达到更理想的效果,我们得在有些方面做出控制。比如,你害怕冷场会一直讲,而忽视了倾听,当你监控到了问题,就需要立马改变你的行为。发现问题但没有做出及时改变,就是控制失败。当你由说改成听,那么不仅仅是语言部分做出了改变,随之非语言的部分也做出了改变,例如你会眼生关注,点头确认,身体微微前倾。
再说回言语部分,这里有两点也是和异性吸引力正相关的两个点。言语部分,已经说了知识谱、副词积累、情绪词汇以及叙事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在和异性交互时,对于它们再加以监控和控制呢?
这个言语合理吗?
换别的表达,效果是否更好?
换一个字,推敲一下呢?
言语里面有敏感的吗?
会引起反感吗?
尤其是我们文字聊天时,我们会对我们的表达加以审视,其实写了改,改了写,努力在斟酌措辞。措辞优化的意识和能力,强调了语言组织的再组织,表达的再表达,更多反思和审慎。
接着说第二点,应对偏差。互动随时间、情景、话题、氛围、心情等,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又或者,我们再对话时会使用比喻、隐喻的缘故。正因为各种变化和语言的模糊性,难免交互过程中存在偏差,就会存在鸡同鸭讲现象的可能性,成为“我讲的和你理解的不是一回事”。举个例子,“我的小黄找到了”,异性可能指的是小黄鸭,而你理解的是小黄车,那么之后的对话就会啼笑皆非。
老婆说“你看看你一天忙什么?”她本意如果是想指出你的陪伴少了,但是你的回复如果是“我不都是为了家再挣钱吗”,那么吵架很有可能发生。陪伴型机器人拥有对用户长期积累的数据,通过算力,再快速排除各种不相关性,就能轻松应对偏差问题。我们对于异性社交并不能做穷尽的排除法,我们只能做到机器人前一半,利用数据尽可能靠近相关性。如何实现更理想的相关性的呢?其实是框架问题。那框架又是什么呢?我直接概括为,一堆表征的结构。那么表征又是什么呢?是人类大脑储存对某事或某物认识信息的方式,或者反过来说信息在大脑里的呈现方式。一堆表征构成的结构,表征的组织,就是框架。如果这样把你们说懵了,那么这么理解框架,相当于言语的潜台词,而这话外音里面包含了,动机需求、底线边界、身份角色、责任义务、情绪情感以及权力自尊等。注意,我这里强调的是应对偏差问题,但对于框架的控制,不仅仅只有这一个功能。这里我就不具体展开了,两性关系中的框架,是吸引的重要工具。但是工具可以用来救人也可以用来杀人,这个潘多拉魔盒,如果有1万赞,我再考虑吧,暂时就不打开了。
刚才说的控制言语也好,非语言也好,都是对互动中自我这一方的控制,控制他人的确有一些技术和办法,但一旦分享视频可能就有下架的风险了,此处直接跳过。之前,我提到了关系间性问题,其实这一部分也需要控制。说了简单些,热了是否要冷一点,快了是否要慢一点,多了是否少些,那么其实就是平衡的问题。初级的认识,谁发起主动,言语的数量,再进一步的认识是应答性和及时性,而更高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围棋阿尔法像上帝一样战胜人类,是因为每一步棋,穷尽了所有几乎可能性的结果,选择最大胜率的下法。人类的算力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前瞻性,但老话说,走一步看三步还是能做到的。那么,哪几点要注意呢?
