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式思维
查看话题 >年龄,我不在意
“你不小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找个喜欢你的人,就结婚了吧。”
“听阿姨的,拖不得了!该着急了,不能不着急了。”
“你长挺漂亮的,趁现在,赶紧解决了!再拖人家看不上了!”
……
我笑着,既受宠若惊又不知所措。
只能不断点头打哈哈,感谢阿姨的好意。
这催婚…看来是接下来几年会不断面对的议题和冲击问题。
先说说这位阿姨,热心肠,住我家对门,有孙子,2个。
但女儿的婚姻破裂,大孙子有耳疾。
阿姨人很好,健康、灵活,昨天路上见到我,终于忍不住主动跟我搭话。
像所有的中国父母式思维一样,她好言相劝,一边数落我对婚姻这件事的不上心,让长辈操心;一边警醒我年龄不等人,容颜易逝,以及女性在社会生存那一套被一贯规训应该遵从的相夫教子、传宗接代。
在阿姨的声音里,我是那个坚定的只能被选择的人。
在她的思维里,我是妥协者、受惠者、获利者。她让我找个喜欢我的人对我好的人,就可以直奔结婚了。不需要管自己是否喜欢男方,是否对男方的感情回以同等的尊重和诚意。
长辈们不管,他们只管你到年龄了,直奔婚姻,然后生子,像他们的人生一样,这是传统人生路径,不可打破。
我想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催婚现状吧。
即使已经有糟糕的婚姻,不管是经历过还是正在经历,都还是要规劝“大龄剩女”赶紧步入婚姻,即便这可能是要走向她们走过的“失败婚姻之路”。
金星在2013年,当时国内社媒正兴起的时候,出过一本书《掷地有声》。
书里讲述了关于她自身经历的深刻故事,也表述了一些她非常敢讲的具有争议性的观点。
并且,作为男性和女性的角色都经历过的丰富人生里,她对男人和女人的分析也很有洞见。



这其中关于“剩女”的说法,我很有共鸣,并身在其中。
中国人对年龄的数字是非常焦虑的。
18岁,你该干嘛干嘛;25岁,你该干嘛干嘛;30岁,你该干嘛干嘛;40岁了,你该怎么样;50岁,又该怎么样……
就是会有很多的“应该”和“不应该”,这种悲哀硬性的限制感不仅令人窒息还不断压迫着人的潜能和各种成长可能性。
我确实对此厌烦至极了,所以很多时候面对这些规劝的声音我都打哈哈。
笑笑着说,我努努力,希望我也能遇到一个好姻缘。
当然,这个话,也是真心的,但我自身对此的期待值偏低,因为很难。
就如金星所说,这些“偏见”,就是文化问题。
这个社会文化是病态的,在明显的互不尊重之下,婚姻这件事,就充满了不平等和各种歧视苛刻。
“失败的婚姻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想其一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你在这个年纪了,你就该结婚,于是你不多想就结婚了,那么接下来的日子你就要为你的选择买账。
两个人步入婚姻,有了小孩,自己却还是个小孩,思想没有开化,也不懂教育小孩。
社会依然是个“封闭”的社会,文化依然存在着弊端,反正所有人都这样,我就搭伙将就过吧。
这些是“失败婚姻”的成因,是不负责任态度的必果。
然而,身边的人依然在规劝你:
快结婚吧,不结婚就没人要了……
你是姑娘,你得嫁人,再老你就……
一个人的自我清晰认知是很重要的,但似乎,很多人都并没有。