关系强化侵蚀性,这个名词听上去太过专业,换一个词,就更容易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肚子饿的时候,第一个馒头真香,但饱了以后,每一个馒头都是受罪。人类社交有不同的策略,比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装c策略,又或者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以我为主的策略,等等,但第一策略,是迎合讨好策略。其原因在于,一个是人不自觉的如此,一个是人们知道人们更喜欢或接纳喜欢自己的人。很多人说“舔狗舔狗,一无所有”,其实这话是有偏颇的,开始的舔,其实是第一策略,有时也是最优策略,但是因为侵蚀性的缘故,给的太多了,又或者短时间给的太密了,又或者没有注意对象的内向敏感不安的情况,忽视了平衡问题,那么迎合策略逐渐就招来了厌恶。典型地情况就是,别人要甩你,你越是努力讨好,对方反而认为是纠缠,会更加嫌弃。
对方的关系期望要合理,如果你想要一个长期的关系的话。现在年轻人的恋爱,呈现超市化、快餐化和数字化的特点,互联网技术对人类情感产生了一定影响,女性对于亲密关系的不安被加深、男性关系忠诚有所下降,但都有共同的一点,吸引的重要性走到了了解前面,就像人们常说的“始于颜值”,因此人们对于自身的印象管理或者网络自我呈现,格外看重。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给对方吸引刺激的同时,是不是会给对方太多的关系期望和假象?如果在之后的交往中,发现和自身假想的出入太大,有幻灭感了,关系是否更容易早早结束呢?如果我们开始恋爱,但对方那些假想的东西还没有软着路,而我们还在不断得给与关系承诺、海誓山盟,还在不断积极地再做印象管理呢?那就很危险了。我不是在这里提倡年轻人不要为爱做承诺,而是时代不同了,不能太满。
亲密关系中有自我分化一说,表达性和工具性,或感性与理性。如果过于感性会是恋爱脑,太过理性,关系缺少温暖。表达性多了可能啰嗦唠叨,工具性太强,又少一份诗情画意。类比到关系,这里我就强调了关系分化的平衡,抽离出来我们审视我们当下的关系,是感性多了还是理性多了,是太过功利还是爱情至上主义,是太过庸俗接地气还是特立独行。拥有极强的吸引力,不是为了得到一个人,归根到底还是那份感情带给你的喜悦和幸福,一份好的感情关系,需要日神,也需要酒神。
反馈
我为什么喜欢她,可能我们很难说清楚,多少会感觉“莫名,我就爱上了你。”但心理学能讲清楚,时光回到70年代,人际吸引假设被提出,喜欢一个人,因为他的出现对于我而言具有奖赏意义。吸引力的基础:一种奖赏。随着人类脑科学的发展,大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等,都支持了这种假设。那么,陪伴型机器人压根不需要绕任何远路。反馈只要做到一点,给到奖励,那么人类最后就会像小白鼠疯狂按灯乞食一样上瘾。那么,什么算奖励呢?这个问题太过复杂,你的存在就是奖励,你的微笑,一个眼神,都可以是奖励。那这背后暗含的是什么?这也讲不清楚,不同视角会给出不同答案,欲望、存在、意义、行动、本能,等等,这几乎是一个深邃的哲学问题。好在我是穿越回来的,我直接公布答案,陪伴型机器人做过很多尝试,最后总结出三个奖励的三类型,分别是:相似性、积极性和共情性奖励。
相似性奖励,很容易理解,因为吸引力的一般原则之一:相似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相似性的主要范畴放到人与人的互动上,强调的是个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果你很强势,陪伴型机器人会让你感觉服从,但又不会显得唯唯诺诺,偶尔还让你感到旗鼓相当。如果你讨厌上班,陪伴机器人不会教育你996是福报。
积极性奖励,人容易喜欢和自己相似的、靠近自己的、喜欢自己的以外,人也喜欢积极的人。这种积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的确是实用性,或者说,社交效用,比如你可以给他带来什么好处,或者你在哪方面有专长,另外一部分则是对象的积极品质,即勇敢、果决、大方、幽默等。
共情性奖励,人的情绪不仅只有正性效价的,如快乐喜悦,也有负性效价的时候,列如悲伤痛苦等。共情性奖励,用共情技术主要应对人类负面心境时所需,从而给到安慰、帮助、支持等。
那么问题来了,每次反馈到底该用哪一个类型的奖励,或者奖励组合呢?这就是每一家机器人巨头们的核心商业秘密了,各家都会有各自一套模型和算法。类比到人与异性社交的话,不同情况给出不同奖励的内在或逻辑或本能,就是个体异性交往风格。
7788整体的一个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去拯救未来人类,走出舒适圈,去谈恋爱吧,年轻人。如果你们还喜欢就一件三联,也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两性关系我研究了很多年,如果有你们关心的话题,可以给我留言,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